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指考)社會
112分科歷史考科-07
以下是一段有關古代希臘宗教的敘述:希臘人崇拜眾多神祇,他們向神尋求支持與忠告。為了獲得諸神庇佑,他們經常以動物或農產品來祭祀,深信「我敬獻神,神也會回報予我」。另一方面,宗教和城邦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城邦許多節慶源自宗教習俗,而參與祭祀活動強化了公民對城邦的認同感。根據前述,古希臘宗教的特色為:
(A)兼具公共性和功利性
(B)強調單一神祇的信仰
(C)具有嚴密的宗教組織
(D)以個人的救贖為目的
112分科歷史考科-09
某一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輸出入品等臨時措置法」,進行統一管理貿易;其後,為實現「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又嚴格管制臺灣的鋼鐵、機械、輕金屬等的製造、販賣。臺灣總督府祭出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應是:
(A)防止臺灣人的武裝抗日活動,減少其武器供應
(B)避免臺灣工業化後與日本競爭,故控制其生產
(C)因應中日戰爭爆發,實施戰時體制的物資管制
(D)致力臺灣資本主義的開發,促進殖民地現代化
112分科歷史考科-10
右圖是一幅明末的人像畫。這派畫家描繪人物的面容,個個躍然紙上,性格突出,儀態逼真。他們對疏朗鬚髮的處理,面痣、雀斑質感的描繪刻畫入微;對老人的龍鍾老態、雞皮鶴髮,更描寫得栩栩如生。這種畫法和傳統文人畫以簡單寫意和勾勒線條為主的特色不同。這種轉變形成的背景為何?
(A)考證學風興起,講求實事求是
(B)命相風氣流行,重視面容細節
(C)商業社會出現,瀰漫現實精神
(D)西洋畫風影響,展現寫實技巧
112分科歷史考科-11
1980年代香港發展為重要金融及證券交易中心,證券經紀人、保險掮客、商人與銀行家在此聚集。他們十分活躍,與世界各地聯繫密切,討論匯率、指數等問題。這種情況與下列何者最相關?
(A)中國改革開放,需透過香港取得資金
(B)倫敦經濟蕭條,金融中心轉移至香港
(C)九七大限將至,英國政府欲改造香港
(D)美中關係緊張,商人將資金撤往香港
112分科歷史考科-12
歷史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以「某一場衝突」為主題作報告,學生根據探究主題找到兩則資料,都是淡水英國領事館周知在臺英國僑民的通告:通告一:清朝官員同意重開基隆煤務局,但該官員表示,依目前基隆的情勢,可能無法立即開始採礦作業。通告二:本館頃接臺北同知諭令,希望勒束英僑,暫時勿到鄉下旅行,以策安全。從兩則資料內容判斷,「某一場衝突」最可能是指: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112分科歷史考科-13
學者描述某地區的歷史與人口結構發展:該地見證了華人的快速遷入。華人不見得都在礦場或都市生活,許多人種稻、種菜,或者經營小橡膠園。外來人中還有來自印度與斯里蘭卡的勞工,他們或為契約工人,或者擔任公務人員;也有來自蘇門答臘與爪哇的移民,但比不上華人與印度人的增加。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某地區最可能是:
(A)馬來半島
(B)澳大利亞
(C)美國加州
(D)非洲東部
112分科歷史考科-14
一位歷史家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女權的影響:這次戰爭的經驗,證明女性在工作上取代男性是完全可能,現代科技使得純粹運用體力從事工業方面的工作,不像過去那麼重要。在此脈絡下,這位史家指出: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婦女獲得權利的象徵是 (甲) 。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婦女爭取權利的象徵乃是 (乙) 。
(A)甲:投票權;乙:同工同酬權
(B)甲:離婚權;乙:子女撫養權
(C)甲:墮胎權;乙:身體自主權
(D)甲:工作權;乙:婦女參政權
112分科歷史考科-15
神農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國人奉為農神及藥神。十二世紀以後,神農信仰隨商人、移民傳至日本,並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德川時代達到高峰。神農受到醫師、藥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將軍、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會視為神道神祇與佛教菩薩的化身。以下哪一論述最適合說明上述的歷史變遷?
(A)文化對立與衝突 (B)文化互動與轉化 (C)文化壓迫與接納 (D)文化殖民與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