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某史家討論「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問題時,列出以下大事紀:一、胡斯(1370?-1415):捷克地區的教士,他否定教宗權威,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二、金碧士(1380?-1471):尼德蘭宗教作家,著有《仿效基督》,主張個人靈魂可以追求神聖,並與上帝交流。三、伊拉斯莫斯(1466-1536):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以諷刺手法,批評教會腐敗、教士濫權而出名。四、馬丁路德(1483-1546):日耳曼修士,也是威登堡大學教授。1517年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贖罪券,後來更主張「因信得救」,人人都可以讀聖經。從這位史家列出的大事紀,可以推斷他的用意應是:
(A)凸顯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缺乏原創精神 (B)認為「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紀特有現象
(C)主張應從教會改革傳統理解路德的崛起 (D)強調宗教改革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E)證明歷史的走向全屬必然,並無偶然性
分科(指考)社會
111分科歷史考科-35
[題組:第35-37題]1900年,日人伊能嘉矩曾針對臺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以下綱要:(一)臺灣在以前是無智番藜的住所,又僅不過是海賊所據之處所。(二)伴隨東洋航海的發展,變成日本人、中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海外通商根據地。(三)荷蘭人獨占臺灣的管轄權,臺灣開始進入有秩序的政治之下。(四)鄭氏經略臺灣,形成明、清兩朝廷之爭。(五)清朝征服臺灣後,以防止明朝恢復之目的來進行統治。(六)在清朝統治下,臺灣變成叛黨的根據地。(七)在臺灣內治忽略之時,由於外國勢力的擴張,發生入侵臺灣的計畫。(八)1895年,清朝將維持東洋和平之保障推讓於日本,並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35. 從上述綱要看,伊能嘉矩主要採用哪種編纂策略來書寫歷史教科書?
(A)人物敘事
(B)時序排列
(C)政經專題
(D)全球視角
111分科歷史考科-37
[題組:第35-37題]37. 伊能嘉矩所擬的教科書綱要,對清朝治臺顯然抱持負面評價。請從上述綱要找出兩則條目為證據,並舉歷史事例來說明。(4分)
[題組題]111分科歷史考科-38
[題組:第38-40題]二、唐代詩人對一些赴華居留的外國宗教人物的遭遇多所注意:資料甲:項斯寫來自日本與朝鮮的學者,因病痛而追憶過往:「雲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不言身後事,猶坐病中禪。」資料乙:劉言史寫一位人物早年到漢土,如今年衰體病,思念故鄉的心境:「竺國鄉程算不回,病中衣錫(杖)遍浮埃。如今漢地諸經本,自過流沙遠背來。」資料丙:鄭巢寫多年前來華人物的思鄉抑鬱心情:「南海何年過,中林一磬微。病逢秋雨發,心逐暮潮歸。久臥前山寺,猶逢故國衣。」38. 從三首詩內容推測,詩中人物所屬宗教最可能是:
(A)祅教
(B)景教
(C)道教
(D)佛教
111分科歷史考科-41
[題組:第41-43題]三、1791年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國民會議制定憲法,其中若幹條款涉及「政體」問題:資料甲:「政府體制是君主制,行政權授予國王,在其麾下由官員行使」;「立法權委予人民自由選出的代表組成的國民會議」;「司法權委予人民定時選舉的司法官行使。」資料乙:「國王的人身神聖、不可侵犯,正式頭銜是法蘭西人民的王」;「在法國,沒有其他權威高於法律權威,國王之統治由其而來,僅能以法律之名求得服從。」「國王即位時,須宣誓效忠國家與法律。」41. 根據上述條款,法國大革命初期要建立的政體應是:
(A)專制君主制,且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 (B)專制君主制,但國王權力受法律約束
(C)立憲君主制,但國王仍保有實質權力 (D)立憲君主制,且國王只是虛位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