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6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邱老師腹笥甚廣,上課引經據典,學生感佩不已
(B)在民眾熱情擁戴下,他滿懷登山之志,決定參選市長
(C)臺北的冬天又濕又冷,如果沒有電暖器,肯定席不暇暖
(D)連假時車潮湧入熱門觀光景點,遊客摩頂放踵,寸步難行
(E)企業主管應拿出吐哺握髮的態度,積極攬才,打造國際競爭力

答案

(A)腹笥甚廣:形容學識淵博,運用適當。
(B)登山之志:指隱居之志,與參選矛盾,運用不當。
(C)席不暇暖:形容忙碌,與天氣寒冷無關,運用不當。
(D)摩頂放踵:形容不辭勞苦,與擁擠無關,運用不當。
(E)吐哺握髮:形容求賢若渴,運用適當。
答案:(A)(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7

關於博物館的場所特性,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博物館雖然是向大眾開放的空間,但多數人去參觀時,會認為不能穿著太沒「文化」的服裝,以符合場所的調性。博物館也會制定一套規則來約制參觀者的行動,如入館前須經歷像宗教淨化的程序——特定物品或過大的背包不能插入、隨身背包通過安檢、驗票;入館後更須遵守與文物間的安全距離,不能跨越禁止區域,不能拍照。而展場的有重與建築參觀路線,也提供了一個有秩序的、不會引起騷亂的世界。
博物館的展示讓參觀者以為身在「現場」,卻也決定了參觀者可以看什麼、看不到什麼。博物館做為知識集合場,自然成為特定領域的權威,它一方面闡釋作品,對參觀者進行教育,一方面也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是知識的主體。(改寫自廖世璋〈博物館的社會不平等〉、徐夢可〈博物館觀眾身分的雙重屬性〉)
(A)各博物館所呈現的場所調性,往往受參觀者身分與觀展規則影響而有別
(B)入館前的多道程序,主要是為了減少觀展干擾,營造歷史的「現場」感
(C)博物館的文物分類與展廳安排,已預設某種引導參觀者理解世界的途徑
(D)過度講求秩序,拉進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也減低博物館的教育成效
(E)博物館參觀者的視野雖受到知識權威的限制,卻獲得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答案

(A)文中未提及受參觀者身分影響。
(B)入館程序主要為安全管理,非營造現場感。
(C)符合「展場安排提供有秩序的世界」及「決定參觀者可以看什麼」。
(D)文中未提及減低教育成效。
(E)符合「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是知識的主體」。
答案:(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8

依據下文,關於桃花源的文字或圖繪,敘述適當的是:
類似「桃花源」的故事在各地區頗為常見,情節或許各不相同,但大致環繞著一個不變的主題,即仙境與人間的互通偶然出現。凡人在無意間穿過仙境的「入口」,體驗到各種人間所無法想像的美好,但這只能是短暫而無可回復的。源起於中國的「桃花源」則有其特別之處,即具有鮮明的自然山水美景形象,而不僅以美食、遊樂等享受來定其基本內容。
以陶潛〈桃花源記〉為例,「仙境」始自武陵流人所「忽達」之「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旋即為「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葉繽紛」的絕美景象所吸引,從而步入「彷彿若有光」的山洞,這些元素可以說是人間與仙境短暫過合的引子。「桃花源」傳說實是以某種「理想化」的山水形象做為其開展的基礎。這點對其傳布過程中之所以與山水繪畫產生密切的關聯,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自古以來,對於實地景觀的圖繪並非山水畫的主流,絕大多數是以經過「理想化」的完美山水形象呈現。桃花源的傳說既植基於此,正與山水畫之旨趣相符合,極便於取為主題,遂使其在文字之外,再得視覺圖像傳播之利。約唐代之後,桃花源傳說便與「桃源圖」出現了緊密的共出關係。整個「桃花源」意象之形塑,如果說很早便以文字與圖繪兩種不同形式所共同完成,並持續發展,實在一點也不為過。(改寫自石守謙〈移動的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與在東亞的傳布〉)
(A)桃花源故事啟發了中國山水圖畫,重寫意而不重寫實
(B)二者皆描繪完美的山水形象,且圖繪有助文字具象化
(C)以圖繪與文字來形塑,但分別開展出同中有異的桃源意象
(D)〈桃花源記〉開頭的山水意象具理想性,引發仙境的聯想
(E)〈桃花源記〉特殊在於以偶遇為主題,但不含章義的元素

答案

(A)文中未特別強調「重寫意而不重寫實」。
(B)符合「理想化的山水形象」及「圖像傳播之利」。
(C)符合「文字與圖繪兩種不同形式所共同完成」。
(D)符合「理想化的山水形象做為開展基礎」。
(E)文中未提及「不含章義的元素」。
答案:(B)(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9

「願陛下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則」之前提出一種假設情況(不效),
「則」之後敘述結果。下列文句,屬於相同表意方式的是:
(A)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B)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C)門人然獨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有矣
(D)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
(E)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答案

(A)「不以三隅反」為條件,「則不復也」為結果,符合。
(B)「兒之成」非條件,「則可待乎」表推測,不符合。
(C)「門人然獨來」為條件,「則道士獨坐」為結果,符合。
(D)「同自內府播遷而來」為原因,「則同為臺人」為結論,不符合。
(E)「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為條件,「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為結果,符合。
答案:(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0

30-3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0-31題。
說明文人嗜遊山水,旅遊對他們而言,是一項綜合性的審美活動,標誌著生活的雅化。
文人遊賞之後,會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詩文記錄下來。由於當時刻著作坊眾多,
文人雅士書寫的遊記,可整理出版,向公眾發行。撰寫遊記,便成為士人重要的文化
資本,用以塑造品味,並以此區別普通遊客。
從晚明文人的論述與當時出現的大量西湖旅遊書籍可知,西湖已成為文人旅遊的
重要目的地。文人在記遊詩文中,以自身的審美情趣,對西湖風景資源進行梳理、總結,
發展了與大眾不同的遊觀。作品發行後,對閱讀者多會產生行為與審美的指引,從而
不斷塑造並加強西湖景物的內涵。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然杭人遊湖,止午、未、
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極其濃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
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侍月記》)
西湖之妙,山光水彩,明媚相涵。圖畫天開,鏡花自照,四時皆宜也。然湯金門
苦於官皂,錢塘門苦僧,苦客,清波門苦鬼。勝在岳墳,最勝在孤山與斷橋。吾極不樂
豪家微貫,重樓架紡,優喧紛笑,勢利傳杯,留門趨入。所喜者野航兩棹,坐恰兩三,
隨處夷猶,侶同鷗鸞。或柳堤魚酒,或僧屋飯蔬,可信可宿。不過一二金而輕移曲採,
可盡雨湖之致。(王思任《遊杭州諸勝記》)

綜合上述三文,關於晚明文人的記遊,說明適當的是:
(A)偏重經驗的總結,而不著力於食宿行程的翔實記錄
(B)既用以記錄遊蹤,亦塑造了旅遊目的地的景物內涵
(C)遊記刊刻發行後,往往引發閱讀者跟風模仿其書寫風格
(D)個人的審美情趣、生活的雅化,在乙、丙二文中分別以待月、野航展現
(E)文人與大眾遊觀方式的不同,在乙、丙二文中都以空間選擇的差異呈現

答案

(A)乙、丙文確有經驗總結,但未強調不著力食宿記錄。
(B)符合「塑造品味」及「塑造並加強西湖景物的內涵」。
(C)文中未提及引發跟風模仿書寫風格。
(D)乙文以待月展現審美情趣,丙文以野航展現生活雅化,符合。
(E)乙文以時間選擇(朝煙、夕嵐)區別,丙文以空間選擇(避開喧鬧處)區別,符合。
答案:(B)(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1

30-31為題組

乙、丙文發行後,杭州旅店若提供「跟著袁進士、王進士遊西湖」自助行程建議,符合
乙、丙文的介紹文字是:
(A)首選貴遊方案:畫舫周遊,盡覽湖光山色
(B)彈性食宿規劃:依航線或個人喜好,安排餐飲住宿
(C)專屬加碼行程:山僧相伴同遊,觀鷗驚高飛,陶然忘機
(D)誠心推薦:六橋侍月、岳墳尋幽訪古
(E)貼心提醒:喜好清靜者,切忌午後遊錢塘門

答案

(A)乙、丙文皆不喜豪華畫舫,不符合。
(B)丙文提及「可信可宿」、「柳堤魚酒,僧屋飯蔬」,符合彈性食宿。
(C)乙文提及「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丙文提及「侶同鷗鸞」,符合。
(D)乙文推薦六橋侍月,丙文推薦岳墳,符合。
(E)丙文指出錢塘門「苦僧,苦客」,午後遊人眾多,符合提醒。
答案:(B)(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2

32-36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2-36題。
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封,乘蹇驢而來,投草囊於爐前,取枕轅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氏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不靖,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欲插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對曰:「妾亦姓張,今是妹。」遂拜之。……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靖駭拜之,遂獲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答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答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答曰:「然,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曰:「有酒乎?」靖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酒既巡,答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於是開草囊,取一人頭並心肝,卻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
貼這段《判髯客傳》,是打算討論明天的報告?
有默契。我們現在完全沒主題、沒框架……
那就拿「概念框架」當框架吧!
什麼?不懂!
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剛才你說「有默契」,就是明白對方有相同的理解框架;又說「不懂」,則是缺乏理解對方的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難同時講。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這麼說,《西遊記》的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時,曾因為孫悟空打死強盜大吵一架,就是沒有相同理解框架。孫悟空強調那是正當防衛,唐僧則認為打劫罪不致死,不該傷人性命。
唐僧斥責孫悟空沒有慈悲好善之心,「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也出自特定的身分框架。
哈!你們不打遊戲去看《西遊記》?不過,身分確實是人際關係的常見框架。「你是哥哥,怎不讓弟弟?」就是在設定兄長本分框架。紅拂去找李靖並說「願託喬木」,則是引導對方走進終身伴侶的框架。
孫悟空氣得丟下師父,本想回花果山,但東海龍王提醒他:若不保護唐僧,「到底是個妖仙,你想得成正果」。孫悟空想了想,選擇回唐僧身邊。
當初他大鬧天宮,得到「獨鳥溫」一職,又棄官自封「齊天大聖」,應該也是找合適的身分框架。
人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活出自我。但孫悟空若不走進「西天取經」的框架,就成了「鬥戰聖佛」。人們即使能擺脫一個框架,也無法擺脫所有框架。甚至可以說,若沒活在某個框架裡,可能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我肯定的方式。

下列①、②「→」後,是就前人名言所提出的看法。關於這兩項看法是否符合上文觀點,
最適當的研判是:(占2分,單選題)
①「你可以從外表的美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以此評論一個人。」→人其實
不適合以任何框架「評論」,有框架反而會壓抑才能的發揮。
②「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與否,其實無關眼睛構造,
而是得先具備「看見」某個事物的概念框架,才能發現它的美。
(A)①、②皆符合 (B)①、②皆不符合
(C)①符合、②不符合 (D)①不符合、②符合

答案

①上文認為人無法擺脫所有框架,且框架有助自我肯定,故「不適合以任何框架評論」不符合上文觀點。
②上文強調理解需要概念框架,與「發現美需要先具備概念框架」的觀點相符。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3

32-36為題組

下列文句,意在表達「有其他概念框架可以選擇」的是:(占2分,單選題)
(A)河內山,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山,亦然
(B)霧靄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
(C)彼節者有問,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問,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D)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答案

(D)燭之武提出「亡鄭無益反有害」的不同思考框架,說服秦穆公退兵,表達有其他框架可選擇。
(A)為政策執行;(B)為藝術創作;(C)為處世哲學。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4

32-36為題組

上文中,卽賢客、孫悟空的一些行為,曾讓李靖、唐僧動怒,請回答下列問題:
(1)李靖基於什麼身分框架,對卽賢客「取枕鼓臥,看張氏梳頭」動怒?卽賢客這項
舉動為何讓李靖如此介意?(占4分,作答字數:30字以內。)
(2)唐僧對孫悟空打死強盜如此介意,是因為此舉損害了他所認定的什麼身分框架與
特質?(占2分,作答字數:15字以內。)

答案

(1)李靖基於丈夫身分框架,介意虬髯客對妻子無禮注視,侵犯隱私與尊嚴。
(2)佛教徒身分框架與慈悲特質。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35

32-36為題組

上文中,紅拂、東海龍王均曾以身分框架來引導卽賢客、孫悟空,請回答下列問題:
(1)紅拂對於卽賢客鼓臥相視,採取什麼身分框架來界定彼此?她「遽拜之」的舉動,
是什麼用意?(占4分,作答字數:30字以內。)
(2)東海龍王的提醒,讓孫悟空在「仙」的身分框架下,有何取與捨的領悟?(占4分,
作答字數:30字以內。)

答案

(1)紅拂採取兄妹身分框架界定彼此,「遽拜之」是主動結拜以化解衝突。
(2)孫悟空領悟應取「正果」仙位,捨「妖仙」身分,需保護唐僧完成取經。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