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
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
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
(魏禧《魏叔子目錄》)
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譭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11-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
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
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
(魏禧《魏叔子目錄》)
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譭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13-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現在流行區分 E 人、I 人。不只我們透過 MBTI 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動漫遊戲和歷史人物也有 MBTI,例如有人說李白是 ENFP。
|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類型) | ||||
|---|---|---|---|---|
| 你的關注取向 | E | 樂於加入群體活動,大方分享看法,成為眾人的焦點。 | I | 喜歡獨處的自在,傾向保留內心的想法,少與陌生人談話。 |
| 你習慣的資訊 | S | 注重實用思維,偏好具體的指引與實踐的細節。 | N | 擅長抽象思考,用簡要的語言掌握概念與大方向。 |
| 你做決定的方式 | T | 在乎原則、公理、正義、倫常,對事不對人。 | F | 重視和諧、謹慎,常把人們的情緒納入處事的考量。 |
| 你的生活態度 | J | 目標導向,希望一切在掌控中,按部就班照計畫實現。 | P | 保持開放的選擇,隨著現況調整,能接受意想不到的改變。 |
MBTI 以四個角度勾勒人的性格,每個角度都有一組對立型態。如果只取這個框架簡單易記的優點,拿它來分析古人,是可以提高識別度。
古人也有類似的思維。例如司馬遷的父親曾說「儒家」是「博而寡憂,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而「道家」則是「與時邁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把這兩家當成性格互異者,若參照 MBTI,他心目中的儒家性格是______成分較多,道家性格則______較明顯。
但若從《論語》、《孟子》找句子,有符合 S 的______,也有符合 N 的______;有符合 T 的______,也有符合 F 的______。可見這種框架固然可提高識別度,但也可能遮蔽原本多元的面面。
乙若依上文MBTI研判,兩處______內依序應是:
(A)ST/NP (B)SF/NT (C)TI/FP (D)FI/TP”
13-14為題組
依上文MBTI,丙的舉證,不適當的是:
(A)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窩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②政者,正也。子卽以正,孰敢不正
(C)③鄉愿,德之賊也
(D)④理義之悅我心,猶勿縈之悅我口
15-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9題。
對三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然而赤壁最初在李白、杜甫詩中,不過
是一個地名。「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這首〈赤壁〉最早將赤壁之戰與銅雀臺連結,並賦予「赤壁」具體的形象與情感。
「赤壁」自此取代銅雀臺,支配了人們對三國的想像,直至今天。
〈赤壁〉開篇看似平直,卻涵藏深刻。眼前古戟因經歷實戰而折斷,「折」字傳達出
戰爭的暴力。杜牧磨洗戟,並非如兵士般用以傷敵,而是為辨認前朝。於是,戟由「武」
的工具變成了「文」的載體。詩的後半藉「東風」引入虛設的情境:若周瑜未得到偶然
的助力,二喬姊妹將被魏晉廣而禁錮在銅雀臺。首句的未銷之「鐵」,在末句做為囚禁
二喬的鐵鎖重現。「春深」表示草木茂盛,與「折戟」所象徵的受挫欲望,形成對比。
〈赤壁〉為杜牧在黃州任官時所寫,以磨洗折戟,強調了與歷史的相遇是個人性的,
通過與古物直接接觸而實現。
蘇軾被貶黃州,留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影響深遠的名作,
標誌了「赤壁」建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時刻。
〈赤壁賦〉中,蘇子吟誦的〈月出〉與扣舷所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傳達了
求而不得的情思。歌詩裡的悲愁渴望,削弱了「飲酒樂甚」的稱述。不過蘇子並未意識到
這點,反歸終於吹簫客的悲音,因而發出「何為其然也」的扣問。客在回答中引述
〈短歌行〉詩句,又接連提出問題。客雖未明言曹操機撰賦詩所賦的就是〈短歌行〉,
卻在赤壁之戰與曹操此詩間,建立起含蓄的關聯。作者蘇軾通過客,為〈短歌行〉標示
了一個具體的創作時空,並從此左右後人對此詩的解讀。
客對赤壁之遊提供了與蘇子截然不同的視角,先前①「凌萬頃之茫然、羽化登仙」
的浪漫描寫,被他成功地一一否認。面對客的反駁,蘇子先②以莊子式的相對論回應
「裘長江之無窮」,再申明清風明月,他與客可以取之、用之、享受之。但它們同樣需要
一個感受主體才得以存在(耳得之而為聲,目過之而成色),而且被主體的感受塗上了
主觀色彩。故山水之美不過是心境的反映。由此推論,蘇子在賦文開篇所感受到的一派
空明飄逸,亦是蘇子自身的延伸。
〈赤壁賦〉中蘇子萬物終歸不變的議論,若對照〈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撥?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便帶出一層新的涵義:個人生命終期於盡,不像長江明月永恆,
唯一能使之永恆的是歌詩文字。文字將一世枭雄對應於某個轉瞬即逝的困局而生發的
憂思,塑造為一篇經久的藝術作品,在曹操和他的水軍艦隊灰飛煙滅後,依然感動著千載
之後的人們。於是,在曹操釀酒臨江而賦詩的形象中,我們看到了飲酒作歌的蘇子與創作
〈赤壁賦〉的蘇軾。蘇、曹二人的受挫,並不看損其文學創造的偉大。(改寫自田曉菲
《赤壁之戟》)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一詩意象解讀的是:
(A)「戟」被賦予殺敵之外的作用,呈現了文武交疊的影像
(B)「鐵未銷」暗示戰事慘烈,並隱喻赤壁之戰的影響深鉅
(C)「東風」喻生命的復甦,意謂二喬在銅雀臺享受新生活
(D)「銅雀」指銅雀臺,藉空間的閉鎖以暗示政治權力轉移
20-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1題。
應聲不宜太素,亦忌太華。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須濃淡得宜,錯綜有致。予謂
裱軸不如實貼;軸應風起動搖,損傷名跡,實貼則無足患,且覺大小成宜也。實貼
又不如實畫,何年無虎頭,滿堂畫潦倒!自是高人韻事。
予謂頑固仿此制,而又變幻其形,良朋至止,無不耳目一新,
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鳥,而又最惡樊籠,二事難全,終年搜索枯腸,一悟遂成良法。乃於
鷹旁四壁,倚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而繞以雲煙,即以所愛禽鳥,蓄於虯枝老幹之上。
畫止空跡,鳥有實形,如何可言?曰:不難,當之須自鸚鵡始。從來當鸚鵡者必用銅架,
即以銅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腳之一條,並飲水啄粟之二管。先於所畫松枝之上,穴一小小
壁孔,後以架鸚鵡者插入其中,務使極固,底往來跳躍,不致動搖。松為著色之松,
鳥亦有色之鳥,互相映發,有如一筆寫成。
良朋至止,仰觀壁畫,忽見枝頭烏動,葉底翎張,無不色變神飛,說為仙筆;乃驚疑
未定,又復載飛載鳴,似欲朝翔而下矣。諦觀熟視,方知個裡情形,有不抵掌叫絕,
而稱巧奪天工者乎?(節錄自李淵《閒情偶寄·鷹壁》)
關於上文對鷹壁壁面的設計,敘述最適當的是:
(A)風格極簡或華麗皆可接受,但不能缺少名人書畫作品
(B)書畫貼於壁面以免風吹損傷,且可依喜好來裁切尺寸
(C)將油漆直接繪於鷹壁壁面,藉此懷念當年相識的舊友
(D)邀請名家實畫景物於壁面,並融入個人喜好選擇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