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41-43題]三、「餐桌禮儀」的變化是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視角,其變化又與物質文化(如餐具等)的進展息息相關,成為晚近新文化史的研究課題之一。以下是三則有關歐洲餐桌禮儀的資料:資料甲、十二世紀貴族宴會情形:餐具很少,多半是放在桌上公用,一片麵包可以當盤子用。賓客是用手從同一個盤裡抓取魚、肉直接入口,並與鄰座共用酒杯和湯盆。資料乙、十六世紀法國宮廷宴會情形:餐具種類與數量變多,出現了個人的餐盤、餐具組、酒杯等。賓客不再以手指浸入菜盤翻找好吃部位,以免被視為粗野;也不會和鄰座共用酒杯或湯盆,因會令人覺得尷尬。資料丙、學者指出:「餐桌禮儀」是表現在外的儀態,也是身分的表徵。用餐時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運用身體動作,可以展現個人的優越社會身分。41. 從資料甲到資料乙呈現的歐洲社會史發展情況,最能以下列何種過程或現象說明?
(A)文明化的過程
(B)資本化的過程
(C)世俗化的現象
(D)封建化的現象
113分科歷史
答案
113分科歷史考科-44
[題組:第44-46題]四、1789年7月14日是法國大革命的轉捩點,成為法國國慶日。但法國近代史上,對這一日的詮釋和評價因時而異。以下是1880年代兩則關於這一日的評述:資料甲、「7月14日!光輝的週年紀念日!……人民群起攻擊象徵封建制度的石頭……推翻王室、擊垮特權階級……讓幾世紀以來卑屈的法國人站起來,取得獨立,朝向自由。」資料乙、「1789年7月14日是動亂的一天;……抗命、背叛、逃兵的一天;打家劫舍的一天;……總之,這一天……恰如其分地是被稱為『恐怖統治』的革命時期之真正開始。」44. 兩則資料寫作的時代背景為何?何者代表當時的官方觀點?
(A)第二帝國,甲
(B)第二帝國,乙
(C)第三共和,甲
(D)第三共和,乙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