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2

某一歷史時期的移民群體,遷居已經八、九代,以領俸祿為生,若有土地也全交給佃客耕種,而不親自下田,完全不懂人情世故,所以當官不明事理,治家也不行。這種現象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春秋時期
(B)兩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宋明時期

答案

描述士族門閥世代為官、不事生產的現象,符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的特徵,這些世族依靠九品官人法世代壟斷官職。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3

一份資料寫道:「痛只痛,甲午年,打下敗陣。痛只痛,庚子歲,慘遭殺傷。痛只痛,割去地,萬古不返。痛只痛,所賠款,永世難償。… … 雪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到那時,齊叫道,中華萬歲。」這份資料最可能出自哪份文件?
(A)太平天國時,洪李太平軍的告民書
(B)戊戌變法後,康、梁維新派的宣言
(C)八國聯軍後,革命黨人的宣傳書冊
(D)立憲運動時,各省仕紳的改革方案

答案

內容提及甲午戰爭(1894)、庚子事變(1900)等事件,主張"驅外族"、"復我冠裳",符合八國聯軍後革命派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宣傳基調。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4

學者指出,蒙古人統治各地區後,對各地宗教都一視同仁而給予優遇;在元代戶口職業世襲制度下,儒戶待遇約略等於佛僧和道士,是諸色戶口職業中較受優遇的一種,娼人地位遠低於儒戶,只是元代士人的仕進機會與在社會上所受尊崇不如前後各代。根據題文,以下何者最能說明元代統治者對儒士的立場?
(A)對儒士抱持懷柔寬容的態度
(B)與其他世襲戶口均平等對待
(C)貶抑儒士而削減其入仕機會
(D)類同宗教神職人員予以尊重

答案

元代將儒士視為一種職業戶口(儒戶),待遇類似僧道,屬於懷柔利用但未特別尊崇,仕進機會確實較前代減少。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5

老師請同學針對某時期英國提出討論資料,甲同學提出圖像(圖1),乙同學找到新聞報導:「從香港到義大利的戰場,從緬甸沼澤到北非沙漠戰場,都看得到印度士兵作戰的身影,他們戰術精湛,在東非、北非與中南半島也都擊敗了敵人」。綜合兩份資料,同學探討的問題最可能是:
(A)英國呼籲西歐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對抗1853年的俄羅斯帝國
(B)英國提醒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共同建立日不落大英帝國國協
(C)英國號召帝國殖民地人民,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陣營
(D)英國招募自治領與殖民地的軍隊,共同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案

資料提及香港、緬甸、北非、義大利等二戰戰場,印度士兵參與多個戰區,符合二戰時期英國動員殖民地軍隊參戰的史實。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6

某國文化部長憤怒的說:「許多我國古代雕像都在別國博物館內,這些雕像原本在宗教建築內。後來基督信仰普及、伊斯蘭勢力也進來,都說雕像是異教物而棄置,建築物被當成彈藥庫,毀壞後成了大廢墟。接著一些外國人來,欣賞廢墟又喜愛殘破雕像,說這是文明成就,而且把雕像帶回國,至今不願歸還我們,還強辯說是合法取得的藝術品!」文化部長批評的是:
(A)十字軍東征時,士兵從西亞的墓穴取下雕像
(B)鄂圖曼帝國時,土耳其人拿下東歐教堂雕像
(C)西方帝國主義擴張時,英國人帶走希臘雕像
(D)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時,帶走了圓明園內雕像

答案

描述古希臘雕像被外國人帶走的情況,符合19世紀歐洲帝國主義時期,英國等國家大量取走希臘文物(如埃爾金石雕)的歷史。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7

一位歷史人物的紀念展覽開幕時,貴賓致詞重點如下:甲:「他認為暴君違反上帝旨意,人民有責任抵抗,我們祖先依此說法開始反抗,十七世紀終於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乙:「他的論點為資本主義提供道德支撐,促使我們在十七世紀成為資本主義富裕之國與海外貿易強權。」丙:「今日我們北部有些社區人民不看電視、不設網路,仍然嚴格遵守他當時拒絕娛樂文化的教導。」這個展覽最可能是:
(A)尼德蘭紀念喀爾文
(B)德國紀念馬丁路德
(C)英國紀念亞當斯密
(D)法國紀念孟德斯鳩

答案

喀爾文教派主張抵抗暴君、勤儉勞動(預選說支持資本主義)、拒絕娛樂,符合荷蘭獨立運動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8

「1997 年花蓮縣吉安鄉是臺灣龍鬚菜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可達 57 公頃,比當時第二名南投縣信義鄉多約 12 公頃。到了 2021 年,吉安鄉龍鬚菜種植面積已增至 180 公頃,仍居全臺之冠,第二名的高雄市那瑪夏區僅 51 公頃。」上述現象的形成過程,最適合以下列哪個概念解釋?
(A)都市外圍區位租較低,農作物生產區往外擴張
(B)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促使東西部經濟空間重組
(C)中地等級向上提升,帶動農作物市場範圍擴大
(D)農業生產因地制宜,逐漸形成區域生產專業化

答案

單一作物在特定區域集中生產並持續擴大規模,形成專業化生產區,符合農業區域專業化的特徵。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19

十五至十七世紀馬來半島南部海岸,有許多自殖民母國遷入該地的男性商人、船員與苦力,在與當地女性通婚後,逐漸在當地形成一混血的少數族群,並保有原鄉海神節的慶典習俗。該族群在節慶當天,會先在海邊進行彌撒,接著抬出聖彼得神像遊行,最後來到船隻旁灑聖水祈福。根據前述,該族群的先人最可能來自下列哪個地區?
(A)中國東南沿海
(B)西亞肥沃月灣
(C)澳洲東部沿岸
(D)伊比利半島西部

答案

描述天主教儀式(彌撒、聖彼得神像、灑聖水)與海神節結合,符合葡萄牙、西班牙等伊比利半島國家的航海傳統與文化特徵。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20

圖 2 為 2018 年全球五個大洲各種規模都市的都市人口比例圖。若將拉丁美洲與歐洲兩者資料相比較,最可能推論出拉丁美洲的都市發展具有下列哪項特色?
(A)政府積極推動首要型都市政策,能吸引人口移往大型都市
(B)大型都市就業機會相對充分,促使鄉村人口大量移入求職
(C)鄉村產業結構不夠健全,許多失業人口移動至大型的都市
(D)殖民時代的大型都市,迄今公共設施充足,導致人口移入

答案

拉丁美洲都市化程度高且大型都市比例高,反映殖民時期建立的都市中心持續吸引人口集中,與歐洲較均衡的都市體系形成對比。答案需進一步分析圖表資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21

2022 年中國與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島國起草一份安全協議,中國將在索國設立軍事基地,因此引發澳大利亞的緊張。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是索國主要的防衛夥伴,以及最大的援助國,因此特別關切「任何危害區域穩定和安全的行動,包括建立軍事基地的常在性設施」,但索國政府表示「正在擴大與更多國家安全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國」。索國的作法最可能帶來下列哪種國際情勢發展?
(A)大洋洲地緣樞紐角色漸漸不再由南島語族國家掌控
(B)大洋洲各島國將逐步取代紐澳兩國的區域核心角色
(C)同屬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可能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
(D)紐西蘭外交單位可能提出對大洋洲區域和平的立場

答案

索羅門群島引入中國軍事存在,改變傳統由澳紐主導的區域安全格局,可能引發紐西蘭等國對區域安全的關切與表態。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