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社會 > Page 131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06

某國外藝文團體收取高價酬勞(甲)來臺演出,不僅帶動國內購票風潮,更吸引國外粉絲來臺追星與觀光(乙),黃牛票也因此大賣(丙),連該團體帶來給觀眾的紀念品,也發送一空(丁)。上述四項事件何者最可能直接增加當年度臺灣的 GDP?
(A)甲
(B)乙
(C)丙
(D)丁

[單選題]
答案

A。藝文團體收取酬勞屬生產活動報酬,直接計入GDP;其他選項非生產活動或非法交易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07

某生撰寫〈在「他鄉」成為「原住民」〉一文的摘要時寫到:此族群的名稱曾是地名雅化後的行政區名,因原鄉土地流失而在十九世紀遷入花蓮平原。後因新聞地爭奪與清軍衝突,發生加禮宛戰役,失敗後被迫流離分散,多數族人移居東海岸,與阿美族混居,但仍保有其傳統文化。後此族群發起正名運動並成功,但原鄉許多族人受限法令,未能取得原住民族身分。此族群為:
(A)布農族
(B)太魯閣族
(C)噶瑪蘭族
(D)西拉雅族

[單選題]
答案

C。噶瑪蘭族原居宜蘭,19世紀遷至花蓮,加禮宛戰役後分散,2002年正名成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08

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與國家的政經局勢息息相關,戰後臺灣教育政策依序有:滌除日本文化思想、戡亂建國、提升國民素質以及教育鬆綁、尊重多元等面向,而與之配合的作法包括:(甲)強化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乙)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丙)推行國語教育;(丁)推動大學自治。上述甲、乙、丙、丁出現的順序應為: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乙丁甲
(D)丙甲乙丁

[單選題]
答案

B。戰後初期推行國語、強化軍事政治教育,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解嚴後推動大學自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09

中國古代國家從封建制轉化為郡縣制的過程中,統治者控制和掌握人民的方式也出現變革,並形成新的社會型態,此變化最重要的意義是:
(A)編製戶籍成為統治者動員人力的主要依據
(B)頒布法律成為統治者建構權威的主要途徑
(C)徵收賦役是消弭社會貧富不均的主要作法
(D)計口授田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的主要措施

[單選題]
答案

A。郡縣制下戶籍制度成為國家控制人民、徵收賦稅、動員人力的重要基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0

一位史家認為:在啟蒙運動中,重要的思想家通常出身貴族,或者與貴族有密切聯繫,很少挑戰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秩序。這位史家還發現在 1780 年代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書,多是一些八卦式的虛構文學,主題如「教宗的私生子」、「皇后的奢靡生活」等。這些作者透過撰寫捏造上流人士醜聞的小冊來養活自己並抒發心中的苦悶。從上文可知,史家認為這類暢銷書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係最可能是:
(A)啟發人民以爭取民主自由
(B)打擊了王室與教會的權威
(C)敵國為顛覆法國故予支持
(D)為了賺錢以支持革命運動

[單選題]
答案

B。醜化王室與教會的小冊子破壞其神聖性,為革命奠定輿論基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1

1950 至 1980 年代,中共在政策上促成中國內部大規模人口流動,大多是漢族移往少數民族自治區,如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其主因是為了:
(A)促進國內與鄰國族群往來,帶動邊疆經濟開發
(B)推動不同信仰的族群交流,創造多元宗教環境
(C)改變當地人口與族群結構,以加強政府的控制
(D)強迫與邊境少數民族通婚,強化當地文化傳承

[單選題]
答案

C。漢族移民改變邊疆民族結構,強化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2

學者指出,二次大戰結束前,蘇聯基於雅爾達會議對日宣戰,得以在日本投降後,接收日軍在中國東北留下的設備及武器等。同時,為彌補勞動力,扣留此地的數十萬名日本平民,送往西伯利亞強制進行苦役勞動。這批日本平民最可能是:
(A)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為解決國內經濟危機所推動的計畫移民
(B)併吞朝鮮之後,日本政府為拓墾東北亞殖民地所推動的季節移民
(C)第一次大戰後,日本政府為擴大對中國的影響所推動的自願移民
(D)滿洲國建立後,日本政府為協助該國經濟建設所推動的政策移民

[單選題]
答案

D。1932年滿洲國建立後,日本推動"開拓團"等政策移民至東北進行經濟建設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3

1814 年,英人蔡佛士造訪爪哇島上建於約八、九世紀的佛教遺址,看到許多巨大的佛塔,塔上飾以千幅的浮雕作品及數百尊佛陀雕像。此遺址形成的背景最可能是:
(A)越南接受從西域直接傳來的佛教,再傳往當地
(B)唐朝派遣使節前往當地傳播佛教時,雕塑佛像
(C)日本派遣僧侶前往當地推廣佛教時,建造佛塔
(D)印度人將佛教傳播到當地,影響其建築與雕塑

[單選題]
答案

D。爪哇島佛教遺址受印度文化影響,如婆羅浮屠等為印度佛教建築風格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4

四世紀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因信奉基督教,下令關閉羅馬境內所有異教神廟,包括埃及的神廟,使得最後一批懂古埃及文的祭司四處流散。這個舉動造成的最大影響應當是:
(A)長期無人識讀古埃及文字系統
(B)基督教成為西方世界唯一宗教
(C)羅馬皇帝成為埃及宗教的教宗
(D)羅馬脫離埃及文化而自成體系

[單選題]
答案

A。祭司流散導致古埃及文字失傳,直至19世紀羅塞塔石碑出土才重新解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5

圖 1 是 1610 到 1750 年間,北美洲東岸某殖民地印第安人、白人及非裔三個不同族群人數的變化趨勢。圖中甲、乙、丙三條線分別代表:(A)印第安人、白人、非裔
(B)白人、非裔、印第安人
(C)白人、印第安人、非裔
(D)非裔、白人、印第安人

[單選題]
答案

B。白人移民穩定成長,非裔因奴隸貿易快速增加,印第安人因疾病戰亂人口銳減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