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指考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4
[題組:第32題到第34題]
34. 下列詩歌,最符合上文所述「以詩說理」的是:
(A)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B)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鈎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C)身前身後與誰同,花落花開畢竟空。千里追奔兩蝸角,百年得意大槐宮
(D)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5
35.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B)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
(C)客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
(D)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E)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6
36.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他的演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總令戲迷愛不釋手
(B)婚宴上的新娘打扮得美輪美奐,吸引全場賓客的目光
(C)來臺灣觀光,絕不可錯過夜市裡汗牛充棟的美味小吃
(D)制定規範應掌握寬猛相濟的原則,否則容易引起民怨
(E)憲兵站崗時目光如炬,流露出令人不敢逼視的威嚴感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7
37. 下列敘述,符合本文觀點的是:
許多現代詩人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就是因為對於已完成而獨立的作品,他也只能抒一己之見而已,當作者一己之見被懶慵的人持之為唯一見解,就扼殺了詩篇作多義解說之可能。假使作者見解被眾人視為唯一權威,該作品之解說欣賞便永遠結束了,它還可以對不同時代的人不斷提供新感受嗎?一個作品的某一種解說,應是讀者、作品與作家三方面的結合,只要讀者能按作品脈絡找出一個較吻合的解說,這便是一個可以成立的解說。文學生命的常新,便存於作品解說的更新之中。(改寫自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
(A)作者因無法客觀評論,所以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
(B)作者不斷調整其解說,可引領讀者重新領略作品
(C)作品意義的解讀雖然向讀者開放,仍有一定限制
(D)閱讀作品時若能得知作者原意,宜以其解說為準
(E)古代作品所以歷久彌新,乃因讀者總能讀出新意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8
38.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運用對比手法加強表達效果。下列文句,採用此種手法的是:
(A)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蟬亦是禪
(B)尹雪艷總也不老。十幾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樂門舞廳替她捧場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開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
(C)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D)秀潔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轉頭去看戲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
(E)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都江堰)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9
39. 下列有關古典小說的取材與特色,敘述適當的是:
(A)《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改編,是古代第一部歷史章回小說,二者皆展現了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
(B)《水滸傳》本於《大宋宣和遺事》,主角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梁山泊則是虛構,用以隱喻烏托邦之意
(C)《西遊記》本於玄奘取經的歷史故實,以及民間流傳的相關故事,憑藉作者想像力,呈現幽默詼諧的風格
(D)《儒林外史》假託明代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的種種醜態,對人情世態有深入的刻畫
(E)《紅樓夢》以賈府的興衰為故事主軸,是曹雪芹融合一生見聞的章回小說創作,後世研究者眾多,形成「紅學」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0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1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車生者,家不中資而耽飲,夜非浮三白不能寢也,以故床頭樽常不空。一夜睡醒,轉側間,似有人共臥者,意是覆裳墮耳。摸之,則茸茸有物,似貓而巨,燭之,狐也,酣醉而犬臥。視其瓶,則空矣。因笑曰:「此我酒友也。」不忍驚,覆衣加臂,與之共寢,留燭以觀其變。半夜,狐欠伸,生笑曰:「美哉睡乎!」啟覆視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謝不殺之恩。生曰:「我癖於麯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如不見疑,當為糟丘之良友。」曳登榻,復寢。且言:「卿可常臨,無相猜。」狐諾之。生既醒,則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專伺狐。抵夕,果至,促膝歡飲。狐量豪,善諧,於是恨相得晚。狐曰:「屢叨良醞,何以報德?」生曰:「鬥酒之歡,何置齒頰!」狐曰:「雖然,君貧士,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明夕,來告曰:「去此東南七里,道側有遺金,可早取之。」詰旦而往,果得二金,乃市佳餚,以佐夜飲。狐又告曰:「院後有窖藏,宜發之。」如其言,果得錢百餘千,喜曰:「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狐曰:「不然。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異日,謂生曰:「市上蕎價廉,此奇貨可居。」從之,收蕎四十餘石,人鹹非笑之。未幾,大旱,禾豆盡枯,惟蕎可種;售種,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畝。但問狐,多種麥則麥收,多種黍則黍收,一切種植之早晚,皆取決於狐。日稔密,呼生妻以嫂,視子猶子焉。後生卒,狐遂不復來。(《聊齋誌異‧酒友》)
41. 關於上文車生與狐的敘述,適當的是:
(A)車生原以為覆裳者是人,後來才發覺是狐
(B)狐為報車生不殺之恩,常備好酒與之共飲
(C)狐指引車生獲得錢財,車生既欣喜且知足
(D)車生按狐的建議,藉農作低進高出而致富
(E)狐於車生過世後繼續照料其子,視同己出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上文主要透過車生與狐的對話,使讀者感受其相知相得。一般而言,若對話中含有以下訊息:①幫對方獲益、②自己願讓步、③強調共通性、④減少生疏感,將有助於溝通和諧。下列關於上文對話的解說,適當的是:
(A)「我癖於麯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運用①、③原則
(B)「卿可常臨,無相猜」,運用④原則
(C)「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運用①原則
(D)「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運用②、④原則
(E)「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運用①、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