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B)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C)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D)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E)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國文指考
109指考國文考科-36
36.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大英博物館展示古代文明的吉光片羽,真令人神往讚嘆
(B)小明創作的短篇小說,評審譽為本次文學獎的壓卷之作
(C)這部小說因電影上映而熱賣,造成搶購盛況而韋編三絕
(D)警民大力合作,開門揖盜,才能讓這樁竊盜案迅速偵破
(E)王副理行事作風不孚眾望,被總經理撤換乃是意料中事
109指考國文考科-37
37. 依據下文,關於朱熹對疫疾的看法,敘述適當的是:
俚俗相傳,疫疾能傳染人,有病此者,鄰里斷絕,不通訊問,甚者雖骨肉至親,亦或委之而去,傷俗害理,莫此為甚。或者惡其如此,遂著書以曉之,謂疫無傳染,不須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實不然,是以聞者莫之信也。予嘗以為誣之無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雖有染而不當避也。蓋曰無染而不須避者,以利害言也;曰雖有染而不當避者,以恩義言也。告之以利害,則彼之不避者,信吾不染之無害而已,不知恩義之為重也,一有染焉,則吾說將不見信,而彼之避也,唯恐其不速矣。告之以恩義,則彼之不避者,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也。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則雖有染者,亦知吾言之無所欺,而信此理之不可違矣。抑染與不染似亦繫乎人心之邪正、氣體之虛實,不可一概論也。(朱熹〈偶讀謾記〉)
(A)疫疾隔離處所距鄰里太遠,不但使病人缺乏照護資源,也有違倫理
(B)透過著書宣導疫疾不會傳染,既難取信於人,也無法解決照護問題
(C)從利害角度加以剖析,可使群眾對疫疾有正確認識,有利於照顧家人
(D)當群眾對疫疾照護態度分歧,明理者可曉以恩義,無知者宜勸以利害
(E)每個人的身心素質狀況不同,即使在疫疾流行之時,也未必都會染病
109指考國文考科-38
38. 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因當前的景物憶起自身的過往。下列文句,具有此一表述方 式的是:
(A)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B)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
(C)舉目四望,盡是繁密排列的古老房屋。當然,其中許多建築物幾度經歷天災兵禍的毀壞而又修復,不可能是十六世紀的原來面貌了
(D)一整個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島的夜航,原來是為了注解張九齡的一句詩。小時候讀過的一句詩,竟然一直儲存著,是美的庫存,可以在一生提領出來,享用不盡
(E)向左邊看,就在防風林外,一片潔白的沙灘上,白芒花也開著,朝碧藍的大洋,永不休息的浪,它開著,在風裡。我知道它更明更亮更燦爛,曾經就是如此,猶似新雪,在我曾經的旅程
109指考國文考科-39
39. 下列有關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詮釋適當的是:
| 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 | 詮釋 | |
|---|---|---|
| (A) | 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 | 人物敘寫傳神,既寫出某類人物的共性,也表現個別人物的殊性 |
| (B) | 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做個形擊。其意思自在顯宋江之惡,卻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 通過對比手法塑造人物,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
| (C) | 一百八人中,獨於宋江用此大書者,蓋一百七人皆依列傳例,於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書之綱紀也 | 以史傳體例類比人物書寫方式,彰顯梁山泊好漢身分地位的差異 |
| (D) | 《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 在以文運事的基礎上加入虛構成分,用筆更為自在靈活 |
| (E) | 《水滸傳》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 | 情節鋪敘詭譎幻怪,筆勢縱橫,能凸顯傳奇的色彩 |
109指考國文考科-40
40.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文中「吾誰欺」為「吾欺誰」之意,賓語(受詞)「誰」放在動詞「欺」之前。下列文句,也有將賓語前置情形的是:
(A)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B)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E)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09指考國文考科-41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企業倫理的基本理念,是企圖將道德準則納入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中,使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任何企業組織都不是單獨存在於社會的個體,為了要達成所追求的目標,企業組織必須和很多其他的個體互動。企業倫理提醒經理人在做決策時,應做較長遠且全面性的分析,事先瞭解決策結果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未雨綢繆。
大多數與企業管理有關的理論,皆是以人性本善為基礎,只不過由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及組織績效的考量,經理人總是會面臨裁減員工、減資關廠、損耗生態等問題。經理人不裁減員工,就可能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不減資關廠,就可能會浪費企業的資源;不損耗生態,就可能無法創造最大的利潤。一個重視企業倫理議題的經理人,當然應該盡最大力量尋求「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但是不管如 何解決,總是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重視企業倫理,並不能為經理人 鋪陳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一個不將企業倫理議題納入決策考量的經理人,要解決 這些問題反而簡單多了。
理論上說,「道德素養」並不是經理人必要的訓練,因為在企業營運的範疇 中,只要遵從市場上既定的「遊戲規則」,則經理人的作為,基本上就盡到了對 相關利害關係人負責的要求。但是科技不斷進步、經濟不斷成長,環境也隨著經 常變動。當法律規章的更新速度趕不上環境的變動時,市場上便缺乏正式的法律 規範或準則,約束企業組織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運作。重視企業倫理,能協助經理 人及早因應環境的變化,包括環境的保護、人力資源的運用、消費市場的期待以 及企業與企業間彼此的互動等。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不會因為法律規章的存 在而故步自封,相反地,他們會以更高的標準、更合乎人性的需求、更健康的競 爭心態,來處理日常的管理決策工作。(改寫自李培齊〈學「倫理」?學「獲利」?〉)
41. 下列關於企業倫理與企業決策的敘述,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企業決策若考量企業倫理,常面臨利潤與道德的拉鋸
(B)企業若將企業倫理納入考量,決策通常變得較為複雜
(C)企業倫理重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促使企業在決策時同步考量其責任
(D)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緊密,促使企業倫理成為企業決策時的首要考量
(E)法規不足時,企業倫理促使經理人自我要求而採取對社會有益的決策
109指考國文考科-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下列文句,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在商業決策時所持觀點相近的是:
(A)君子茍不求利祿,則不害其身
(B)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
(C)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D)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況居而求利者也
(E)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