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1

唐宋以後,南海貿易不再只是奇珍異寶的輸入,更有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商品輸出。這個變動除了反映中國生產與經濟的發展之外,也與南海形勢的「重大變化」有關。導致這個「重大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南洋諸國開始盛行佛教
(B)印度人大量移民東南亞
(C)南洋諸國航海技術進步
(D)阿拉伯勢力進入東南亞

答案

唐宋時期阿拉伯商人主導印度洋貿易,促進東西商品交流。答案為(D)阿拉伯勢力進入東南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2

某地的警察組成有歐籍、印度籍、華籍,以及特別從山東威海衛招募來的人員,分別以ABCD編號。其中印度籍警察包著頭巾,華籍警察戴著三角形竹帽,穿綠色制服。當地孩童以「ABCD,大頭綠衣,追賊不到,吹嗶嗶!」來形容警察。這些孩童最可能是:
(A)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的華人小孩
(B)在德國轄下膠州灣生活的華人小孩
(C)在雅加達經商貿易的華僑家庭小孩
(D)在舊金山建造鐵路的華工家庭小孩

答案

香港英殖民時期警察有多元組成,包括印度籍與華籍。答案為(A)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的華人小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3

學者評論戰後臺灣三七五減租,認為:推動減租並非只是時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施政理念的落實。由於三七五減租是在中美聯合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下展開,所以它也可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從日本、韓國到菲律賓,推動的一連串土地改革之一環。亦即,土地改革是特定條件下推動的政策,其政治性超越經濟性。就此評論來看,這位學者所強調的三七五減租之目的最可能是:
(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B)創造土地最大效益
(C)改善臺灣產業結構
(D)避免資本主義盛行

答案

美援時期土地改革目的在穩定農村,防止共產主義滲透。答案為(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4

圖2是1902-1933年間,臺灣甲、乙兩類數量的比率變化。圖中的甲、乙分別是指:
(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B)甲:歐美洋行;乙:傳統行郊
(C)甲:新式學校;乙:傳統私塾
(D)甲:漢人街庄;乙:蕃人部落

答案

日治時期新式糖廠逐漸取代傳統糖廍,圖表顯示甲上升乙下降。答案為(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5

中共建國後,為貫徹共產主義的理想,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集體化」運動,即打破小農經濟的格局,取消土地私有制,在農村推動集體農場制度,並開始將農村編組成人民公社。但這些政策並無法解決農村問題,甚至弊多於利,演變成空前的災難,農村因飢饉而引發大量人口死亡。下列哪項原因和中國這項集體化運動的失敗最有關係?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農民被動員上戰場
(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C)集體農場精耕細作,傳統農民無法適應
(D)推行上山下鄉運動,導致農村人力不足

答案

取消土地私有制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答案為(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6

相同的時代烙印往往造就了一個歷史世代,例如稱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出生的人為「嬰兒潮世代」,又如稱民國五○年代出生的人為「五年級」。學者研究1920到1930年間出生的臺灣囝仔,他們在成長期間接受國家提供的軍國教育,而「玉碎」(全滅)、「散華」(陣亡)、「若櫻」(年輕軍人)、「赤紙」(召集令)等詞彙更成為他們共同的詞語。根據這些共同的詞彙及其成長年代,最能貼切反映這個世代的稱呼是:
(A)現代化世代
(B)工業化世代
(C)反傳統世代
(D)戰爭期世代

答案

1920-1930年代出生者成長於戰爭時期,受軍國教育影響。答案為(D)戰爭期世代。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7

某一時期,中共《新華日報》〈社論〉曾讚美「美國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守護神、專制者的敵人」,希望用民主與科學的紐帶結合中、美兩大民族。後來,毛澤東也強調反對一黨專政,主張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承諾保障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及身體等自由。發表上述言論的背景最可能是:
(A)19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主張
(B)1940年代,要拉攏美國,對抗國民黨
(C)1960年代,爭取美國支持文化大革命
(D)1970年代,會見季辛吉保證支持美國

答案

1940年代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為爭取美國支持而發表親美言論。答案為(B)1940年代,要拉攏美國,對抗國民黨。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8

學者指出:北魏實行均田法的背景,第一,因戰亂的傷亡及遷徙,留下大片無主荒田;第二,許多農民為躲避戰禍,逃離農村,流落城市,成為不事生產的游民;第三,農民投靠大戶士族,「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只向其宗主貢獻,不必向政府納稅。均田法的實施是結合戶籍的清查及管理,透過計口授田,使農業勞動力與耕地達到合理配合,以恢復生產,建立小農社會。根據上述,學者認為北魏均田法實施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A)限制土地兼併
(B)保全士族特權
(C)重建編戶稅基
(D)推行漢化運動

答案

均田法目的在恢復農業生產,增加政府稅收。答案為(C)重建編戶稅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9

1935年,美國《時代雜誌》以一位蘇聯礦工為封面(圖3)。根據報導,這位礦工發明新的採煤方式,創下高出政府訂定生產目標十幾倍的紀錄。蘇聯政府特別表揚他,以激勵國人,並凸顯蘇聯經濟體制的優越。《時代雜誌》報導這則新聞的背景最可能是:
(A)為共同打擊法西斯主義,美國希望與蘇聯合作
(B)美國國內的經濟不景氣,關切蘇聯的經濟發展
(C)美國認為蘇聯重工業發達,欲拉攏蘇聯以制德
(D)時代雜誌立場左傾,成為蘇聯在美國的代言人

答案

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關注蘇聯經濟建設成就。答案為(B)美國國內的經濟不景氣,關切蘇聯的經濟發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30

30-31為題組
圖4是幅流傳於歐洲某時期的諷刺畫。此圖(由左至右)將方濟會修士穆納、神學家埃姆澤、教宗利奧十世、神學家艾克,以及神學家萊普,分別繪製成貓、公羊、反基督的獅子、豬,以及狗。請問:
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此諷刺畫最可能出現於何時何地?
(A)十五世紀的義大利
(B)十六世紀的日耳曼
(C)十七世紀的西班牙
(D)十八世紀的法蘭西

答案

諷刺教會人物屬宗教改革時期特色,盛行於日耳曼地區。答案為(B)十六世紀的日耳曼。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