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1

第30-31題為題組
圖6 為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甲、乙、丙、丁為該地的四條登山步道,子、丑、寅、卯為該地的四個觀景台。請問:圖6 中哪條登山步道,最可能是沿著谷地設置?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谷地等高線呈V字形指向高處,乙步道沿等高線彎曲且位於河谷位置。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2

第32-33題為題組
◎ 石滬是臺灣某些地區重要的文化地景,它是在高低潮間的平坦地區,利用附近的石塊堆築的半圓形或馬蹄形捕魚陷阱,其漁獲原理之一是漲潮時魚群游至被淹沒的石滬內覓食,退潮時魚群被石滬伸腳阻擋,並留置於露出海面的石滬滬房內。請問:石滬最可能出現在下列哪種海岸地形上?
(A)潟湖
(B)沙嘴
(C)海階
(D)海蝕平台

答案

石滬需建在潮間帶平坦岩盤上,海蝕平台最符合此特徵。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4

第34-35題為題組
◎ 1855 年清代某官僚在日記中指出:在某地區,山坡地上種滿了高粱、玉米,河中的沙洲多已開闢為田園;平地的樹木已被砍伐殆盡,偏遠地區的原始林區也已被開發。據此,他主張:亂世的根源,在於人口數量太多。追求長治久安的方法,就要透過放寬殺女嬰的禁令、發放避孕或墮胎的藥品、延後男女婚姻年齡等策略,以控制人口增加的速度。該官僚分析人口問題的成因雖然正確,但主張的減緩人口成長策略卻過於激進且不人道,並未獲得社會及各級官員認同,也未被政府採納。請問:該官僚在日記中的論述,最適合作為該地區當時下列哪項事實的佐證?
(A)超過環境負載力上限
(B)區域互賴已超過限度
(C)原住居民已遷徙他鄉
(D)產業分工已發展成熟

答案

描述過度開墾、資源耗竭,反映人口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5

第34-35題為題組
由該官僚主張的減緩人口成長策略判斷,其所處的時代,經濟活動最可能有何特徵?
(A)資源採集需要族群密切合作
(B)貿易活動需要精確計算能力
(C)農業生產需要大量體力勞動
(D)城市對鄰近鄉村依賴程度低

答案

主張控制人口反映勞動密集型農業經濟特徵,人力為主要生產要素。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6

第36-37題為題組
◎ 圖 8 及圖 9 為兩個不同年份拍攝的臺灣某高鐵車站及其周邊地區遙測衛星影像圖,照片 2 是圖 9 中某地的實景照片。請問:照片 2 最可能位於圖 9 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根據衛星影像與實景照片對照,需判斷建物特徵與空間位置對應關係。答案需根據圖9判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7

第36-37題為題組
依據圖 8、圖 9 影像資訊的差異,下列對於該地區的推論,哪項最為合理?
(A)中心商業區進行市地重劃
(B)農地多轉為發展休閒農業
(C)河川曾因洪患災害而改道
(D)鐵道建設早於此區的發展

答案

比較兩時期衛星影像,可推論土地利用變化與建設時序關係。答案需根據圖8、圖9判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8

第38-41題為題組
◎ 臺灣曾於民國38年5月實施戒嚴。當時由警備總部公告的《戒嚴令》第二條規定:「自同日起,除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口在本部監護之下,仍予開放,並規定省內海上交通航線(辦法另行公布)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鎖,嚴禁出入。」第四條也列舉處以死刑的各項「擾亂治安」行為,包括:造謠惑眾、聚眾暴動、擾亂金融、搶奪財物、鼓動學潮、破壞交通通信、妨害公眾用水及電氣煤氣事業、持有槍彈或爆裂物等。該次戒嚴歷經38年,直至民國76年始依總統令解除(圖10)。請問:若僅依照《戒嚴令》第二條規定的內容,下列哪兩地的交通航線仍有機會從事貨物運輸的往來?
(A)蘇澳-安平
(B)新竹-廈門
(C)臺中-香港
(D)花蓮-東京

答案

僅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口開放,省內海上交通限於臺灣本島各港口間。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39

第38-41題為題組
《戒嚴令》第二條規定最主要的目的應是:
(A)禁止臺灣生產的米、糖外銷,以免發生糧荒
(B)切斷臺灣與前殖民母國日本之間的政治聯繫
(C)管制大陸地區軍民撤離來臺以穩定臺灣政情
(D)與美國共同協議以便執行圍堵共產主義政策

答案

封鎖港口主要為防止中共滲透與控制人員流動,穩定臺灣政局。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40

第38-41題為題組
《戒嚴令》第四條的規定,因為下列哪項理由而「違反」法治國家應遵循的法律原則?
(A)國家禁止的行為與防止擾亂治安無關
(B)國家對於違反行為不分輕重均判死刑
(C)國家只限制部分違法行為而違反平等
(D)國家以法規範事後溯及既往處罰人民

答案

不分行為輕重一律處死刑,違反比例原則與罪刑相當原則。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