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福爾摩斯,中午吃火腿三明治好嗎?」
「好啊!不過華生,請不要出去太久。」
結果我花了約一個小時才回家,福爾摩斯見到我,咕噥道:「華生,你好像給自己製造了一些麻煩!吃的東西,你是在貝克街的南邊或北邊買的?」
「我到南邊去。那裡的麵包店一條麵包賣一便士,北邊卻要兩便士,貴得要命。同樣一條麵包,居然賣兩倍的價格。」
「可是南邊的肉店價格比較貴,不是嗎?」
「嗯,沒錯,不過火腿只貴四分之一,北邊賣十二便士,南邊賣十五便士。」
「所以我們的午餐總支出是十六便士,但是如果你到北邊買,只要十四便士。這算盤打得可真奇怪,華生,你犯了一個錯誤。」
福爾摩斯繼續說:「老實說,我看到你從南邊的麵包店出來、進肉鋪之前,經過了賣三明治的米莉女士店門口。我看到她的盤子裡還有沒賣完的三明治。每天早上的尖峰時刻過後,她會以每份一便士的價格出清,因為不賣完的話,到頭來只好丟掉。我並不是嫌你的三明治做不好,不過她的三明治的確非常好吃。為什麼你不乾脆用更便宜的價格買更好吃的三明治,也可以省下做三明治的麻煩?」
「但是我已經買了麵包,而且我喜歡親自做三明治。再說,明天以前麵包不吃完會壞掉,那未免太浪費。福爾摩斯,不要忘了非洲還有小孩在挨餓!」
「就算你草草做一份三明治,而不買米莉可口的三明治,也幫不了他們。假使你買了米莉的三明治,把麵包丟掉,然後將省下的幾便士投入捐獻箱,還可以做一些好事。華生,你又犯了一個錯誤。」(改寫自科林‧布魯斯著,盛逢時譯《數字的陷阱‧不幸商人案》)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哪兩個「錯誤」?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寫作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略解:本題要求深入分析福爾摩斯與華生價值觀的差異,並表達個人立場。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思維,重視效率、成本效益和邏輯推理;華生代表感性思維,重視情感價值、道德關懷和親身體驗。分析時應從對話中提取具體證據,個人立場需有充分理由支持,結構應完整,論述需清晰有說服力。
答案:福爾摩斯展現的是徹底的理性主義者態度:凡事講求效率極大化,重視成本效益分析,以數學計算作為決策基礎,追求實際效果。例如他精確計算購物成本,並提出將省下的錢捐出更能有效幫助他人。華生則展現感性的人文關懷:重視個人感受與道德情感,認為親手製作有意義,擔心浪費食物,並時時心繫貧困人群。兩人根本差異在於「理性效率」與「情感價值」的優先順序。個人較傾向福爾摩斯的態度,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理性分析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真正解決問題。但華生的道德關懷也值得肯定,兩者若能結合將更為完善。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 25 分)
略解:此為抒情文寫作,評分重點包括:具體細膩的氣味描寫、深刻的情感連結、完整的文章結構、優美的文辭表達。高分段作品需具備獨特的個人經驗、豐富的感官描寫、深刻的情感共鳴,以及清晰的層次結構。建議選擇具有個人意義的特定植物,從氣味特徵入手,連結具體的生命經驗,最後昇華到情感感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一種具有個人意義的花草樹木,具體描寫其氣味特徵(如清香、濃郁、甜味等),並連結到特定的生命經驗與情感記憶。結構上建議安排:開頭點題引入氣味記憶,主體詳細描寫氣味特徵與相關經歷,結尾昇華情感感悟。文辭要生動優美,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讓讀者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氣味的存在與情感的流動。高分關鍵在於真誠的情感與獨特的個人經驗,避免陳腔濫調。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甲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乙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略解:本題要求考生透過具體實例闡述對標籤現象的看法。高分關鍵在於:選擇具說服力的生活實例,深入分析標籤的影響機制,提出個人見解與反思。結構應完整,包含實例描述、影響分析、個人觀點三部分。論述需具批判性思考,既能指出標籤的負面影響,也能論述其正面功能,展現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具體的生活實例,如學業標籤(資優生、後段班)、世代標籤(草莓族、躺平族)或職業標籤等。首先描述實例情境,接著分析該標籤如何影響個人行為與自我認同,最後提出個人觀點:標籤雖有助於快速認知,但過度簡化可能造成偏見,我們應保持反思,不被標籤限制發展可能性。論述需層次分明,見解深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 25 分)
略解:此為命題作文,評分重點包括:能否理解文本中森林縫隙的象徵意義,能否將此意象延伸至人生層面,能否結合個人經驗具體論述,結構是否嚴謹,文辭是否優美。森林縫隙象徵生命中的留白、喘息空間、轉變契機,考生需從具體描述過渡到抽象思考,展現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答案: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讓陽光照射地面,提供新生命萌芽的空間,維持生態多樣性,避免過度競爭導致系統僵化。人生同樣需要縫隙:忙碌生活中的喘息時刻、人際關係的適當距離、心靈的留白空間,這些「縫隙」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成長、重新出發。寫作時應結合具體生活經驗,如課業壓力下的休閒時光、人際相處的獨處時刻等,描述這些縫隙如何帶來新的視野與生命能量,最後昇華到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7學測國寫試題-01
自從有了電腦、智慧型手機及網路搜尋引擎之後,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大腦處 理資訊的方式。我們可能儲存了大量的資訊,卻來不及閱讀,也不再費力記憶周遭事物和 相關知識,因為只要輕鬆點一下滑鼠、滑一下手機,資訊就傳到我們面前。 $2011$ 年美國三位大學教授作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其中一個 實驗的參與者共有 $32$ 位,實驗過程中要求每位參與者閱讀 $30$ 則陳述,再自行將這 $30$ 則 陳述輸入電腦,隨機儲存在電腦裡 $6$ 個已命名的資料夾,實驗中沒有提醒參與者要記憶檔 案儲存位置(資料夾名稱)。接著要求參與者在 $10$ 分鐘內寫出所記得的 $30$ 則陳述內容, 然後再進一步詢問參與者各則陳述儲存的位置(資料夾名稱)。實驗結果如圖 $1$:
問題(一):有甲生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請根據上圖,說明甲生為何如此主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107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各有其立論基礎,也反映了數位時代下認知學習的雙面性。第一種觀點擔憂網路導致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確有其依據。當我們過度依賴外部儲存,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如海馬迴)可能因缺乏鍛鍊而功能弱化,不利於深度思考與長期知識建構。此外,資訊爆炸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形成淺碟式學習,影響認知學習的深度與連貫性。
然而,第二種觀點將網際網路視為「外接大腦記憶體」,亦有其積極意義。它解放了我們記憶瑣碎事實的負擔,使認知資源能重新分配至更高階的思維活動,如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問題解決、跨領域整合與宏觀視野的建立。這並非放棄記憶,而是將記憶功能轉型,從「記憶事實」轉向「記憶如何尋找與應用事實」。
我個人的看法是,關鍵不在於否定任何一方,而在於如何「善用」網路此一工具。我們應培養「數位素養」,包括:1. 有意識地區分哪些知識需要內化為長期記憶,哪些可以外包給網路;2. 發展資訊篩選、驗證與整合的能力,避免被動接受資訊;3. 在利用網路效率的同時,保留並刻意練習深度閱讀、獨立思考與邏輯論證的習慣。如此,我們方能將網路轉化為強大的認知輔具,既避免心智能力退化,又能釋放創造力,實現更有效的學習與創新。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7學測國寫試題-03
(3-4題組)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楊牧〈夭〉)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天〉?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107學測國寫試題-04
(3-4題組)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天〉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恩」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此題要求以「季節的感恩」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可從普魯斯特的話或楊牧的詩引入,點出時間(季節)並非單純的物理刻度,而是鑲嵌著豐富感官記憶與情感體驗的載體。進而闡明「感恩」的對象,不僅是季節帶來的美好景致,更是這些景致所觸發的內在感受、生命啟示與情感連結。
2. 具體感知經驗描寫:選擇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季節(如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熾熱、秋天的靜美、冬天的沉潛),細膩描寫該季節特有的感官印記。例如:春日雨後的泥土芬芳與新芽氣息如何喚醒蟄伏的希望;夏日午後的蟬鳴與陽光溫度如何承載著童年的放肆與悠長;秋日涼風中桂花甜香與落葉聲響如何引發對時光流轉的哲思;冬日清晨凜冽空氣與暖陽如何對比出溫暖的珍貴。描述時應結合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官,使場景立體鮮活。
3. 感受與領會的抒發:在感官描寫的基礎上,深入抒發這些季節經驗帶給你的內心感受與生命體悟。例如:從四季循環中學會接納生命的起落與更新;從自然景物的靜美中獲得心靈的沉澱與療癒;從季節特有的活動(如團圓、豐收)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與文化的傳承。說明你為何對此心懷感恩——是它豐富了你的情感,教會你觀察生活,還是給予你面對挑戰的力量與啟示?
4. 結語:總結這些來自季節的饋贈如何形塑了你對世界的感知與對生命的態度,重申感恩之心,並或許展望未來能持續以敏銳的感官與開放的心靈,迎接每一個季節帶來的獨特禮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