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時期,政府對如何治理華北出現兩派意見:甲派主張:「漢人對國家無任何益處,應該將其趕走或殺掉,空出土地成為放牧之地。」乙派則說:「應妥善保留漢人原有生產方式,定好徵稅方法。中原的土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等稅收,每年可得銀五十萬兩、絲絹八萬疋、粟米四十萬石。」這最可能是何時的討論?判斷時代的依據為何?
(A)東漢末年/鹽鐵之稅
(B)五胡時期/粟米之租
(C)宋元之際/放牧之地
(D)明清之交/絲絹之貢
分科(指考)社會
114分科歷史考科-12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派遣一個師團接收臺灣,隨軍帶了超過百名通曉北京官話的通譯人員,俾與臺灣人溝通。這些通譯最可能以何種方式與臺灣人溝通?
(A)官話不通行於臺灣民間,但能以漢文筆談
(B)臺灣方言保留了中原古音,可以口語溝通
(C)臺灣民間識字率太低,只能夠以口語溝通
(D)臺灣教育普及,多數人可直接用官話溝通
114分科歷史考科-13
2023年4月,埃及考古隊在紅海西岸古港口城市貝雷尼斯一座古廟,發現一尊雕像,如圖2。雕像高71公分,身體右半部已毀壞,頭頂有肉髻,頭背後光環照耀,側面刻有蓮花。根據學者考證,這是羅馬帝國時期文物。我們應如何解讀此一考古發現的歷史意義?
(A)這是雅典娜像,顯示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
(B)這是聖母像,説明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昌盛
(C)這是佛像,證明羅馬帝國與印度的貿易活絡
(D)這是觀音菩薩,證明羅馬與中國有文化交流
114分科歷史考科-14
一位西方學者認為:伊斯蘭教自創始之初即承認某些社會不平等,並在聖典中認可。近代以來,伊斯蘭世界湧現一連串社會和宗教運動,試圖推翻存在身分高貴與低賤、富有與貧窮、阿拉伯與非阿拉伯之間的藩籬,以其違背伊斯蘭教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但仍有一些群體之間的不平等,不曾受到上述運動的質疑,這包括:
(A)白人與黑人
(B)男人與女人
(C)軍人與平民
(D)農人與商人
114分科歷史考科-15
一位美洲政治運動領袖説:「我們既非印地安人,亦非歐洲人,但有兩種血統。數百年來,美洲半球的居民純處在被動地位。… … 我們從來沒人當上總督,… … 幾乎沒有人當過大主教,從未有人當外交官,從軍只能充當部屬。」這最可能是哪項政治運動的訴求?
(A)美國獨立革命
(B)中南美洲獨立
(C)美國民權運動
(D)古巴共產革命
114分科歷史考科-16
人民達到一定年齡向政府申報戶籍,是國家徵集勞役、兵役,要求人民履行政治、法律責任的基礎。學者發現:秦滅六國期間,申報戶籍的年齡是16歲;秦帝國建立後,提高到18歲;漢帝國初年,又提高到20歲。這個趨勢最可能反映:
(A)整體人口數量的減少
(B)秦漢家庭規模的變化
(C)政治控制程度的鬆動
(D)軍事動員需求的降低
114分科歷史考科-17
114分科歷史考科-18
史學發展過程中,史家關切對象會隨著社會的變遷及其他學科的發展而改變,帶來研究趨勢的「轉向」。下列四種群體:甲、女性;乙、帝王將相;丙、少數族裔;丁、資產階級,受到史家關切的時間順序最可能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乙、甲、丁、丙
(D)丁、乙、甲、丙
114分科歷史考科-19
某國軍隊的組成多元,士兵有挪威裔、捷克裔、義大利裔、法蘭西裔、奧地利裔、南斯拉夫裔等等,儘管來自不同族裔,卻具有共同的國家認同。該國軍隊派往歐洲各地作戰,都可以找到懂得當地語言的士兵擔任翻譯。上述情況最可能出現於:
(A)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法國軍隊
(B)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奧匈軍隊
(C)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軍隊
(D)冷戰時駐防東歐的蘇聯軍隊
114分科歷史考科-20
195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領袖提出訴求:山胞天賦的才能是與平地同胞一樣毫無遜色的,如能提升其生活環境,施以適當的教育,一切改變都是可能的。… … 二十年後受了國家新教育的領導人才,可以掌握山地社會的一切樞紐,接管現在的本地領袖和輔導人才的責任,特殊行政自可撤除。這位領袖的訴求,最終目標最可能是:
(A)原住民族的正名
(B)原住民族升學優待
(C)還我土地的運動
(D)追求原住民族自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