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1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章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鈺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純漢!(鄭燮〈灘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31. 上文對「讀書」一事的舉證與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A)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例,說明孔子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
(B)以蘇軾讀〈阿房宮賦〉為例,說明夜闌人靜時更能領略讀書況味
(C)以孔子和蘇軾為例,說明讀書貴在鑽研不懈,而非只是迅速瀏覽
(D)以虞世南書不再讀而迄無佳文為例,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E)以〈項羽本紀〉的內容情節為例,說明讀書必須懂得慎擇和精讀

答案

(C)正確:孔子韋編三絕、蘇軾讀至四鼓都強調反覆鑽研;(E)正確:以《史記》為例說明要精讀重點;(A)錯誤:韋編三絕是強調反覆閱讀;(B)錯誤:蘇軾例子是強調深入閱讀;(D)錯誤:虞世南例子是批評不重讀。
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2

31-32為題組。

32. 書信語言必須考慮寫信人與收信人的身分、關係。若依據上文鄭燮寫信給堂弟鄭墨的情境,適當的「信封啟封詞/提稱語/結尾頌詞」是:
(A)大啟/左右/大安
(B)台啟/足下/近安
(C)敬啟/惠鑒/文安
(D)銜啟/如晤/勘安
(E)收啟/壇席/福安

答案

鄭燮為兄長寫信給堂弟,應用平輩或稍正式的稱謂。(B)「台啟/足下/近安」適用於平輩間書信;(C)「敬啟/惠鑒/文安」較為正式但也可用;(A)「大啟/左右」過於正式;(D)(E)用詞不恰當。
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3

33-34為題組。

第一題(占8分)
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甲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詠,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輒入,勿遠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遺之歸。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乙 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真傳不過口訣數語,不著諸紙墨也。德州宋先生清遠言:曾訪一友,友留之宿,曰:「良夜月明,觀一戲劇可乎?」因取凳十餘,縱橫布院中,與清遠明燭飲堂上。二鼓後,見一人蹰垣入,環轉階前,每遇一凳,輒踹踹,努力良久,乃跨過。始而順行,曲踹一二百度;轉而逆行,又曲踹一二百度。疲極踣臥,天已向暉矣。友引至堂上,詰問何來。叩首曰:「吾實偷兒,入宅以後,惟見層層皆短垣,愈越愈不能盡,窘而退出,又愈越愈不能盡,故困頓見擒,死生惟命。」友笑道之。謂清遠,曰:「昨卜有此偷兒來,故戲以小衞。」問:「此何術?」曰:「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清遠謝不願。友太息曰:「願學者不可傳,可傳者不願學,此衞其終絕矣。」意若有失,悵悵送之返。(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33. 上引甲、乙二文皆以記敘為主。關於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占2分,單選題)
(A)甲文從頭至尾順時敘寫;乙文「二鼓後,……友笑道之」則是在順時敘寫之外插補的追憶
(B)甲文未見作者現身說法;乙文則隱然有作者身影,且於述說宋清邈及其友人的故事前表達看法
(C)甲文的「牆」是王生的學習場所,也象徵王生的心理障礙;乙文的「短垣」是偷兒的關卡,也象徵宋清邈畏苦怕難
(D)甲文藉妻「揶揄」與王生「慚忿」的對比,凸顯王生的愧疚;乙文藉宋清邈「謝」與友人「悵然」的對比,凸顯宋清邈的清高

答案

(B)正確:乙文開頭「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為作者看法,且「德州宋先生清遠言」顯示作者轉述;(A)錯誤:乙文整體為順時敘述;(C)錯誤:短垣非象徵宋清遠;(D)錯誤:乙文對比非為凸顯清高。
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4

33-34為題組。
34. 請依據提示,完成表格內容。((1)請抄錄甲文文句,占2分,作答字數:10字以內。(2)請先寫出「條件」再「抄錄甲文或乙文文句」,建議兩者間以分號區隔(如條件;文句)占4分,作答字數:15字以內。)

答案

(1)「弟子操作多日」
(2)品德端正;歸宜潔持,否則不驗/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5

35-37為題組。

第二題(占14分)
閱讀下文,回答35-37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構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問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想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35.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什麼事?(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為何?(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答案

(1)能夠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2)現有全球基礎設施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災難前可接受限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6

35-37為題組。

36.請就上文藉「宗教」闡明觀點的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倒數第二段提及「某些宗教領袖」所怕的事,作者以此說明什麼主張?(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最後一段透過宗教改革的「教義問題」,表達了作者希望在氣候變遷問題上,人們應有怎樣的認識及作法?(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答案

(1)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行動意願
(2)認識行善本身就是好事,不為回報;作法:即使效果不確定仍應減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7

35-37為題組。

37.下列2021年的新聞,能印證作者「悲觀面」想法的是:(占2分,單選題)
① 已開發國家承諾於 2023 年前,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② 英、美等國承諾,2022 年底前終止海外未減排化石燃料的直接投資,日、韓等大金主國未加入連署
③ 懸壺多年的《巴黎協定》全球碳交易市場規則,於氣候峰會確立架構,有助於政府與企業交換碳權
④ 印度提議將氣候峰會協定的措辭,由碳排放「逐步淘汰」改為「逐步減少」,獲中國、伊朗、南非等國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作者悲觀面認為各國難以真正落實減碳。②顯示重要國家未承諾;④顯示減碳承諾被弱化;①③顯示積極作為,不符合悲觀面。
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