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6

14-17為題組。

16. 關於甲、乙二文所蘊含的創作觀念,下列推論最不適當的是:
(A)甲文的「之餘、之暇」透露出張李德和的創作並未違背傳統性別角色規範
(B)乙文認為「閨人」與「柔豔」皆為女性創作本色,女性其實不必引以為非
(C)甲文「志有萬端之異」與乙文「情性真切」,都從性別角度論證創作合宜性
(D)乙文所舉前輩作家,較甲文所舉前輩作家更具破除當時性別刻板印象的意味

[單選題]
答案

(C)錯誤:甲文「志有萬端之異」談的是個人志向差異,乙文「情性真切」強調真誠感受,兩者都未從性別角度論證創作合宜性。(A)正確:甲文顯示作者在家庭角色之餘創作;(B)正確:乙文為女性創作辯護;(D)正確:乙文舉男性柔豔作家來破除性別刻板。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7

14-17為題組。

17. 下列詩詞與乙文所提及的柔豔風格,最相近的是:
(A)世機消已盡,巾履亦飄然。一室故山月,滿瓶秋澗泉
(B)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無由見顏色,還自託微波
(C)瀟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
(D)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疴。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單選題]
答案

乙文提及的柔豔風格特徵是婉約細膩、情感纏綿。(B)李商隱詩句「湘篁染淚多」充滿哀婉情感,符合柔豔風格;(A)為淡泊隱逸;(C)為蒼茫壯闊;(D)為羈旅愁思但較為直抒。
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8

18-1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漬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18. 下列文句的「厭」,與「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的「厭」意義相同的是:
(A)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B)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C)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D)近世「厭」常而反古,專尚奇麗。吾為衣食所迫,不能免俗

[單選題]
答案

「王欲無厭」的「厭」意為滿足。(A)「學而不厭」的「厭」也是滿足之意;(B)厭惡;(C)厭煩;(D)厭倦。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9

18-19為題組。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單選題]
答案

芮季預言獻馬會招禍,君子也認為芮伯明知王貪婪還獻馬是過錯,兩人都認為此舉會引發更多貪求。(A)錯誤:芮季是勸阻非求馬;(B)錯誤:周厲王未表達看法;(C)錯誤:君子未說芮伯隱藏馬匹。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0

20-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國定古蹟鄭崇和墓介紹(位於苗栗縣後龍鎮) 墓碑部分文字
墓始建於道光7 年,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占地廣大,氣勢宏偉,又於同治6 年重修。鄭崇和生於乾隆21 年,卒於道光7 年。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自福建漳州遷入金門(涪江)。乾隆40 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四子崇和來臺,定居後龍。鄭崇和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算,後來捐為監生。他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鄭家因從事土地開墾,遂成為竹塹鉅富。鄭崇和生活儉約,厚待親族,也留心公共事務,濟助鄉里,義行深受肯定,去世後即獲朝廷同意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先是收養大哥鄭崇聰之子用鐘,後生三子:用錫、用錦、用銘。用鍾雖無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用錦是秀才,用銘是歲貢生,用錫是道光3 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鄭崇和父以子貴,去世後也獲誥贈。
鄭崇和之妻卒於道光25 年,原葬寶斗仁山,後移葬與鄭崇和同穴。在臺灣現存古墓中,鄭崇和墓規模僅次於嘉義王得祿(一品官)墓,與新竹鄭用錫墓相似。

20.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十九歲時,隨祖父、父親、叔叔遷居後龍
(B)生前即因兒子們功名有成,晉升為通奉大夫
(C)長子由大房過繼,是鄭家家業發達關鍵人物之一
(D)妻子姓陳,仙逝較早,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

[單選題]
答案

從墓碑文字「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可知妻子姓陳,且鄭崇和卒於道光7年,妻子卒於道光25年,顯示妻子較晚去世,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A)錯誤:遷臺時鄭崇和應未成年;(B)錯誤:誥贈是死後追封;(C)錯誤:長子用鐘雖過繼,但文中未明說是家業發達關鍵。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1

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單選題]
答案

從資料甲可知鄭崇和墓「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且墓碑刻有「祀鄉賢祠」,顯示官方認可其功績,家族也引以為榮。(A)錯誤:乙文顯示鄭崇和反對風水迷信;(B)錯誤:無提及遷葬;(C)錯誤:墓始建即依規制,非後來擴大。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2

20-22為題組。

22.資料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為民國108年修訂版,若以資料丙審視資料甲,關於①、②兩項推論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①鄭用錫墓展現清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而列為國定古蹟。
②王得祿墓的歷史價值,可能是被列入古蹟的條件之一。
(A)①、②皆正確
(B)①正確,②錯誤
(C)①無法判斷,②錯誤
(D)①無法判斷,②正確

[單選題]
答案

①無法判斷:資料甲僅說鄭用錫墓與鄭崇和墓相似,未說明其營造技術特色;②正確:王得祿墓作為一品官墓,具歷史價值,符合古蹟指定基準。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單選題]
答案

(C)錯誤:朱熹解說強調「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顯示知天命後更加敬畏,非不可畏。(A)正確:君子因畏天命而謹言慎行;(B)正確:小人不知故不畏;(D)正確:小人狎大人。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4

23-25為題組。

24.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現,與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A) 鄭文公 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 項羽 (樊噲)瞋目視項王,……項王按劍而賤曰:「客何為者?」
(C) 劉備 (劉備)每與臣(諸葛亮)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D) 楊素 著貴自奉,禮異人臣。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
[單選題]
答案

孟子所藐的「大人」是那些講究排場、炫耀權勢者。楊素「著貴自奉,禮異人臣」、「踞床而見」符合這種特質。(A)鄭文公是外交策略;(B)項羽是警惕反應;(C)劉備是批判昏君。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5

23-25為題組。

25.下列關於資料甲、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齒、德兼備的大人
(B)彼等小人專為狎大人、侮聖人之事,因此無法知天命
(C)合於古制的大人,當不為孟子所藐,且同於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說法,是因自己本無意於大人之位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朱熹解說「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小人狎的應是徒有高位者。(B)錯誤:因果顛倒,是因不知天命才狎大人;(C)錯誤:孟子所藐非大人本身而是其排場;(D)錯誤:孟子非因無意於位而藐大人。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