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8

日本德川幕府常藉外交手段來強化政權的合法性,鞏固統治地位。1607年到1811年,朝鮮派遣12次通信使到日本;1610年到1850年,琉球也派了21次使節團。使節團主要是恭賀將軍繼位或世子出生,各地大名目睹其豐厚的賀禮,聽到祝賀德川一統天下的頌辭,自然心悅誠服。不過,德川幕府卻從未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幕府實施「鎖國」政策,拒與中國建立關係
(B)幕府拒絕奉行朝貢體制,不願接受天朝秩序
(C)幕府的財政發生困難,無法負擔沈重的賀禮
(D)日本自古以文明開化自居,對中國向來輕視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德川幕府雖與朝鮮、琉球交往,但拒絕加入中國主導的朝貢體制(需向中國稱臣),故不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非鎖國(與中國有民間貿易)、財政困難、輕視中國,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19

學者指出:這個時期學校廢弛,博士無從傳授學業,學術轉而成為家族世業,而家族又受地域之限,學術的發展因此皆與家族、地域兩者難以分離。但是,河隴地區(在今日陝西、甘肅)因距離中原戰禍較遠,又是東西交通要道,遂成為文化學術重鎮。這個時期指的是:
(A)戰國至漢初
(B)魏晉南北朝
(C)唐末至五代
(D)宋末至蒙元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戰亂,學校廢弛,學術成家族世業,河隴地區因安定與交通位置成為文化重鎮;戰國漢初、唐末五代、宋末蒙元無此學術特徵,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0

馬來亞的人口組成多元。表1是二十世紀前半期,馬來亞(包含新加坡)人口調查中三個主要族群的人口變化(單位:人)。表中甲、乙、丙分別是:

1911年 1921年 1931年 1941年
1,437,000 1,651,000 1,962,000 2,278,000
916,000 1,171,000 1,709,000 2,379,000
267,000 471,000 624,000 744,000

(A)馬來裔、華裔、印度裔
(B)馬來裔、印度裔、華裔
(C)華裔、馬來裔、印度裔
(D)華裔、印度裔、馬來裔

[單選題]
答案

答案:(A)。馬來亞原住民為馬來裔(甲),人口穩定增長;華裔(乙)因移民大量增加,後超過馬來裔;印度裔(丙)人口最少,增長緩慢,與表格數據相符,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1

以下是有關古希臘時代雅典文化的兩則敘述:資料甲:人們家中都設有祭壇,城邦中到處可見神龕,衛城上神廟比比皆是。每個節日開始前要祭祀,前兆、兇兆和神諭會影響重大決定。準備遠行或店鋪開張等事務都要事 先祈禱。資料乙:西元前五世紀後期,雅典出現一些稱為「辯士」(sophists)的教師,以教授辯論術 為生,多從經驗角度考察宇宙,認為真理與人本身的需要或利益有關,沒有絕對真 理。最有名的辯士普羅塔哥拉斯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惟辯士在當時社會的名 聲不佳。對照甲、乙兩則資料,辯士在當時社會「名聲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
(A)教授雄辯論戰之術,不符合城邦民主的傳統
(B)主張以人為準繩,抵觸凡事秉承神意之風氣
(C)善於口舌之利,破壞了教師和思想家的形象
(D)大多不事生產,無助於平民經濟生活的發展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資料甲顯示雅典人凡事依神意,資料乙辯士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抵觸神意傳統,故名聲不佳;非不符民主、破壞形象、不事生產,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2

英國西南部一處溫泉勝地,市內有羅馬神殿遺址,供奉的女神蘇麗絲密涅瓦(Sulis-Minerva),是當地溫泉守護神蘇麗絲和羅馬勝利女神密涅瓦之綜合體。這是羅馬帝國推動羅馬化的一 個例證,也就是:
(A)摧毀各地神殿,以壓制在地宗教與文化 (B)推廣羅馬文化,以開發英國的觀光資源
(C)將勝利女神給各地膜拜,炫耀尚武精神 (D)以羅馬宗教整合當地信仰,有利其治理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羅馬帝國將當地女神與羅馬女神融合,透過宗教整合推行羅馬化,便於治理;非摧毀神殿、開發觀光、炫耀尚武,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3

某人陳情說:家中牌位記載祖先名號、生卒年月,目的是不忘本,沒有別的用意。我若毀棄 祖先牌位,被親族舉報到官府,依律當斬。敬請明察轉告,恩準不毀棄牌位。此人最可能是:
(A)唐朝滅佛時的佛教徒
(B)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
(C)清初的漢人天主教徒
(D)皇民化時期的臺灣人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清初天主教要求信徒放棄祖先崇拜,漢人天主教徒因保留祖先牌位面臨壓力,與陳情內容相符;唐朝滅佛、明末耶穌會士、皇民化時期無此禮法沖突,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4

課堂上,老師要學生以1949年以後中共的歷史發展進行探究。一位學生蒐集到兩則資料: 資料甲:1959 至1961 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的人口數,大約在四千萬人左右。 資料乙:1960 年農業生產總值,比1959 年下降12.6%,其中糧食和棉花的產量更跌到1951 年的水平……城市人均消費量下降78%。這位學生探究的主題應是:
(A)土地改革
(B)三反五反
(C)大躍進
(D)文化大革命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如大煉鋼、瞎指揮農業)導致1959-1961年糧食嚴重短缺、農業產量暴跌,與資料中非正常死亡、農業衰退相符;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發生於195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始於1966年,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5

十五世紀後期,葡萄牙、西班牙積極開拓新貿易航線,是歐洲最早從事海外探險的國家。葡萄牙人率先沿非洲海岸探險,來到東方;西班牙人則轉而往西航行,意外到達美洲。1494年,兩國在教宗主持下,簽署「托德西拉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以大西洋中約西經46度半的子午線為中線,劃分勢力範圍:以西歸屬西班牙,以東歸屬葡萄牙。當時,雙方如此劃分世界,依據的最主要原則是:
(A)發現的先後
(B)文化的相近
(C)實力的強弱
(D)資源的多寡

[單選題]
答案

答案:(A)。葡萄牙先發現非洲東海岸與東方航線,西班牙先發現美洲,條約依「先發現先占領」原則劃分勢力範圍;非文化、實力、資源原則,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6

七到十三世紀,奧米雅王朝(Umayyad Dynasty)和阿拔斯王朝先後統治伊斯蘭世界,學者 比較兩者的差異,評論說:「……到阿拔斯王朝時,儘管阿拉伯人在政治上仍發揮重要作用, 但波斯人、埃及人和其他民族也能夠分享權力和財富。」從這段文字的文意反向推論,這位 學者認為奧米雅王朝統治特色是:
(A)阿拉伯裔的軍事貴族受到歧視冷遇
(B)帝國內各族群都有同等地位和權勢
(C)與阿拔斯王朝的族群政策前後一致
(D)阿拉伯人特別受到重用並壟斷政權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阿拔斯王朝容許非阿拉伯族群分享權力,反向推論奧米雅王朝由阿拉伯人壟斷政權與財富;非歧視阿拉伯貴族、各族平等、政策一致,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27

某國博物館展出一件舊車牌(如圖3),數字是車號,國旗說明此車屬

於英國,底下的俄文是 要讓邊界的俄國守衛知道這是英國軍方用車,允許通行。這件車牌象徵這個國家史上一段特 殊時期。這最可能是哪一場展覽?
(A)德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戰後德國被四國分區占領的文物
(B)俄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列寧領導共產革命時的物件
(C)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二戰期間上海租界所遺留的文物
(D)韓國歷史博物館,展出西方國家參與韓戰時遺留的物件

[單選題]
答案

答案:(A)。二戰後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英國占領區與蘇聯占領區邊界需英俄雙語通行標示,車牌符合此背景;俄國革命、上海租界、韓戰均無此英俄雙語軍用車牌,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