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59

59-60 為題組

愛爾蘭土地肥沃,盛產大麥、小麥等穀類。十三世紀以後,愛爾蘭即受英國統治,長期成為穀物供應者。十七世紀以後,愛爾蘭人民以馬鈴薯為主食。1845 至 1852 年間,愛爾蘭馬鈴薯歉收,發生嚴重饑荒,約有 20%以上的人口死亡或移民。研究指出,晚疫病應是造成馬鈴薯歉收的主因,其主要傳播途徑來自空氣或人畜攜帶,尤其在持續低溫、高濕的環境最容易傳播,而多雨加上強風更助長其快速蔓延,極短時間即可造成馬鈴薯廢耕。學者分析,在饑荒時期,愛爾蘭歉收的作物只有馬鈴薯,然輸出至英國的穀物,據推算足以養活當時愛爾蘭的兩倍人口,因而認為饑荒實為人禍。饑荒之後,愛爾蘭展開大規模佃農運動,組織聯盟,爭取權益,提出幾項訴求,包括:土地買賣自由、保障佃租契約與合理地租。請問:若以投入、過程、產出、回饋為馬鈴薯農業系統的四個環節,根據上文,最可能是在哪個環節內的自然要素發生變化,使得晚疫病快速傳播蔓延,造成馬鈴薯廢耕,而使整個系統運作出現崩壞現象?
(A)投入
(B)過程
(C)產出
(D)回饋

[單選題]
答案

晚疫病發生在作物生長過程(過程環節),導致系統崩壞。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0

59-60 為題組

依上文推論,除馬鈴薯歉收外,最可能造成愛爾蘭饑荒的主要原因是:
(A)愛爾蘭地主抽取高地租,造成愛爾蘭人民窮困,無力購買高價穀物
(B)愛爾蘭人自古以來就以馬鈴薯為主食,不償食用新引進的穀類作物
(C)愛爾蘭篤信宗教,視馬鈴薯發生疫病為天譴,情願受罰而不食穀物
(D)英國政府因愛爾蘭人民叛服無常,閣員主張嚴懲,故禁止輸入穀物

[單選題]
答案

英國殖民政策導致愛爾蘭糧食外銷,當地人民無力購買其他食物。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1

61-62 為題組

十六世紀時,某國管轄今墨西哥、除巴拿馬外的中美洲各地、美國西南部地區等,設置總督府,下轄瓜地馬拉都督、古巴都督及菲律賓都督,臺灣部分地區也曾為其控制。當時該國的瓜地馬拉都督(轄區包括今日的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墨西哥東部)特別重視在當地取得某項物產資源,因而常與原住民對峙。但該區內的原住民認為傳教士能夠融入當地文化,因此對傳教士相對友善。請問:這個總督府屬於何國?
(A)英國
(B)荷蘭
(C)葡萄牙
(D)西班牙

[單選題]
答案

十六世紀西班牙在新世界設立總督府,管轄廣大美洲地區。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2

61-62 為題組

當時傳教士在上述都督區傳教時,記錄許多當地特殊的地理現象。這些現象最可能包括下列何者?
甲、颶風(颱風)
乙、地震
丙、龍捲風
丁、沙塵暴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單選題]
答案

中美洲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且多颶風,傳教士會記錄這些現象。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3

63-66 為題組

許多國家可能基於某些理由查禁流行歌曲。以臺灣為例,1930 年代開始流行以福佬系民謠為創作題材,當時西門町與大稻埕有許多收費不低的音樂廳,傳唱這些歌謠。但部分歌謠後來遭政府以過於寫實、動搖民心為由,予以查禁。1950 年代左右,行政院依據《戒嚴法》訂定《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開始管制流行文化,主要由警備總司令部執行歌曲查禁。如披頭四樂團演唱之〈革命〉便因「內容欠妥,混淆視聽,危害社會治安」遭禁。至1970 年代,查禁業務改由新聞局負責,據統計,當時約有六分之一的歌曲因未通過審查而禁唱。到了1980 年代,絕大多數歌曲都通過審查,禁唱歌曲大幅減少。面對審查制度,音樂人仍勇於透過流行樂曲批判現狀。曾有外國歌手唱道:「這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人民不需要自由」而遭到禁播。有樂評指出,該歌詞字面上說政府讓經濟成長率翻升,表示統治萬能,所以人民也就不需要自由,但實際是諷刺該政府,試圖以經濟成果遮掩其威權統治事實。像這類具批判性的樂曲,多非屬主流文化,常被忽視;但也有作品廣受歡迎,甚至在特定時期帶動反叛精神。請問:從人權保障與法治國原則來看,關於戒嚴時期政府查禁歌曲之相關規定與現象,下列評論何者正確?
(A)警總的查禁處分是根據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命令,符合法治國原則
(B)政府查禁〈革命〉一曲違反比例原則,改採罰款手段才符合法治
(C)1970年代以後查禁歌曲改由新聞局負責,顯示已經轉向人權保障原則
(D)1980年代多數歌曲通過審查可能是自我思想審查,人權侵害未必減少

[單選題]
答案

1980年代雖審查放寬,但自我審查仍可能侵害言論自由。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4

63-66 為題組

以憲政主義的角度詮釋題文中樂評對於「人民不需要自由」一曲的評論,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樂評所指出該首禁歌的反思批判?
(A)政府提升施政效能同時也應重視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B)會以經濟成長率翻升彰顯統治萬能的政府都是威權政府
(C)能保障人民自由以維護人性尊嚴的政府才是良善的政府
(D)政府行使職權時若限制人民自由則不符合憲政主義精神

[單選題]
答案

憲政主義強調政府應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維護人性尊嚴。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5

63-66 為題組

某一時期,出現以流行音樂表達對現狀的不滿,甚至帶動一個充滿反抗、叛逆、迷惘的時代精神,促使社會上形成一股改變的風潮。下列何者最符合此種情形?
(A)1910年代,運用民間歌謠批判通俗文化
(B)1940年代,以臺語歌謠抗議太平洋戰爭
(C)1960年代,以搖滾樂曲推動反越戰運動
(D)1990年代,運用國語歌曲表達反共立場

[單選題]
答案

1960年代美國反越戰運動與搖滾樂結合,形成時代精神。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6

63-66 為題組

圖8 為1930 年代臺北局部地區的市況圖,圖9 為根據當時該區主要土地利用型態,歸納簡化繪製的都市內部空間結構圖。文中提到的音樂廳,最可能以圖9 中何處分布較多?
(A)甲
(B)乙
(C)丙
(D)丁

[單選題]
答案

音樂廳屬娛樂設施,多位於商業中心區。答案需進一步判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7

67-69 為題組

1938 年,臺灣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拆毀媽祖廟等不同廟宇,還禁止媽祖遶境活動,但臺灣民間對媽祖信仰並未動搖。二次大戰結束後,眾人重建被毀的媽祖廟,也開始恢復遶境活動,其中以大甲媽祖遶境最負盛名。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資源,結合在地力量,讓更多人了解媽祖遶境文化全貌,並與觀光活動結合,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遊客常沿途拍照留念,不過若要區分照片分別在哪個行政區內拍攝,需要先取得這些行政區的面資料,並將照片內隱含的拍攝位置資訊轉換成GIS 的經緯度坐標的點資料後,透過GIS 分析步驟,才能將所有照片有效區分。請問: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最主要的動機是:
(A)要積極破除迷信
(B)推動皇民化運動
(C)要廣設國民學校
(D)改建為軍事基地

[單選題]
答案

1930年代末推行皇民化運動,打壓台灣傳統信仰。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