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工廠旁的麵攤上,剛下工的工人相聚聊天,而黑白電視螢幕上,臺語歌手正唱著剛推出的新歌,傾訴離開臺灣中南部農村來到都市打拼的工人,思念家鄉的雙親和戀人的情懷。工人聽了,不禁流下淚來。這種景象最常見於下列哪一時期?
(A)1930年代日本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
(B)1950年代政府推動第一期經建計畫
(C)1970年代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
(D)1990年代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110指考歷史
110指考歷史考科-12
110指考歷史考科-13
110指考歷史考科-14
羅馬政治家西塞羅以「獅子」和「狐貍」比喻「暴力」與「欺詐」,認為兩者都是野獸手段,人類應不屑為之。但文藝復興學者馬基維利卻主張:政治領袖若想追求權勢、榮耀和名聲,必要時須模仿獅子的兇猛與狐貍的狡猾來行事。我們如何理解這個現象?
(A)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常重新詮釋古典著作的理念,以為當代所用
(B)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嚮往古代價值,一味繼承希臘羅馬著作觀點
(C)西塞羅身處政治動盪時期,與馬基維利處境不同,兩種說法無關
(D)馬基維利身處外患頻仍時期,處境和西塞羅類似,故認同其主張
110指考歷史考科-15
在一次紀念馬丁路德的活動中,學者詮釋其歷史意義,反映了官方觀點:他的宗教改革是「早期的市民階級革命」、是「朝向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階段」。這應是哪一場紀念活動?
(A)1917年,德國政府紀念宗教改革400週年
(B)1933年,納粹以紀念路德為名迫害猶太人
(C)1983年,東柏林紀念馬丁路德的500歲冥誕
(D)2017年,德國威丁堡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
110指考歷史考科-16
110指考歷史考科-17
一份考古報告指出:雷厝(雲林麥寮)遺址出土的文物豐富,有史前陶片、青花瓷片、硬陶、瓦片、瑪瑙珠、鐵器、豐富的海貝,及鹿、羊、牛、豬等獸骨,而以鹿骨最多。遺址年代約距今540-340年間,推測應屬貓兒幹文化。學者根據文物內容,推斷這個文化已與中國有交流,支持學者看法的主要依據應是:
(A)鐵器、海貝
(B)鹿骨最多
(C)青花瓷片、硬陶 (D)瓦片、瑪瑙珠
110指考歷史考科-18
日本德川幕府常藉外交手段來強化政權的合法性,鞏固統治地位。1607年到1811年,朝鮮派遣12次通信使到日本;1610年到1850年,琉球也派了21次使節團。使節團主要是恭賀將軍繼位或世子出生,各地大名目睹其豐厚的賀禮,聽到祝賀德川一統天下的頌辭,自然心悅誠服。不過,德川幕府卻從未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幕府實施「鎖國」政策,拒與中國建立關係
(B)幕府拒絕奉行朝貢體制,不願接受天朝秩序
(C)幕府的財政發生困難,無法負擔沈重的賀禮
(D)日本自古以文明開化自居,對中國向來輕視
110指考歷史考科-19
110指考歷史考科-20
馬來亞的人口組成多元。表1是二十世紀前半期,馬來亞(包含新加坡)人口調查中三個主要族群的人口變化(單位:人)。表中甲、乙、丙分別是:
| 1911年 | 1921年 | 1931年 | 1941年 | |
|---|---|---|---|---|
| 甲 | 1,437,000 | 1,651,000 | 1,962,000 | 2,278,000 |
| 乙 | 916,000 | 1,171,000 | 1,709,000 | 2,379,000 |
| 丙 | 267,000 | 471,000 | 624,000 | 744,000 |
(A)馬來裔、華裔、印度裔
(B)馬來裔、印度裔、華裔
(C)華裔、馬來裔、印度裔
(D)華裔、印度裔、馬來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