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1

新北市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立有一面紀念牆,上面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拘留在此的盟軍戰俘姓名與國籍。這些戰俘中,許多是紐西蘭及加拿大軍人。他們的國家並未遭到日軍攻擊,卻仍參戰,其原因為何?
(A)受雇到海外作戰的傭兵
(B)由大英國協動員的軍隊
(C)反法西斯主義的志願軍
(D)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成員

答案

答案:(B)。紐西蘭、加拿大均為大英國協成員,二戰時受英國動員參戰,派軍隊協助盟軍作戰;非傭兵、志願軍,聯合國維和部隊成立於二戰後,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2

一部古代地理書描述某項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而中國東南地區「運漕商旅,往來不絕」。現代學者引此來論證交通建設對國家之盛衰,地方之開發與民生之調濟等,發揮莫大作用。上述地理書所指公共工程應是:
(A)秦漢的馳道
(B)隋唐的運河
(C)宋元的港埠
(D)明清的驛站

答案

答案:(B)。隋唐大運河連接河洛(黃河流域)與江淮(長江流域),促進東南地區漕運與商貿,與描述相符;秦漢馳道以陸路為主,宋元港埠、明清驛站無「西通河洛,南達江淮」之特徵,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3

1604年,義大利籍耶穌會士諾比利抵達南亞某國。在傳教過程中,他打扮成當地苦行僧的模樣,仿效其舉止。他學會一些當地語言,並以之撰寫書籍來詮釋基督教。他盡可能尊重當地風俗,允許保留當地社會的習慣,如:束髮、裹紗、額記、淨禮等。諾比利這些作為最可能的目的為何?
(A)執行羅馬教廷的傳教指示
(B)利用當地信仰詮釋基督教
(C)嚮往當地社會的風俗習慣
(D)吸收信徒的一種適應措施

答案

答案:(D)。諾比利模仿當地苦行僧打扮、學習當地語言、尊重風俗,是為適應當地文化以吸引信徒,擴大傳教效果;非執行教廷指示、利用當地信仰,也非嚮往風俗,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4

一部中國醫學史的作者說明其撰書動機:本書目的在宣揚文化、提倡科學、整理國故、復興民族;由神祇的醫學進而為實驗的醫學,由玄學的醫學進而為科學的醫學。依據上述,可以推斷這部書最早的寫作年代可能在:
(A)1860年代,自強運動時期
(B)1900年代,戊戌變法之後
(C)1930年代,五四運動之後
(D)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

答案

答案:(C)。五四運動(1919年後)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玄學與迷信,書中「由玄學醫學進為科學醫學」「整理國故、復興民族」符合1930年代的時代思潮;自強運動、戊戌變法時科學思想未普及,文革時反對「宣揚文化、整理國故」,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5

清代臺灣不同祖籍的移民之間常有對立,但有學者認為清中葉以後,臺灣鄉村的「某種場所」負擔起整合鄉莊社會的任務,使臺灣漢人社會從傳統的祖籍分類意識中解放出來,在新的移民環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下哪種場所符合這位學者的主張?
(A)寺廟,移民透過共同信仰彼此認同
(B)縣衙,移民透過司法形成公民社會
(C)會館,移民透過同鄉組織互助合作
(D)書院,透過國民教育形成國家認同

答案

答案:(A)。清中葉後臺灣鄉村寺廟(如媽祖廟)成為移民共同信仰中心,突破祖籍限制,促進社會整合;縣衙以司法管理為主,會館強調同鄉互助,書院以教育為主,均無法整合不同祖籍移民,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6

右圖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語言教材,收錄有372個常用詞條,大多數來自英語,少數來自葡萄牙語、瑞典語、馬來語和印度語。這本書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學習外語之用?
(A)淡水
(B)上海
(C)廣州
(D)廈門

答案

答案:(C)。1835年清朝僅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外商集中於此,商人需學習多種外語(英語、葡萄牙語等)進行貿易;淡水、上海、廈門開港於1842年《南京條約》後,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7

以下是一段有關古代希臘宗教的敘述:希臘人崇拜眾多神祇,他們向神尋求支持與忠告。為了獲得諸神庇佑,他們經常以動物或農產品來祭祀,深信「我敬獻神,神也會回報予我」。另一方面,宗教和城邦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城邦許多節慶源自宗教習俗,而參與祭祀活動強化了公民對城邦的認同感。根據前述,古希臘宗教的特色為:
(A)兼具公共性和功利性
(B)強調單一神祇的信仰
(C)具有嚴密的宗教組織
(D)以個人的救贖為目的

答案

答案:(A)。古希臘宗教中,祭祀求神回報體現功利性,宗教與城邦政治、公民認同相關體現公共性;信仰多神,無嚴密宗教組織,不重個人救贖,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8

十八世紀末期,有些英國消費者在了解自己可能成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幫兇後,發起抵制購買某種商品的運動,間接成為廢除奴隸買賣的推手。這項商品最可能是:
(A)稻米
(B)茶葉
(C)香料
(D)蔗糖

答案

答案:(D)。十八世紀美洲殖民地(如加勒比海)大量使用非洲奴隸種植甘蔗製糖,英國消費者抵制蔗糖,間接打擊奴隸貿易;稻米、茶葉、香料生產與奴隸貿易關聯較弱,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09

某一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輸出入品等臨時措置法」,進行統一管理貿易;其後,為實現「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又嚴格管制臺灣的鋼鐵、機械、輕金屬等的製造、販賣。臺灣總督府祭出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應是:
(A)防止臺灣人的武裝抗日活動,減少其武器供應
(B)避免臺灣工業化後與日本競爭,故控制其生產
(C)因應中日戰爭爆發,實施戰時體制的物資管制
(D)致力臺灣資本主義的開發,促進殖民地現代化

答案

答案:(C)。中日戰爭(1937年後)爆發,日本實施戰時體制,總督府管制臺灣貿易與工業物資,以支援戰爭;非防抗日、防競爭,戰時政策非以殖民地現代化為主,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10

右圖是一幅明末的人像畫。這派畫家描繪人物的面容,個個躍然紙上,性格突出,儀態逼真。他們對疏朗鬚髮的處理,面痣、雀斑質感的描繪刻畫入微;對老人的龍鍾老態、雞皮鶴髮,更描寫得栩栩如生。這種畫法和傳統文人畫以簡單寫意和勾勒線條為主的特色不同。這種轉變形成的背景為何?
(A)考證學風興起,講求實事求是
(B)命相風氣流行,重視面容細節
(C)商業社會出現,瀰漫現實精神
(D)西洋畫風影響,展現寫實技巧

答案

答案:(D)。明末耶穌會士來華,帶來西洋寫實繪畫技巧(如光影、細節描繪),影響中國畫家,形成逼真的人像畫風;考證學、命相風氣、商業社會非主要背景,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