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有許多勞工團體對於《勞動基準法》的部分修正條文不滿,認為其損害勞工權益,進而發起公投要求廢除新修訂的相關條文;有某勞工團體主張,新法涉及60多萬的外籍移工福祉,他們也應有參與公投的權利,不應被排除在外。該團體認為,任何勞基法的規定都是不分國籍直接衝擊所有的勞動者,雖然目前法律還不允許外籍人士參加公投,但可藉此項呼籲行動讓政府、社會大眾看見移工的意見,而且歐盟各國已有先例,允許非國籍人士擁有部分參政權。下列哪項說法最能詮釋上述勞工團體的主張?
(A)各國應該不分國籍族群,讓人們享有相同的參政權以發展全球公民意識
(B)我國政府對重要國際人權公約內容已經進行國內法制化,應當積極落實
(C)公民投票具有直接民主和主權在民的實踐意義,全體住民皆有參與權利
(D)權益受到新政策制訂影響的人們,均應能夠享有參與制訂該政策的權利
108學測社會
108學測社會試題-02
有學生正在觀賞司法院的宣導短劇。劇中角色甲說:「庭上,本次我方所以代表國家起訴被告,是因為被告違反了刑事法律。」劇中角色乙立刻表示反對意見:「抗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足以證明我的當事人有罪。」假定角色不更換,學生繼續觀看下去將有可能會看到下面哪一個場景?
(A)角色甲出現在行政法院中,負責審理行政法院之案件
(B)角色甲在普通法院擔任國家委託民事訴訟案件代理人
(C)角色乙接受法律扶助基金會委託,代理民事訴訟案件
(D)角色乙在偵查庭中,指揮警察調查被告有無犯下罪刑
108學測社會試題-03
我國《民法》對於子女姓氏應從父姓或母姓的規定,歷經數次修正,由原先「子女應從父姓」,改成可以由父母書面約定子女姓氏。但目前依據內政部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子女仍以從父姓為主。下列哪一個論點最能用來說明此一現象?
(A)法律未強制子女從父姓,係因社會習慣與法律具有一致性
(B)因習慣法的效力優先於法律規定,故此現象合乎法律要求
(C)社會大多數人重視家庭倫理,認為家庭是社會規範的基礎
(D)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形塑了人們的行為,其影響比法律更強
108學測社會試題-04
108學測社會試題-05
108學測社會試題-06
108學測社會試題-07
表1為小華對於某市場外部效果分析的作業,其中左半部的供給、需求價量關係未考慮外部效果,右半部的供給、需求價量關係考慮外部效果。根據表1資料判斷,有關此市場的外部效果,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 價格 需求量 供給量 | 價格 需求量 供給量 |
|---|---|
| 10 30 160 | 10 50 160 |
| 9 40 140 | 9 60 140 |
| 8 50 120 | 8 70 120 |
| 7 60 100 | 7 80 100 |
| 6 70 80 | 6 90 80 |
| 5 80 60 | 5 100 60 |
(A)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產量過高
(B)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價格過低
(C)在該市場中生產者成本低於社會成本
(D)政府可透過課稅將市場的外部性消除
108學測社會試題-08
108學測社會試題-09
9-11為題組
某小說背景為日治後期的臺灣南部山區,主角是受過較高教育、曾在都市生活的農場地主之子劉致平。他剛從都市回到農場工作時,覺得自己是以一個外鄉人和外行人的身分,跳進工人群中。他原本認為「和這一階層的人相處是無聊、枯燥而無益的。」但日子久了,他開始能用欣賞與理解的態度和工人相處。小說也描述農場的年輕男女工人常在山上一邊揮汗工作,一邊賣力對唱「山歌」同樂,歌詞隨性而機智,表達彼此間的愛慕或好感,劉致平認為「沒有什麼比山歌更能使你的情人感到魅力的了。」他後來和農場女工劉淑華相戀,卻發現二人的輩份與地位都不同,更觸犯當時「同姓不能結婚」的禁忌。有一天他領悟到:這山區的人都同屬劉氏宗親,成員間有種神聖的血緣紐帶不能逾越。他的生活世界是被組織嚴密的社會網絡牢牢籠罩著。最後他和劉淑華二人被迫遠走他鄉,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生活。請問:
若從自我與生活風格的關聯來看,下列何者最能詮釋劉致平與山區工人相處後的改變?
(A)個人的文化品味較容易受到主流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影響
(B)封閉的農村社會組織,易造成自我和生活風格的侷限性
(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D)城鄉生活風格與教育程度差距,加深了彼此身分的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