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0

[題組:第38-40題]40. 比較兩則資料,對玄奘的主張,義淨顯然部分贊同,其贊同之處為何?(2分)他對玄奘持異見之處為何?理由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贊同之處:「印度」是月亮稱呼的一種,但非通稱。異見及理由:義淨反對玄奘賦予「印度」深義(如聖賢如月亮),認為「印度」僅是標識,無深義。略解:義淨認可「印度」與月亮有關但非通稱,否定玄奘對國名的深層詮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1

[題組:第41-43題]三、「餐桌禮儀」的變化是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視角,其變化又與物質文化(如餐具等)的進展息息相關,成為晚近新文化史的研究課題之一。以下是三則有關歐洲餐桌禮儀的資料:資料甲、十二世紀貴族宴會情形:餐具很少,多半是放在桌上公用,一片麵包可以當盤子用。賓客是用手從同一個盤裡抓取魚、肉直接入口,並與鄰座共用酒杯和湯盆。資料乙、十六世紀法國宮廷宴會情形:餐具種類與數量變多,出現了個人的餐盤、餐具組、酒杯等。賓客不再以手指浸入菜盤翻找好吃部位,以免被視為粗野;也不會和鄰座共用酒杯或湯盆,因會令人覺得尷尬。資料丙、學者指出:「餐桌禮儀」是表現在外的儀態,也是身分的表徵。用餐時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運用身體動作,可以展現個人的優越社會身分。41. 從資料甲到資料乙呈現的歐洲社會史發展情況,最能以下列何種過程或現象說明?
(A)文明化的過程
(B)資本化的過程
(C)世俗化的現象
(D)封建化的現象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從十二世紀公用餐具、用手取食,到十六世紀個人餐具、講究儀態,體現歐洲社會文明化過程;非資本化(經濟)、世俗化(宗教)、封建化(政治),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2

[題組:第41-43題]42. 中世紀到近代早期,歐洲上流社會漸漸重視餐桌禮儀,某些用餐舉止漸被揚棄。根據上述資料,歐洲上流社會何以逐漸重視餐桌禮儀?(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區別社會身分(或:展現優越社會階級、區分貴族與平民教養)。略解:資料丙指出餐桌禮儀是身分表徵,上流社會重視禮儀以區分與平民的差異。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3

[題組:第41-43題]43. 物質文化的進展常會帶動社會風氣的改變。請根據甲、乙兩段資料中餐具使用的變化,說明促成上述歐洲餐桌禮儀變革的物質條件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餐具種類與數量變多,出現個人的餐盤、餐具組、酒杯等。略解:個人餐具的出現(物質條件)使分餐制、儀態講究成為可能,促成禮儀變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4

[題組:第44-46題]四、1789年7月14日是法國大革命的轉捩點,成為法國國慶日。但法國近代史上,對這一日的詮釋和評價因時而異。以下是1880年代兩則關於這一日的評述:資料甲、「7月14日!光輝的週年紀念日!……人民群起攻擊象徵封建制度的石頭……推翻王室、擊垮特權階級……讓幾世紀以來卑屈的法國人站起來,取得獨立,朝向自由。」資料乙、「1789年7月14日是動亂的一天;……抗命、背叛、逃兵的一天;打家劫舍的一天;……總之,這一天……恰如其分地是被稱為『恐怖統治』的革命時期之真正開始。」44. 兩則資料寫作的時代背景為何?何者代表當時的官方觀點?
(A)第二帝國,甲
(B)第二帝國,乙
(C)第三共和,甲
(D)第三共和,乙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1880年法國處於第三共和時期,政府將7月14日定為國慶日,資料甲肯定革命意義,代表官方觀點;第二帝國1870年結束,資料乙否定革命,非官方,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6

[題組:第44-46題]46. 資料甲和資料乙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作了不同的詮釋,請說明兩者有何不同。(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資料甲認為大革命推翻封建與特權,使法國人獲得自由獨立;資料乙認為大革命帶動動亂,是恐怖統治的開始。略解:甲肯定革命的解放意義,乙否定革命的破壞性,詮釋截然不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分科歷史考科-01

學界對清領臺灣前期的作為,有「消極政府,積極人民」的評論,意指:清廷雖限制內地人民前往臺灣,但人民仍然一波波渡臺,在土地開發、農業耕作或通商貿易方面,都有不錯的發展。下列哪一項可作為清領前期「積極人民」的證據?
(A)設置土牛溝
(B)興築八堡圳
(C)成立撫墾局
(D)派班兵駐防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八堡圳由移民施世榜發起興建,灌溉彰化平原,體現人民積極開發土地,符合「積極人民」證據;土牛溝、撫墾局、班兵駐防均為清廷所作,屬「消極政府」作為,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分科歷史考科-02

歷史家考察某一經濟作物的傳播史,認為富有全球史意義。它最初可能是從印度、波斯傳到埃及;中世紀時,穆斯林將其引入地中海地區和伊比利半島;十六世紀起,西班牙與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種植,再將產品運回歐洲。這種作物應是:
(A)胡椒
(B)煙草
(C)棉花
(D)甘蔗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甘蔗從印度、波斯傳至埃及,經穆斯林引入地中海,十六世紀西葡在美洲用奴工大規模種植,符合傳播路徑;胡椒、煙草、棉花傳播史與題述不符,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分科歷史考科-03

一位學者回憶:他考上北平一所私立大學,9月開學,但10月10日便被政府接管,改成公立大學,課程也調整了。他先前修過哲學,對馬克思主義、黨史、革命史等新課程,並不覺困難。這最可能是發生於何時的情況?
(A)五四運動時期,左翼思潮流行
(B)聯俄容共期間,接納共產主義
(C)中共建政以後,管控高等教育
(D)文化大革命時,向工農兵學習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1949年中共建政後,接管私立大學改為公立,調整課程加入馬克思主義、黨史等內容,與回憶相符;五四運動、聯俄容共時北平未被中共接管,文革時課程以工農兵教育為主,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