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1

上文最後一段——內最適合填入的是:
(A)玉米是國家主要出口穀類
(B)玉米產量比小麥高出很多
(C)玉米可為小麥季預做準備
(D)玉米是印地安先祖所傳人

答案

根據上下文,貧農選擇種玉米而非小麥,且前文提到玉米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季短就能提供大量養分,可知填入理由應與玉米的經濟效益或生存保障相關。
(B)「玉米產量比小麥高出很多」最符合文意,能解釋為何貧農在有限土地上選擇高產的玉米以確保糧食。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2

下列關於上文「所強調的意思,說明最適當的是:
大多數的科學工作者和前輩大師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有人會說,科學是以客觀的方法來發現潛藏真理、發明可用器物的一門學問,不應有感情色彩和私人成分。對於拉瓦謝,我們只要知道他以冰砂做實驗,將之加熱而獲得「更純淨、更適於呼吸」的空氣(即氧)的成果,知道他「燃燒不是假想的燃素之釋放,而是燃燒物質與氧的化合」之洞見就可以了。至於拉瓦謝是何方人士,他的童年生活、求學經過、有沒有結婚生子……都跟氧氣無關。在科學的殿堂裡,若被拉瓦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受誣告而被送上斷頭臺,不僅無補於科學,而且是「搞錯了方向」。於是,一個化學系學生和拉瓦謝的關係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被「人」與「物」的關係所取代。
文學藝術工作者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取向。不少人在讀過《紅樓夢》後,因深受感動而想去了解「是什麼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創造出這樣的不朽傑作?」他的好奇很快就能獲得滿足,因為早有同行寫了很多關於曹雪芹生平及其家族的事書,有些學者甚至從研究《紅樓夢》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如果讀者渴望觀點現場,也有「曹雪芹紀念館」或「紅樓夢之旅」供人流連忘記,這完全得助於將「創造者」(作家)置於「創造物」(作品)之上的心思。
學科學的我若能參加「相對論之旅」,希望能探討愛因斯坦不同階段所停留過的地方,特別想看看他心愛的小提琴,至於它是不是愛因斯坦的那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人味和精神。(改寫自王溢嘉《一般人物而標情》)
(A)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強調一般人不易理解科學知識
(B)而且是「搞錯了方向」,強調科學人才的培育應重視基礎研究
(C)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強調科學家的貢獻常取代對科學家的認識
(D)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強調《紅樓夢》研究的真正核心課題所在

答案

(A)錯誤。「疏離」指科學工作者與前輩大師缺乏個人連結,非指理解科學知識的難度。
(B)錯誤。「搞錯了方向」指過度關注科學家生平對科學本身無益,非關人才培育。
(C)正確。強調在科學領域,人們更關注科學家的「貢獻」(如氧氣),而非其作為「人」的本身。
(D)錯誤。研究曹雪芹是文學藝術領域的常見取向,但非斷言為《紅樓夢》研究的「真正核心」。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3

關於科學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差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文學藝術工作者敬重前輩大師,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B)科學工作者追求以「物」取代「人」,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C)科學工作者注重「創造物」的客觀考證,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D)文學藝術工作者留意「創造者」的創作心靈活動,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答案

(A)錯誤。文中未比較敬重與否,而是關注點不同。
(B)錯誤。科學工作者並非「追求」以物代人,而是學科特性導致關注點在成果而非創造者。
(C)正確。科學注重「創造物」(理論、發現)的客觀性;文學藝術則更關注「創造者」及其心靈。
(D)片面。文學藝術確實留意創造者,但科學工作者也並非完全不留意,只是學科重心不同。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4

今年是工業革命代表人物瓦特(James Watt)逝世200周年,下列是某高中紀念展覽的內容,其中與作者期待參加的「相對論之旅」理念最接近的選項是:
甲、「瓦特」是國際單位制的功率單位
乙、瓦特是蘇格蘭造船工人之子
丙、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開的小修理工
丁、瓦特設計的蒸汽機運轉模型
戊、瓦特與英格蘭製造商博爾頓長期合作
己、瓦特如何阻止他人獲得專利
(A)甲乙丙戊 (B)乙丙戊己 (C)甲丁戊己 (D)乙丙丁己

答案

作者期待的「相對論之旅」理念是關注科學家作為「人」的面向(生平、愛好、精神),而非僅關注其科學貢獻(創造物)。
甲(單位)、丁(模型)屬於「創造物」;乙(出身)、丙(職業)、戊(合作)、己(專利爭議)屬於「人」的面向。
故正確答案為(B)乙丙戊己。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5

25-27題組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 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舞 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 境」比「環境」重要,「意境」比「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 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 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年 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 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 「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只 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 分、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 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 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 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在《牡丹亭》中生而復死、死 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關於《牡丹亭》演出的推斷,正確的是:
甲、因「心境」比「物境」重要,舞臺不必然出現代表男主角柳夢梅的梅樹。
乙、因「意境」比「實境」重要,杜麗娘的深情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正確,乙錯誤 (D)甲錯誤,乙正確

答案

(A)甲正確。中國戲曲重虛擬,梅樹可透過演員表演暗示,不必然實體出現。
(B)乙錯誤。服裝、唱作念打正是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不能省略。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6

上文提及「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下列關於這句話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A)透過象徵化的表演,演員與角色的生命交織,展現歲月與技藝的淬鍊
(B)不同年齡層演員相互切磋,突破生理年齡限制,讓戲劇演出發光發熱
(C)演員實際年齡象徵能經世事的成熟,由其演出的角色將如星空般耀眼
(D)演員能描繪各種表演藝術,跨越年齡侷限,將實境與物境提升至意境

答案

(A)正確。老演員演少女杜麗娘,將自身生命經驗融入表演,使年齡呈現多層次交融。
(B)錯誤。文中未提不同年齡演員切磋。
(C)錯誤。未強調實際年齡與角色耀眼的必然關係。
(D)錯誤。偏離「年齡多點散布」的核心意涵。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7

上文以「我們都是青少年」作為篇名的理由,最可能是:
(A)老演員逝去的青春因杜麗娘而被喚醒,觀眾內心的青春悸動也甦醒過來
(B)舞臺時空虛實相生的效果,讓觀眾得以一代一代延續杜麗娘的青春綺夢
(C)《牡丹亭》的青春特質不分你我,可藉由戲劇的感染力開拓新的觀眾群
(D)《牡丹亭》藉杜麗娘遐魂,召喚演員與觀眾靈魂裡不曾有過的青春情懷

答案

(A)正確。符合作者描述老演員演出時「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以及表演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意境。
(B)錯誤。未緊扣「我們都是」的共鳴感。
(C)錯誤。偏離文中對青春記憶喚醒的描寫。
(D)錯誤。文中強調的是「不曾死去」的青春,而非「不曾有過」。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8

28-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8-30題。 1982到1985年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 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 詞語言,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展示著一個深沉抑鬱的「大人世界」, 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他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 在意,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間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 收放起伏密密吻合。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出身「校園民歌」的音樂人李宗盛也 嶄露頭角。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李 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你堵在心頭的感 歎。1986年的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是華語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 生命內在的惶惑與悲歡,坦誠真摯。他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 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般的耐心。他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 看像散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 羅大佑始終沉鬱而孤傲,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李 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他們二人 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 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 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江湖風雨才能體會。羅大佑的滄 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改 寫自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歌曲的內容,敘述不適當的是:
(A)羅大佑的歌,反映理想主義時代對歷史國族的關切,深沉抑鬱
(B)李宗盛的歌,往往契人人心,讓聽者的悲喜彷彿都能獲得傾吐
(C)羅大佑的「大人世界」,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恐
(D)李宗盛的「大人世界」,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中,提煉老於世故的省察

答案

(A)正確。符合文中對羅大佑的描述。
(B)正確。符合文中對李宗盛歌曲感染力的描述。
(C)不適當。文中指出省視個人生命內在惶恐是李宗盛歌曲的特點,非羅大佑。
(D)正確。符合文中對李宗盛的描述。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9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的歌詞創作,敘述最適當的是:
(A)二人均貌意經營歌詞的意象結構,直白而不失詩意
(B)二人均極為在意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故精心琢磨
(C)羅大佑擅長以「校園民歌」的文藝腔,寫作沉鬱滄桑的歌詞,充滿時代感
(D)李宗盛長於以作論方式寫歌,將邏輯辯證融入詩化的語言中,煽情而輕盈

答案

(A)錯誤。直白而不失詩意是李宗盛的特點,非羅大佑。
(B)正確。文中明確指出二人都注重詞曲「咬合」並精心琢磨。
(C)錯誤。羅大佑是「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
(D)錯誤。李宗盛語言直白,非「詩化語言」;且「輕盈」形容不準確。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30

下列羅、李二人歌詞中,最符合上文所謂「歷史國族」情懷的是:
(A)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B)我所有目光的焦點/在你額頭的兩道弧線/它隱隱約約它若隱若現/襯托你/襯托你靦腆的容顏
(C)不捨你那黑白分明亮亮的眼睛/只是你年紀還小/無從明瞭我的心情/時間不停/時間不停/原諒我依然決定遠行
(D)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已匆匆數年

答案

(A)正確。以顏色意象隱喻民族處境,充滿時代與家國關懷,符合羅大佑的「歷史國族」情懷。
(B)錯誤。屬個人情感描寫。
(C)錯誤。屬個人離別之情。
(D)錯誤。屬個人青春懷舊。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