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41-42題]◎ 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但十八世紀以後淪為落後的窮國。以下是三則近代早期西班牙經濟史資料:資料一、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說:「只要我們有錢享受,就讓英格蘭盡力生產毛料,荷蘭生產麻布,佛羅倫斯生產衣服,西印度生產皮草,米蘭生產錦緞。這證明一事:所有國家都在為西班牙訓練技工……全世界都服侍她,她不必服侍任何人。」資料二、1690年,一位駐西班牙外國大使觀察:「今日,西班牙坐擁基督教世界最多的財富。但他們耽於奢華享受,很少投入各行各業,或到海外經商。這國家的人自認高人一等,瞧不起下層人的手工業,西班牙的工匠大都從法國來… … 他們很快就發了財。」資料三、史家指出:1545年時,西班牙製造業者已積壓了美洲六年多的商品訂單。當時,按規定美洲只能進口西班牙製造商的商品,但為滿足客戶需求與自身獲利,西班牙業者往往轉向外國供應商進貨,再以自己的名義出口到美洲。41. 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其財富主要的來源是:
(A)香料貿易
(B)奴隸買賣
(C)海盜劫掠
(D)美洲金銀
分科(指考)社會
114分科歷史考科-43
[題組:第43-45題]1945年前後,美國與蘇聯的分歧日益明顯。閱讀以下三則資料:資料一、史家甲:「1945年後,蘇聯和美國兩大集團都有安全需求,卻各有不同詮釋:前者的『安全』意味的是邊境和平;後者則實際影響全球經濟,對『安全』的要求擴大到商品、財富和人口在全球的流通自由。」資料二、史家乙:「大戰後期,盟國領導人各有目標和利益。史達林要求在蘇聯邊境的國家建立共產政權,以確保蘇聯的安全。羅斯福則堅信:全球的國際安全和經濟繁榮有賴於在歐洲建立遵行資本主義經濟的民主政治。」資料三、1946年3月,英國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講。以下是史達林對他作的回應:「不要忘記,德國是通過芬蘭、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入侵蘇聯。… … 那麼,蘇聯因渴望確保未來的安全,而致力讓這些國家對蘇聯忠誠,有什麼好吃驚的呢?怎麼會將蘇聯的和平願望說成是擴張主義呢?」43. 有關1945年前後美國和蘇聯的分歧,三則資料共同強調的是雙方在哪方面的差異?
(A)安全需求不同
(B)意識形態對立
(C)經濟制度落差
(D)領土擴張衝突
112分科歷史考科-01
112分科歷史考科-02
112分科歷史考科-03
1604年,義大利籍耶穌會士諾比利抵達南亞某國。在傳教過程中,他打扮成當地苦行僧的模樣,仿效其舉止。他學會一些當地語言,並以之撰寫書籍來詮釋基督教。他盡可能尊重當地風俗,允許保留當地社會的習慣,如:束髮、裹紗、額記、淨禮等。諾比利這些作為最可能的目的為何?
(A)執行羅馬教廷的傳教指示
(B)利用當地信仰詮釋基督教
(C)嚮往當地社會的風俗習慣
(D)吸收信徒的一種適應措施
112分科歷史考科-04
一部中國醫學史的作者說明其撰書動機:本書目的在宣揚文化、提倡科學、整理國故、復興民族;由神祇的醫學進而為實驗的醫學,由玄學的醫學進而為科學的醫學。依據上述,可以推斷這部書最早的寫作年代可能在:
(A)1860年代,自強運動時期
(B)1900年代,戊戌變法之後
(C)1930年代,五四運動之後
(D)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
112分科歷史考科-05
清代臺灣不同祖籍的移民之間常有對立,但有學者認為清中葉以後,臺灣鄉村的「某種場所」負擔起整合鄉莊社會的任務,使臺灣漢人社會從傳統的祖籍分類意識中解放出來,在新的移民環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下哪種場所符合這位學者的主張?
(A)寺廟,移民透過共同信仰彼此認同
(B)縣衙,移民透過司法形成公民社會
(C)會館,移民透過同鄉組織互助合作
(D)書院,透過國民教育形成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