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法國文人觀察:「近年來,我們又開始喜歡中世紀;我們打心底敬仰當時的宗教熱情。在啟蒙哲士伏爾泰眼中,這種信仰只是一種粗鄙的迷信。……我們喜愛……遊俠的英勇冒險;在伏爾泰眼中,這不過是……蠻族粗鄙風俗的殘存。」這位文人所處時代最可能是:
(A)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興起
(B)十八世紀中葉、理性主義盛行
(C)十九世紀上半、浪漫主義當道
(D)十九世紀後半、國族主義勃興
分科(指考)社會
111分科歷史考科-25
1920年代,一位臺灣女性在喜帖上申明:不用聘金、不用賀禮、不注重一切形式。《臺灣民報》推崇這是「前所未有的聲明」、「新時代男女結婚的參考」。這位女性的作法反映:
(A)總督府實施「內地延長主義」,要求婚禮符合日本習俗
(B)一次大戰後,臺灣生活清苦,結婚不用聘金、不收賀禮
(C)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臺灣女性開始實踐婦女解放主張
(D)戰爭導致人口減少,鼓勵女性結婚生子,增進人口成長
111分科歷史考科-26
111分科歷史考科-27
[題組:第27-28題]1960年代初,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在法庭上抗辯:「多年來,白人對非洲民族施行暴政、剝削和壓迫」;「白人享受世界上最高的生活品質,非洲人卻活在貧窮和悲慘中」;「所有體制內合法表達反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手段都被法律禁止」,因此「若不採用暴力行動,非洲民族無法在對抗白人優越主義的奮鬥中得到勝利。」27. 我們應如何理解曼德拉的作為?
(A)他指控制度性的隔離政策造成對黑人的壓迫
(B)他在效法甘地作法,以不合作運動進行抗爭
(C)他呼籲循法律途徑,推動體制內的改革運動
(D)他積極鼓吹南非的窮人,發動無產階級革命
111分科歷史考科-29
[題組:第29-30題]
圖3描繪十八世紀末亞洲某港口的景象。該國政府鑑於外商日多,就在海口劃一特區,由外商依國籍設立貨棧,懸掛國旗標示。圖中,外商由左至右分別是美國、瑞典、英國與荷蘭。外商每年只能停留七個月,每月進城次數也有限制,與政府交涉須透過本地商人中介。29. 圖中的港口最可能是:
(A)巴達維亞
(B)馬尼拉
(C)長崎
(D)廣州
111分科歷史考科-30
111分科歷史考科-31
31. 學生在進行專題討論時,閱讀到以下兩則臺灣考古報告:資料甲:從陶瓷組合觀察,大坌坑遺址出土的十二和十三世紀貿易瓷器組,幾乎與日本九州南面的奄美大島,以及九州福岡的博多遺址出土者一致。資料乙:除臺灣北海岸以外,近年來在西海岸也都發現有少量宋元時期的瓷器,例如臺中清水中社遺址發現浙江越窯青瓷、彰化菜園角遺址發現青瓷、臺南西寮遺址發現福建窯青瓷。根據這兩則資料,可以得出下列哪些可能性的推論?
(A)史前臺灣的人群已經與外界發生了互動的關係
(B)大坌坑文化的人群已經可以自行製作青瓷器具
(C)大坌坑遺址與九州福岡博多遺址應屬同一族群
(D)臺灣是十二、三世紀陶瓷貿易航線的一個據點
(E)宋元時中國東南沿海人群大量移居臺灣西海岸
111分科歷史考科-32
32. 以下是兩則古代法律形成的資料:資料甲: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經過平民長期抗爭,羅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會決議,整理羅馬法律,刻在銅板上,公諸社會,是為《十二表法》。《十二表法》以明文規範,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相關權利,也限制貴族的若幹權力。資料乙:公元前六世紀後半,鄭國小國寡民,在齊、秦、晉、楚等大國夾縫中求生存。官員子產為保護平民,以維繫國家勞動力,決定將法令形諸文字,鑄於鼎上,公布於民,以保障其權益。比較上述兩則資料,選出正確選項:
(A)兩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與透明化
(B)兩者皆是因為平民的抗爭,而導致法律的改革
(C)鄭國子產的改革,目的是為了實踐正義的理想
(D)羅馬的法律改革,是平民爭取平等的重要成就
(E)羅馬與鄭國貴族都在法律改革後喪失政治實力
111分科歷史考科-33
33. 1610年代,印度蒙兀兒王室所屬商船「拉希米號」,在印度洋兩度遭歐洲人劫持:事件一:1612年4月,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船隊劫持「拉希米號」,勒索4000英鎊贖金。蒙兀兒皇帝對東印度公司進行制裁,責令英格蘭人歸還,否則禁止其在境內蘇拉特經商。東印度公司衡量利弊,不久即屈從皇帝的要求。事件二:1613年,「拉希米號」商船又被葡萄牙人劫持,蒙兀兒皇帝大怒,派兵攻打葡萄牙在蒙兀兒帝國境內的商業據點。葡萄牙人審度得失,決定交還「拉希米號」。我們應如何詮釋蒙兀兒帝國的處置與歐洲人的反應?
(A)蒙兀兒帝國排斥商業,欲藉拉希米號事件切斷歐洲商務
(B)歐洲人到亞洲的目的是貿易,寧作妥協以確保商業利益
(C)蒙兀兒帝國擁有軍事科技之優勢,歐洲人無法與之抗衡
(D)歐洲人擁船堅砲利,但無法彌補人數劣勢,而尋求妥協
(E)蒙兀兒帝國善用自身優勢,利用歐洲人的弱點加以對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