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測社會
109學測社會試題-22
109學測社會試題-23
學者評論戰後臺灣三七五減租,認為:推動減租並非只是時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施政理念的落實。由於三七五減租是在中美聯合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下展開,所以它也可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從日本、韓國到菲律賓,推動的一連串土地改革之一環。亦即,土地改革是特定條件下推動的政策,其政治性超越經濟性。就此評論來看,這位學者所強調的三七五減租之目的最可能是:
(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B)創造土地最大效益
(C)改善臺灣產業結構
(D)避免資本主義盛行
109學測社會試題-24
109學測社會試題-25
中共建國後,為貫徹共產主義的理想,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集體化」運動,即打破小農經濟的格局,取消土地私有制,在農村推動集體農場制度,並開始將農村編組成人民公社。但這些政策並無法解決農村問題,甚至弊多於利,演變成空前的災難,農村因飢饉而引發大量人口死亡。下列哪項原因和中國這項集體化運動的失敗最有關係?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農民被動員上戰場
(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C)集體農場精耕細作,傳統農民無法適應
(D)推行上山下鄉運動,導致農村人力不足
109學測社會試題-26
相同的時代烙印往往造就了一個歷史世代,例如稱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出生的人為「嬰兒潮世代」,又如稱民國五○年代出生的人為「五年級」。學者研究1920到1930年間出生的臺灣囝仔,他們在成長期間接受國家提供的軍國教育,而「玉碎」(全滅)、「散華」(陣亡)、「若櫻」(年輕軍人)、「赤紙」(召集令)等詞彙更成為他們共同的詞語。根據這些共同的詞彙及其成長年代,最能貼切反映這個世代的稱呼是:
(A)現代化世代
(B)工業化世代
(C)反傳統世代
(D)戰爭期世代
109學測社會試題-27
某一時期,中共《新華日報》〈社論〉曾讚美「美國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守護神、專制者的敵人」,希望用民主與科學的紐帶結合中、美兩大民族。後來,毛澤東也強調反對一黨專政,主張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承諾保障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及身體等自由。發表上述言論的背景最可能是:
(A)19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主張
(B)1940年代,要拉攏美國,對抗國民黨
(C)1960年代,爭取美國支持文化大革命
(D)1970年代,會見季辛吉保證支持美國
109學測社會試題-28
學者指出:北魏實行均田法的背景,第一,因戰亂的傷亡及遷徙,留下大片無主荒田;第二,許多農民為躲避戰禍,逃離農村,流落城市,成為不事生產的游民;第三,農民投靠大戶士族,「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只向其宗主貢獻,不必向政府納稅。均田法的實施是結合戶籍的清查及管理,透過計口授田,使農業勞動力與耕地達到合理配合,以恢復生產,建立小農社會。根據上述,學者認為北魏均田法實施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A)限制土地兼併
(B)保全士族特權
(C)重建編戶稅基
(D)推行漢化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