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41

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閱讀下列有關老子、孔子論「禮」以及後學的相關討論,選出解釋適當的敘述:

 

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孔子: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吳子良(宋代學者):蓋聃之於禮,尚其意不尚其文,然使文而可廢,則意亦不能獨立矣。此(指「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鑑文之弊,而矯枉過正之言也。

朱熹學生: 老子云:「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於他,不知何故?

 

朱熹:他曾為柱下史,故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說這箇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說。《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箇意思。

(A)依老子的看法,人間若有「道」,便無須用「禮」
(B)孔子「玉帛云乎哉」的看法,即憂心「禮」僅「尚其意不尚其文」
(C)吳子良認為:「禮」的形式與內在應為一體,老子有矯枉過正之弊
(D)吳子良和朱熹都認為:老子對「禮」缺乏深度認知,故評論有失偏頗
(E)朱熹認為:《禮運》所云:「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與老子對「禮」的看法相似

答案

(A)正確。老子認為禮是道德淪喪後的產物,若有道則無需禮。
(B)錯誤。孔子是憂心禮僅重形式(玉帛鐘鼓),忽略內在精神。
(C)正確。吳子良認為禮的文(形式)與意(內涵)不可偏廢,老子過度重意輕文。
(D)錯誤。朱熹肯定老子懂禮,只是認為其主張過於極端。
(E)正確。朱熹認為《禮運》描述禮制興起伴隨權謀爭鬥,與老子視禮為亂首的看法相通。
故正確答案為(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42

「純貴妃不認為自己的『雅』會輸給魏瓔珞的『俗』,卻又無可奈何。她發現弘曆留在鍾粹宮的日子越來越少,去延禧宮的日子越來越多,就好像世間一切俗人,偶爾管弦絲竹,但多數時候還是要柴米油鹽。」這段文字既揭示「雅」、「俗」對比,也運用「管弦絲竹」、「柴米油鹽」的比喻強化語意。下列文句,使用比喻方式強化對比作用的是:
(A)我曾見過二人手談,起先是坐著,神情瀟灑,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拔弩張,如鬥鵪鶉
(B)就在那光與色的動晃中,忽然那太陽,像巨大的蛋黃,像橘紅淋漓的一團烙鐵漿,蹦跳而出,雲彩炫耀。世界彷彿一時間豁然開朗,山脈谷地於是有了較分明的光影
(C)你的書齋也許是明窗淨几,雕金飾玉,也許案頭有一盆古梅,壁間懸有名人的書畫,但比起我面前壯大的山河,深邃悠遠的藍天,阡陌橫斜的田野,就顯得那麼渺小寒酸,俗不可耐
(D)蟬聲亦有甜美溫柔如夜的語言的時候,那該是情歌吧,總是一句三疊,像那傾吐不盡的纏綿。而蟬聲的急促,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擲地如金石聲
(E)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雲的柔髮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

答案

(A)正確。用「神仙中人」與「鬥鵪鶉」比喻形成優雅/緊張的對比。
(B)錯誤。僅有比喻描述日出,無對比作用。
(C)正確。用書齋陳設與自然山河比喻形成人工/自然、渺小/壯大的對比。
(D)正確。用「情歌」、「錦繡文章」與「撕裂」、「金石聲」比喻形成柔美/剛烈的對比。
(E)錯誤。僅有比喻描寫姨娘外貌,無明顯對比作用。
故正確答案為(A)(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