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36

[題組:第35-37題]36. 根據資料甲,1960年代有作家被扣上「紅帽子」。「紅帽子」指的是什麼?(2分)作家陳永善何以會被扣上「紅帽子」?(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紅帽子」指匪諜/共產黨/共產主義/中共同路人。陳永善被扣上「紅帽子」是因為他書寫具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為窮人、被壓迫者發聲的文章。略解:戒嚴時期「紅帽子」是對共產主義相關者的稱呼,陳映真的文章內容被認定與共產主義相關,故被扣帽。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37

[題組:第35-37題]37. 根據資料乙,陳永善原本被判處10年徒刑,且已執行完畢,但政府在2019年撤銷其有罪的判決。2019年,政府基於何種理由或理念,撤銷50年前陳永善的有罪判決?(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轉型正義。略解:政府基於轉型正義理念,平反白色恐怖時期的司法不法判決,撤銷陳永善的有罪判決,以彌補過去的人權侵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38

[題組:第38-40題]◎ 以下是三則關於古代中國國際互動的資料:資料甲:《禮記》指出,周王戰勝商王後,為穩定政局,曾大封親戚,在夷人地區(今山東)建立魯、齊等國,以資鎮守,並封建傳說中華夏古國夏人的後裔於杞(鄰近河南),其後杞移徙到山東境內。資料乙:《春秋》記載,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紀末)以來,長期與魯國聯姻的杞國,因行禮不敬,而常與魯國發生磨擦。春秋中期,魯國甚至因杞國行夷人之俗,不願視杞為政治同盟。資料丙:《左傳》記載,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紀下半),華夏國家盟主晉國(今山西)國君要求列國派人協助修葺母家杞國的城牆,但遭列國以杞是夏人後裔卻行夷禮為由,反唇相譏。38. 結合上述資料設計一個小論文,最適合的論文題目是:
(A)文明高低與地緣環境
(B)政治敵我與血統異同
(C)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
(D)經濟利害與禮俗傳統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資料顯示杞國因行夷禮被華夏國家排斥,核心是文化認同(禮儀)與族群意識(華夏vs夷人)的互動,最適合論文題目為「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39

[題組:第38-40題]39. 根據上述資料,春秋時期國際間區分「我群」與「他者」的標準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能否符合華夏國家的禮儀。略解:春秋時期華夏國家以「禮儀」為標準,符合則為「我群」(華夏),違背(行夷禮)則為「他者」(夷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40

[題組:第38-40題]40. 根據上述資料,春秋時期以降,杞國和華夏各國的外交關係出現怎樣的變化?原因為何?(4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變化:杞國與華夏各國的關係逐漸惡化,從初期的發生磨擦,中期的不被視為政治同盟,到晚期受列國排斥。原因:杞國行夷禮(行夷人之俗),不符合華夏國家的禮儀標準,喪失華夏文化認同。略解:杞國因堅持夷人禮俗,逐漸被華夏國家疏遠,外交關係持續惡化。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41

[題組:第41-43題]◎ 拉丁文曾盛行一時,然至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已逐漸衰微。一位二十世紀歷史家討論文藝復興時代人文學者與拉丁文發展的關係,有以下三段評論:資料甲:「在今天,拉丁文是一種『死文字』;但在中古時代,它卻是一種『活語文』;官方、學校、國際都用它為正式的實用文字。因為拉丁文是一種『活語文』,所以才會有變化,以適應時代需要。」資料乙:「人文學者在佩脫拉克等的倡導下,所做的工作是一種沒有希望的『死』工作。他們在古典文藝的研究上雖有不泯的貢獻,但卻因此扼死了中古的『活』拉丁文。拉丁文之所以成為『死文字』,人文學者不能辭其咎。」資料丙:「人文學者從事的戰爭,是推翻中古的拉丁語文,而重新建立起千餘年前西塞羅時代的拉丁語文!這種挑戰是否有意義姑且不論;其為『反時代』故終究失敗,則是很明顯的。」41. 根據上述資料,這位史家指出:拉丁文在中古時期仍是一種「活語文」。他的理由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中古時期,拉丁文仍是官方、學校、國際往來的正式實用文字。略解:史家認為中古拉丁文因用於官方、教育、國際場合,具實用功能,故為「活語文」。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42

[題組:第41-43題]42. 資料乙所說,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從事的「死工作」,所指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致力回復古代羅馬人(西塞羅時代)使用的拉丁文。略解:人文學者反對中古拉丁文,主張復古西塞羅時代的古典拉丁文,被史家稱為「死工作」。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43

[題組:第41-43題]43. 這位史家主張:拉丁文後來成為一種「死文字」,文藝復興人文學者難辭其咎,其立論依據為何?(2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語言會隨時代需要變化,人文學者推翻中古實用的拉丁文,回復古代拉丁文,違背語言發展原理,不符現實需要,致拉丁文漸成「死文字」。略解:史家認為人文學者的覆古行為脫離時代,使拉丁文失去實用性,最終淪為「死文字」。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歷史考科-44

[題組:第44-46題]1962年十月,美蘇兩大超級強權的關係陷入冷戰以來最嚴峻的狀態。以下是兩則有關此一史事的資料:資料甲:1962年10月27日,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顧問麥納瑪拉寫下:「在這個美麗的秋日黃昏,危機升到最高點。我走入空曠中,大力呼吸著空氣,因為我想這會是我能看到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資料乙:蘇聯新聞記者、也負責傳遞情報的布拉斯基回憶:「1962年10月27日,我出去傳電報給我妻子,告訴她:丟掉所有的東西,離開莫斯科。我那時認為美國的飛彈已經上路了。」44. 從內容判斷,這兩則資料涉及的事件應是:
(A)柏林封鎖
(B)韓戰爆發
(C)古巴危機
(D)以阿衝突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1962年古巴危機中,美蘇因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陷入核戰邊緣,與資料中「危機最高點」「美國飛彈上路」相符;柏林封鎖、韓戰、以阿衝突均非1962年美蘇嚴峻對峙事件,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