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測社會
112學測社會試卷_13
一份資料寫道:「痛只痛,甲午年,打下敗陣。痛只痛,庚子歲,慘遭殺傷。痛只痛,割去地,萬古不返。痛只痛,所賠款,永世難償。… … 雪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到那時,齊叫道,中華萬歲。」這份資料最可能出自哪份文件?
(A)太平天國時,洪李太平軍的告民書
(B)戊戌變法後,康、梁維新派的宣言
(C)八國聯軍後,革命黨人的宣傳書冊
(D)立憲運動時,各省仕紳的改革方案
112學測社會試卷_14
學者指出,蒙古人統治各地區後,對各地宗教都一視同仁而給予優遇;在元代戶口職業世襲制度下,儒戶待遇約略等於佛僧和道士,是諸色戶口職業中較受優遇的一種,娼人地位遠低於儒戶,只是元代士人的仕進機會與在社會上所受尊崇不如前後各代。根據題文,以下何者最能說明元代統治者對儒士的立場?
(A)對儒士抱持懷柔寬容的態度
(B)與其他世襲戶口均平等對待
(C)貶抑儒士而削減其入仕機會
(D)類同宗教神職人員予以尊重
112學測社會試卷_15
112學測社會試卷_16
某國文化部長憤怒的說:「許多我國古代雕像都在別國博物館內,這些雕像原本在宗教建築內。後來基督信仰普及、伊斯蘭勢力也進來,都說雕像是異教物而棄置,建築物被當成彈藥庫,毀壞後成了大廢墟。接著一些外國人來,欣賞廢墟又喜愛殘破雕像,說這是文明成就,而且把雕像帶回國,至今不願歸還我們,還強辯說是合法取得的藝術品!」文化部長批評的是:
(A)十字軍東征時,士兵從西亞的墓穴取下雕像
(B)鄂圖曼帝國時,土耳其人拿下東歐教堂雕像
(C)西方帝國主義擴張時,英國人帶走希臘雕像
(D)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時,帶走了圓明園內雕像
112學測社會試卷_17
一位歷史人物的紀念展覽開幕時,貴賓致詞重點如下:甲:「他認為暴君違反上帝旨意,人民有責任抵抗,我們祖先依此說法開始反抗,十七世紀終於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乙:「他的論點為資本主義提供道德支撐,促使我們在十七世紀成為資本主義富裕之國與海外貿易強權。」丙:「今日我們北部有些社區人民不看電視、不設網路,仍然嚴格遵守他當時拒絕娛樂文化的教導。」這個展覽最可能是:
(A)尼德蘭紀念喀爾文
(B)德國紀念馬丁路德
(C)英國紀念亞當斯密
(D)法國紀念孟德斯鳩
112學測社會試卷_18
「1997 年花蓮縣吉安鄉是臺灣龍鬚菜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可達 57 公頃,比當時第二名南投縣信義鄉多約 12 公頃。到了 2021 年,吉安鄉龍鬚菜種植面積已增至 180 公頃,仍居全臺之冠,第二名的高雄市那瑪夏區僅 51 公頃。」上述現象的形成過程,最適合以下列哪個概念解釋?
(A)都市外圍區位租較低,農作物生產區往外擴張
(B)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促使東西部經濟空間重組
(C)中地等級向上提升,帶動農作物市場範圍擴大
(D)農業生產因地制宜,逐漸形成區域生產專業化
112學測社會試卷_19
十五至十七世紀馬來半島南部海岸,有許多自殖民母國遷入該地的男性商人、船員與苦力,在與當地女性通婚後,逐漸在當地形成一混血的少數族群,並保有原鄉海神節的慶典習俗。該族群在節慶當天,會先在海邊進行彌撒,接著抬出聖彼得神像遊行,最後來到船隻旁灑聖水祈福。根據前述,該族群的先人最可能來自下列哪個地區?
(A)中國東南沿海
(B)西亞肥沃月灣
(C)澳洲東部沿岸
(D)伊比利半島西部
112學測社會試卷_20
112學測社會試卷_21
2022 年中國與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島國起草一份安全協議,中國將在索國設立軍事基地,因此引發澳大利亞的緊張。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是索國主要的防衛夥伴,以及最大的援助國,因此特別關切「任何危害區域穩定和安全的行動,包括建立軍事基地的常在性設施」,但索國政府表示「正在擴大與更多國家安全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國」。索國的作法最可能帶來下列哪種國際情勢發展?
(A)大洋洲地緣樞紐角色漸漸不再由南島語族國家掌控
(B)大洋洲各島國將逐步取代紐澳兩國的區域核心角色
(C)同屬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可能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
(D)紐西蘭外交單位可能提出對大洋洲區域和平的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