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德國作家布萊希特(1898-1956)以詩句表達對傳統史書的不滿:「誰建造了底比斯的七門?/在書裡你會找到國王的名字。/國王難道搬得動大石頭?……每一頁都是勝利,/誰為勝利者準備了酒宴?/每十年就出個偉人,/酒宴的帳單交由誰來交付?/記載越多,/問題就越多。」從詩句內容推斷,下列何者最能切合布萊希特對史書關注主體的期待?
(A)敘述古希臘英雄遠征、冒險故事的《荷馬史詩》
(B)分析阻礙明末改革之結構因素的《萬曆十五年》
(C)討論塑造國王之偉大形象的《製作路易十四》
(D)書寫近代工人結社活動的《英國工會運動史》
113分科歷史
113分科歷史考科-22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實施食物配給,從奶油、肉類到麵包與馬鈴薯,陸續管制。甚至規定:「優良」公民可有較多配額;「次等」人民每天只能在下午四點以後的一小時內,前往指定商店購買有限的商品,商品價格不但高出一成,且很多商品都已售完。當時德國政府區分「優良」公民與「次等」人民,依據的標準為何?
(A)族裔
(B)性別
(C)教育程度
(D)經濟地位
113分科歷史考科-23
一位史家考察某地區的音樂文化,指出:「儘管這個地區和西方世界已經往來好幾個世紀,但歐洲文化的影響在音樂方面幾乎未留下任何痕跡。」又說:「直到今天,除了一些業已西化的孤立地區之外,這個地區仍是國際知名大演奏家世界巡迴表演行程中的留白處。……對這個地區大部分地方而言,西方音樂依然是極為異樣的外國產物。」這位史家討論的地區最可能是:
(A)拉丁美洲
(B)中東
(C)東亞
(D)東歐
113分科歷史考科-24
明清時期,民間買賣土地的契約必須詳載賣、買雙方、仲介的「中人」,及撰寫契約的「代筆」的姓名,交易的標的、價格,註明土地範圍,並向官府呈報登記,由買方繳納報官時的稅金。學者從以上資訊,主張明清時期有一項基礎,促成土地買賣可靠,而能蓬勃發展。該基礎最可能是:
(A)市場價格資訊公開透明
(B)政府積極管理交易活動
(C)民間風氣強調交易誠信
(D)仲介協助交易收費低廉
113分科歷史考科-25
[題組:第25-26題]臺灣總督府委託伊能嘉矩進行臺灣踏查。伊能嘉矩於1897年11月的「踏查日記」,記載他到大莊(今花蓮富里鄉東里村)聽一位名叫Taoren 的老人說:我們平埔人最初住在前山舊鳳山縣,受到客人(移入的漢人)壓迫,不得已推舉族中Poanvura 等三人為首,帶領族人避到後山的巴塱衛(今臺東大武鄉),然後北上到卑南。在卑南,受到卑南「蕃」欺負,忍受七年後,舉族北遷到璞石閣(今花蓮玉里鎮)南側的大莊定居。25. 總督府委託伊能嘉矩進行全臺灣踏查,最主要目的應是:
(A)純為對臺灣原住民族進行族群分類
(B)理解漢人與原住民族風俗習慣異同
(C)進行「蕃」地探險以調查土地產權
(D)瞭解「蕃」地實情以制訂治理政策
113分科歷史考科-27
[題組:第27-28題]閱讀以下三則資料,回答問題:資料甲、「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疲弊。」資料乙、「王既克大邑商(商朝國都),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治理)民。』」資料丙、「(本報)專錄中國時務,兼譯外洋新聞,凡於學術治術有關切要者,巨細畢登。』27. 三則資料的時間先後排序為何?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113分科歷史考科-29
[題組:第29-30題]自十七世紀後期以來,這種外來飲品在英國倫敦掀起一波風潮。城中出現許多販售據點,店家往往提供充足的座位和報章雜誌,顧客只需花幾便士買杯飲品,便可在這裡社交,學習新知。這種場合成為討論時事和思想的開放論壇,被稱為「便士大學」。29. 上文所說的「便士大學」最可能是指:
(A)沙龍
(B)咖啡館
(C)俱樂部
(D)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