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測
113學測國綜試題13
13-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5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甲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
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
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乙 兩書均
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丙 《世說新語》
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
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
,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
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丁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
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甲、乙、丙、丁四處標記。依據文意,
「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
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A)甲
(B)乙
(C)丙
(D)丁
113學測國綜試題14
113學測國綜試題15
13-15為題組
迷因(meme)是文化傳遞的微型單位,經由模仿、複製、改作,承載片段資訊或觀點,
透過語文、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流傳,帶來影響。
「周
處除三害」即屬迷因,依據右列電影《周處除三害》
簡介,關於其模仿、改作傳說,說明最適當的是:
(A)行為動機模仿傳說,陳桂林因欲「為民除害」,
而向兩大通緝要犯下手
(B)故事結局模仿傳說,陳桂林悔悟後奮發向上,改
造自己,最終盡除三害
(C)人物設計模仿傳說,均安排一關鍵角色,勸說主
角在離世前為人間除惡
(D)三害概念模仿傳說,將猛虎惡蛟轉為兩大通緝
要犯,並創發貪嗔痴的新義
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
亡命天涯的槍擊犯陳桂林,誤信
醫師的診斷,以為自己身罹絕症。
在醫師勸說自首後,因為不希望
自己死後被別人遺忘,決定以惡
制惡,追殺排名在他之前的二大
通緝要犯。最後投案自首,接受槍
決伏法。陳桂林自以為是現代周
處,卻沒想到困住他,讓他逃無可
逃的,從來都不是外在環境,而是
內心的貪、嗔、痴。
113學測國綜試題16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6-17題。
實政這面鏡子,映照的性質和寶玉正相反。寶玉有來自上天的靈篆異賦,實政的鏡
性卻來自人間現實環境。眾人都在做夢時,只有實政是醒著的。小說家給予實政重任,
讓他興建家園、重整家園,在各種緊要關頭,起動警惕、總結、前瞻等作用。
實政恨寶玉不務正,專在「濃詞豔賦上作工夫」。實政打寶玉,是違憨打邊流淚。
實政一路提醒寶玉什麼是現實生活,隨時鞭策寶玉,催促寶玉醒來,必須接受歷練而成
長成熟,否則不能做好自己承繼實府的準備。實政是成人的標徵。作者肯定實政,善待
成年,成年在小說中不是罪過,反被認知成生命的必要階段。實政其實是瞭解寶玉的,
寶玉的詩文才情,大多要借和實政對話的場合才更顯精神。在痛恨兒子是無用之人的同
時,作文親的卻也一眼看得見他奇異天生。
我們終於明白了批評家脂硯齋所言——實政之為人物,「有深意存焉」。是實政,
扶養寶釵母子;是實政,攜寶母和黛玉等靈柩歸葬南鄉;是他,送別寶玉。只有實政可
以撫慰生者,安息逝者,讓離者心安地去了。如果寶玉是承盡了愛和哀,實政則是擔盡
了事和責。
即使是生命中不可能達致的,實政依舊呵護成長尚未到來前的浪漫存在,嘗試建
立人間樂園烏托之邦。寶玉是補天之石,支撐著現實人間的則是實政。(改寫自李淪
〈實政不做夢〉)
依據上文,關於實政與實寶玉的父子關係,敘述最適當的是:
(A)寶玉的哀在於雖發揮文學之才,而未準備好承擔實政的責任
(B)寶玉被關愛,成長於實政護守的人間樂園,享受青春的美好
(C)實政擔負實府事務,注重現實,故無法理解寶玉的浪漫性格
(D)實政認為寶玉應該為家人興建與世無爭、遠離廟堂的烏托邦
113學測國綜試題18
18-2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20題。
情緒訊號系統有個特色,就是它總是「開啟」的。情緒開始時,幾乎會立刻出現訊
號。例如傷心時,眉毛內緣會向上拉,聲音會變得較輕柔低沉。最立即的情緒訊號是臉
部表情。人們常把生氣、害怕、嫌惡、哀傷和輕蔑視為負面情緒,驚訝和愉快是正面情
緒。這簡單的二分法有兩個問題,一是忽略所謂負面情緒並不總是令人不舒服,如許多
人看了一場哀傷的電影後,喜歡大哭一場。二是被視為正向情緒的快樂,也可能很殘忍,
如嘲笑別人。唯有檢視各種情緒事件的特性,才能分辨使人愉快還是不愉快。
聲音是另一種情緒訊號系統,與臉部表情有許多有趣的差別。臉部是可以觀察的,
聲音則是時斷時續的,可以憑意志完全關閉。想隱藏表情,可能是人常以電話取代面對
面溝通的原因。電子郵件甚至不需要說和聽,所以不會從聲音流露情緒。
身體動作也是情緒訊號:輕鬆時會出現放鬆身體的姿勢,輕蔑的動作是從上往下看
對方,驚訝則是把注意力固定在產生情緒的對象。身體動作雖然像臉部和聲音的情緒訊
號一樣是不由自主的,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控制身體的動作,比完全不露出臉部和聲音
的情緒訊號更容易。(改寫自保羅·艾克曼《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依據上文,關於情緒訊號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正向情緒會使人露出笑容,總能帶給他人愉快
(B)臉部表情比身體動作情緒訊號,更易惹怒志控制
(C)人們常以電話溝通,可能是因為聲音比表情容易隱藏情緒
(D)情緒訊號系統總是開啟的,通常從身體動作最先出現訊號
113學測國綜試題19
18-20為題組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重錄處所暗示的情緒訊號,解讀最適當的是:
(A)其(嫦娥)聲清越,烈如蕭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凡上,驚醒之間,已復為響——眾人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而把目光集中在嫦娥身上
(B)客言而笑,洗盡更帥。看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與客藉著疏狂的身體姿態表達對人生苦短的感傷
(C)言說,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失。晴與張氏且驚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無畏!」促觀而行——李靖二人快馬加鞭的身體動作,表現二人驚懼之下急於離開
(D)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劉備低聲嘆息,凸顯其極力壓抑面部表情與聲調
113學測國綜試題20
113學測國綜試題21
21-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父子,人倫之大。父老而子不能事,則其罪在子;子幼而父不能養,則其責在父。劉瑾為衡州知郡孫,有男元老,幼不撫養,而貪與鄉民鄭七。案衣冠而服田畝,情亦可憐,此猶可諱也,曰劉瑾一時為貪之故。己而,元老不安於鄭七家,逃歸本父,劉瑾因宜復回天理,自子其子矣,乃復以元老貪與程十二,則其意安在哉?可謂敗人倫,滅天理之已甚者!今鄭七入詞,欲取四元老於己去三年後,此決無復合之理。……劉瑾兩將元老貪弄,為父不父,本合勸杖,且與從陸,決小杖二十。元老無押往族長劉萬二宣教宅,聽從收養。觀此子情貌好狡,兼所習己乖,請萬二宣教嚴與鈴束,庶免墮落下流,為衣冠之玷,亦一美事。(《名公書判清明集》)
入詞:具文陳述。宣教:宣教師,官名。
若依右框當代判決書要項,觀察上列古代判決書,最符合文中所述的是:
(A)當事人:程十二為原告,劉瑾、鄭七為被告
(B)事實:鄭七有償獲得元老,自認有理由繼續保有養子
(C)主文:劉瑾須賠償鄭七,並不得與元老恢復父子關係
(D)理由:鄭七已撫養元老三年;元老已對生父心懷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