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1

深夜,在工廠旁的麵攤上,剛下工的工人相聚聊天,而黑白電視螢幕上,臺語歌手正唱著剛推出的新歌,傾訴離開臺灣中南部農村來到都市打拼的工人,思念家鄉的雙親和戀人的情懷。工人聽了,不禁流下淚來。這種景象最常見於下列哪一時期?
(A)1930年代日本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
(B)1950年代政府推動第一期經建計畫
(C)1970年代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
(D)1990年代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答案

答案:(C)。1970年代台灣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化加速,中南部農村人口遷入都市做工,臺語歌曲反映工人思鄉情懷;1930年代臺語歌曲受限,1950年代工業化初期,1990年代產業升級後工人結構變化,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2

二次大戰後,中國陷入國共內戰。當時,美國認為惟有中國和平、實行民主,才符合美國利益,於是派遣馬歇爾為特使,調處國共歧見,最後卻以失敗告終。馬歇爾到中國後,採取的作法是:
(A)藉美援為手段,推動國共和談,共組聯合政府
(B)軍事援助國民政府,迫中共放棄武裝對抗策略
(C)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避免國共直接衝突
(D)準備承認中共,但通過特別法案確保臺灣安全

答案

答案:(A)。馬歇爾調處時以美援為誘因,推動國共舉行和談,試圖組建聯合政府;非軍援國民政府、派艦隊、準備承認中共,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3

史家分析某一帝國特色:使用遊牧社會的軍事技術優勢,形成自給自足的強悍軍隊,並用寬容的手段,對待境內不同的宗教與文化,進而組成史上最大的陸地帝國,保護黑海到太平洋之間的貿易。這個帝國最可能是:
(A)西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帝國
(B)西元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
(C)西元十八世紀的大清帝國
(D)西元十九世紀俄羅斯帝國

答案

答案:(B)。十三世紀蒙古帝國以遊牧軍事技術建立跨歐亞的大帝國,實行宗教寬容,保護陸路貿易,與描述相符;亞歷山大、大清、俄羅斯帝國無此特徵,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4

羅馬政治家西塞羅以「獅子」和「狐貍」比喻「暴力」與「欺詐」,認為兩者都是野獸手段,人類應不屑為之。但文藝復興學者馬基維利卻主張:政治領袖若想追求權勢、榮耀和名聲,必要時須模仿獅子的兇猛與狐貍的狡猾來行事。我們如何理解這個現象?
(A)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常重新詮釋古典著作的理念,以為當代所用
(B)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嚮往古代價值,一味繼承希臘羅馬著作觀點
(C)西塞羅身處政治動盪時期,與馬基維利處境不同,兩種說法無關
(D)馬基維利身處外患頻仍時期,處境和西塞羅類似,故認同其主張

答案

答案:(A)。文藝復興學者馬基維利重新詮釋西塞羅的比喻,主張政治領袖應靈活運用手段,體現對古典理念的現代轉化;非一味繼承、無關或認同西塞羅,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5

在一次紀念馬丁路德的活動中,學者詮釋其歷史意義,反映了官方觀點:他的宗教改革是「早期的市民階級革命」、是「朝向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階段」。這應是哪一場紀念活動?
(A)1917年,德國政府紀念宗教改革400週年
(B)1933年,納粹以紀念路德為名迫害猶太人
(C)1983年,東柏林紀念馬丁路德的500歲冥誕
(D)2017年,德國威丁堡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

答案

答案:(C)。1983年東德(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詮釋路德改革,視為「市民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階段」,符合官方立場;西德、納粹、統一後德國無此詮釋,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6

十九世紀中期,巴西有座城市因附近栽種某種經濟作物,提供工業生產所需原料,迅速致富。城中修建了電車、路燈和排水系統等先進設施,各國商人紛紛到此交易。但是二十世紀初,歐洲人將此一作物移植到東南亞,大量栽植,該城乃迅速沒落。影響這座城市興衰的作物最可能是:
(A)玉米
(B)可可
(C)甘蔗
(D)橡膠

答案

答案:(D)。十九世紀巴西因橡膠種植致富,二十世紀初東南亞大量移植橡膠,巴西橡膠產業衰落,城市沒落;玉米、可可、甘蔗無此移植影響,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7

一份考古報告指出:雷厝(雲林麥寮)遺址出土的文物豐富,有史前陶片、青花瓷片、硬陶、瓦片、瑪瑙珠、鐵器、豐富的海貝,及鹿、羊、牛、豬等獸骨,而以鹿骨最多。遺址年代約距今540-340年間,推測應屬貓兒幹文化。學者根據文物內容,推斷這個文化已與中國有交流,支持學者看法的主要依據應是:
(A)鐵器、海貝
(B)鹿骨最多
(C)青花瓷片、硬陶 (D)瓦片、瑪瑙珠

答案

答案:(C)。青花瓷片、硬陶是明清時期中國常見器物,雷厝遺址出土此類文物,證明與中國有交流;鐵器、海貝、鹿骨、瓦片、瑪瑙珠非中國特有,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8

日本德川幕府常藉外交手段來強化政權的合法性,鞏固統治地位。1607年到1811年,朝鮮派遣12次通信使到日本;1610年到1850年,琉球也派了21次使節團。使節團主要是恭賀將軍繼位或世子出生,各地大名目睹其豐厚的賀禮,聽到祝賀德川一統天下的頌辭,自然心悅誠服。不過,德川幕府卻從未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幕府實施「鎖國」政策,拒與中國建立關係
(B)幕府拒絕奉行朝貢體制,不願接受天朝秩序
(C)幕府的財政發生困難,無法負擔沈重的賀禮
(D)日本自古以文明開化自居,對中國向來輕視

答案

答案:(B)。德川幕府雖與朝鮮、琉球交往,但拒絕加入中國主導的朝貢體制(需向中國稱臣),故不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非鎖國(與中國有民間貿易)、財政困難、輕視中國,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9

學者指出:這個時期學校廢弛,博士無從傳授學業,學術轉而成為家族世業,而家族又受地域之限,學術的發展因此皆與家族、地域兩者難以分離。但是,河隴地區(在今日陝西、甘肅)因距離中原戰禍較遠,又是東西交通要道,遂成為文化學術重鎮。這個時期指的是:
(A)戰國至漢初
(B)魏晉南北朝
(C)唐末至五代
(D)宋末至蒙元

答案

答案:(B)。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戰亂,學校廢弛,學術成家族世業,河隴地區因安定與交通位置成為文化重鎮;戰國漢初、唐末五代、宋末蒙元無此學術特徵,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0

馬來亞的人口組成多元。表1是二十世紀前半期,馬來亞(包含新加坡)人口調查中三個主要族群的人口變化(單位:人)。表中甲、乙、丙分別是:

1911年 1921年 1931年 1941年
1,437,000 1,651,000 1,962,000 2,278,000
916,000 1,171,000 1,709,000 2,379,000
267,000 471,000 624,000 744,000

(A)馬來裔、華裔、印度裔
(B)馬來裔、印度裔、華裔
(C)華裔、馬來裔、印度裔
(D)華裔、印度裔、馬來裔

答案

答案:(A)。馬來亞原住民為馬來裔(甲),人口穩定增長;華裔(乙)因移民大量增加,後超過馬來裔;印度裔(丙)人口最少,增長緩慢,與表格數據相符,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