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39-40】日治時期在臺北盆地南緣、斗六丘陵和東臺灣的瑞穗、泰源等地已有咖啡的栽種。東臺灣的咖啡種植,起因該區為總督府熱帶栽培業和軍需作物的生產試驗地,故此地很早就擁有棉花、苧麻、金雞納樹等作物的栽植,屬於熱帶栽培業的咖啡自然也成為試驗對象。雖然這些地方至今仍有咖啡種植,但已經無法滿足臺灣近年大量的咖啡消費需求。隨著咖啡消費人口增加,小型咖啡店成為青年創業的熱門選擇之一,某位青年創業者利用表5的資訊,進行商業區位條件分析,想要評估哪個地區最適合創業開設咖啡廳。請問:文中創業者僅根據表5資訊,且暫不考慮其他因素,判斷甲區較乙區具有區位優勢。該創業者所謂的區位優勢,最可能是指表5四個條件中的何者?並以商闡與商品圈的角度,寫出判斷理由。
社會
113學測社會試題_41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請問:根據資料甲,在印度獨立前,印度歷史可依時間先後分為哪幾個時期?
(A)宗教統治時期→專制統治時期→民主自由時期
(B)共產社會時期→封建制度時期→資本主義時期
(C)神權統治時期→王權統治時期→帝國統治時期
(D)印度教時期→伊斯蘭統治時期→英國殖民時期
113學測社會試題_42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
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
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
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
請問:透過資料甲、乙的比較,最適合進行下列哪個主題的探討?
(A)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史
(B)文化異同與其發展機會
(C)南方區域的獨立運動
(D)區域互賴與不平等交換
113學測社會試題_43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
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
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
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
請問:上述三則資料中,對於自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初印度統治者的歷史解釋,哪則資料與另外兩則的觀點不同?其不同之處為何?
113學測社會試題_44
【題組44-46】英國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政府扶植下,於1850年開通英國一伊比利半島一印度-東南亞-中國上海-日本長崎、橫濱的航路,擁有多項運輸特權。除英國以外,西方也有一些國家發展同樣的歐亞航路模式。日本於明治時期開始仿效西方國家,1890年代扶植日本郵船公司,並於1896年開通日本到歐洲的航路,與英、法輪船公司競爭歐亞航路營運。有學者認為,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變革,建立君主憲政、推動議會政治等措施,有其進步面向。但在過程中,仍禁止人民組織政黨,規定僅有25歲以上且納稅達一定額度的男性才能享有投票選舉權,也禁止基督教的傳播。請問: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仿效西方作法,大力扶植日本郵船公司開闢歐亞航路,其目的最可能是:
(A)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
(B)推動海外殖民紓解人口壓力
(C)發展商業貿易增加國家財富
(D)爭奪東南亞與印度半島資源
113學測社會試題_45
【題組44-46】英國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政府扶植下,於1850年開通英國一伊比利半島一印度-東南亞-中國上海-日本長崎、橫濱的航路,擁有多項運輸特權。除英國以外,西方也有一些國家發展同樣的歐亞航路模式。日本於明治時期開始仿效西方國家,1890年代扶植日本郵船公司,並於1896年開通日本到歐洲的航路,與英、法輪船公司競爭歐亞航路營運。有學者認為,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變革,建立君主憲政、推動議會政治等措施,有其進步面向。但在過程中,仍禁止人民組織政黨,規定僅有25歲以上且納稅達一定額度的男性才能享有投票選舉權,也禁止基督教的傳播。請問:1850年開通的英國至中國上海航路,在不經陸路轉運的情況下,其中間航點依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美國紐約-美國紐奧良-巴拿馬運河-日本長崎
(B)南非好望角-巽他海峽-印尼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
(C)南非好望角-印度孟買-馬來亞檳城-麻六甲海峽-新加坡
(D)法國馬賽-蘇伊士運河-印度孟買-馬來亞檳城-麻六甲海峽
113學測社會試題_46
【題組44-46】英國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政府扶植下,於1850年開通英國一伊比利半島一印度-東南亞-中國上海-日本長崎、橫濱的航路,擁有多項運輸特權。除英國以外,西方也有一些國家發展同樣的歐亞航路模式。日本於明治時期開始仿效西方國家,1890年代扶植日本郵船公司,並於1896年開通日本到歐洲的航路,與英、法輪船公司競爭歐亞航路營運。有學者認為,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變革,建立君主憲政、推動議會政治等措施,有其進步面向。但在過程中,仍禁止人民組織政黨,規定僅有25歲以上且納稅達一定額度的男性才能享有投票選舉權,也禁止基督教的傳播。請問:某同學從題文中發現,明治時期的新憲,對當時日本的公民權有所限制,因此製作下表,但仍有三個項目未完成,請協助其填入最適合的公民權或事證以完成表格。
113學測社會試題_47
【題組47-50】某部小說寫道:某彭姓長工偕同妻兒及童養媳燈妹,前往番仔林墾殖。燈妹原是棄嬰,被收養後再轉賣給彭家,預備長大後和彭家兒子拜堂為夫妻。番仔林是原住民族生活空間,漢人進入採集山產或墾殖常遭原住民激烈抵抗。彭家人墾前三年,政府在該地區設撫墾區、番學堂,並布置隘寮僱請隘勇守衛,但仍時有原、漢衝突。彭家進入番仔林後,一家大小在草寮住處周圍的緩坡地伐除茅草和雜木,除林後的緩坡地,首先撿除較大石塊、栽種甘諸,然後在部分山泉較充足的地方,逐步將「甘諸田澗平,築成梯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漸漸在番仔林建立起新的家園。請問:燈妹成為彭家童養媳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已不容許,應是基於下列哪項價值觀念變遷?
(A)優生觀念下禁近親婚配,故溯及禁止童養媳習俗
(B)晚近以來重視兒少表意權,故不許收養年幼嬰孩
(C)性別平等運動推動平權理念,不再允許販賣女嬰
(D)重視婚姻自由,不許父母指定子女未來婚配對象
113學測社會試題_48
【題組47-50】某部小說寫道:某彭姓長工偕同妻兒及童養媳燈妹,前往番仔林墾殖。燈妹原是棄嬰,被收養後再轉賣給彭家,預備長大後和彭家兒子拜堂為夫妻。番仔林是原住民族生活空間,漢人進入採集山產或墾殖常遭原住民激烈抵抗。彭家人墾前三年,政府在該地區設撫墾區、番學堂,並布置隘寮僱請隘勇守衛,但仍時有原、漢衝突。彭家進入番仔林後,一家大小在草寮住處周圍的緩坡地伐除茅草和雜木,除林後的緩坡地,首先撿除較大石塊、栽種甘諸,然後在部分山泉較充足的地方,逐步將「甘諸田澗平,築成梯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漸漸在番仔林建立起新的家園。請問:題文中「甘諸田……水稻」內容,若以農業系統圖的方式呈現,最可能屬於系統中的哪個步驟?
(A)回饋
(B)投入
(C)產出
(D)過程
113學測社會試題_49
【題組47-50】某部小說寫道:某彭姓長工偕同妻兒及童養媳燈妹,前往番仔林墾殖。燈妹原是棄嬰,被收養後再轉賣給彭家,預備長大後和彭家兒子拜堂為夫妻。番仔林是原住民族生活空間,漢人進入採集山產或墾殖常遭原住民激烈抵抗。彭家人墾前三年,政府在該地區設撫墾區、番學堂,並布置隘寮僱請隘勇守衛,但仍時有原、漢衝突。彭家進入番仔林後,一家大小在草寮住處周圍的緩坡地伐除茅草和雜木,除林後的緩坡地,首先撿除較大石塊、栽種甘諸,然後在部分山泉較充足的地方,逐步將「甘諸田澗平,築成梯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漸漸在番仔林建立起新的家園。請問:依據題文,該戶人家在部分土地改種水稻的行為,考慮自然環境資源與作物選擇因素,並用機會成本的概念加以分析,其理由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