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16

16-17為題組
某甲與某乙用兩人共同的零用錢100元在本國網路書店購買了一本全新的小說。某甲與某乙口頭約定,由某甲先看該本小說。某甲看完後,因為認為該小說內容無聊,某乙應該也不喜歡看,因此將該小說以80元的價格賣給二手書店,並且以換購的方式貼了40元購買另一本由本國出版社新發行的漫畫。
關於這本小說涉及的購買和處分行為,下列敘述何者符合我國民法的規定?
(A)因為某甲與某乙的口頭約定沒有書面契約,所以雙方的契約並未成立
(B)某乙對於某甲無法主張債權請求權,但可主張某甲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C)某甲既然違背約定,就不再是該書的所有人,沒有轉賣這本書的權利
(D)某甲未經某乙同意即逕自賣出該本書,已經侵犯某乙對該書的所有權

[單選題]
答案

甲乙共同擁有小說所有權,甲未經乙同意處分書籍,侵害乙之所有權。答案為(D)某甲未經某乙同意即逕自賣出該本書,已經侵犯某乙對該書的所有權。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17

16-17為題組
題文中涉及的經濟行為,若從支出面計算GDP,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先後買的兩本書共增加140元的GDP
(B)二手書店換購新書增加120元的GDP
(C)某甲將看過的書賣出增加80元的GDP
(D)所有的交易行為共增加220元的GDP

[單選題]
答案

GDP計算最終產品,二手交易不計入,新書購買120元計入GDP。答案為(B)二手書店換購新書增加120元的GDP。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18

圖1是某文化圈具代表性的裝飾花紋。該文明因不允許偶像崇拜,是以在藝術表現上不見神像或聖像,而是以花草、文字,以及幾何圖形的重覆運用構成畫面。此種藝術手法常見於其宗教建築或宮殿的牆面。文中所指的最可能是下列哪個宗教的文化圈?
(A)印度教
(B)希臘正教
(C)伊斯蘭教
(D)羅馬公教

[單選題]
答案

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藝術多用幾何圖案與文字裝飾。答案為(C)伊斯蘭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19

漢代墓葬出土的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以「孔子見老子」作為畫像說明文字者,數量多達七十餘件。畫像主題描繪孔子向老子行禮,請教禮儀。這類畫像最可能反映出漢代的哪種思想脈絡或背景?
(A)崇尚黃老 (B)獨尊儒術 (C)儒道同源 (D)五德終始

[單選題]
答案

漢初黃老思想盛行,孔子見老子題材反映儒道交流。答案為(A)崇尚黃老。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0

學者研究,西非某地普遍流行的蠟染花布與印尼傳統的蠟染花布圖案相似,應當源自印尼。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該地的居民為印尼移民後裔,傳承原有文化
(B)十六世紀起,英人便掠捕印尼居民販至該地
(C)荷蘭曾在該地設有貿易據點,輸入印尼土布
(D)十九世紀時,英商將花布輸往兩地造成流行

[單選題]
答案

荷蘭殖民時期在東印度群島與西非間有貿易往來,傳播蠟染技術。答案為(C)荷蘭曾在該地設有貿易據點,輸入印尼土布。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1

唐宋以後,南海貿易不再只是奇珍異寶的輸入,更有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商品輸出。這個變動除了反映中國生產與經濟的發展之外,也與南海形勢的「重大變化」有關。導致這個「重大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南洋諸國開始盛行佛教
(B)印度人大量移民東南亞
(C)南洋諸國航海技術進步
(D)阿拉伯勢力進入東南亞

[單選題]
答案

唐宋時期阿拉伯商人主導印度洋貿易,促進東西商品交流。答案為(D)阿拉伯勢力進入東南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2

某地的警察組成有歐籍、印度籍、華籍,以及特別從山東威海衛招募來的人員,分別以ABCD編號。其中印度籍警察包著頭巾,華籍警察戴著三角形竹帽,穿綠色制服。當地孩童以「ABCD,大頭綠衣,追賊不到,吹嗶嗶!」來形容警察。這些孩童最可能是:
(A)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的華人小孩
(B)在德國轄下膠州灣生活的華人小孩
(C)在雅加達經商貿易的華僑家庭小孩
(D)在舊金山建造鐵路的華工家庭小孩

[單選題]
答案

香港英殖民時期警察有多元組成,包括印度籍與華籍。答案為(A)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的華人小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3

學者評論戰後臺灣三七五減租,認為:推動減租並非只是時任臺灣省主席陳誠施政理念的落實。由於三七五減租是在中美聯合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下展開,所以它也可視為是美國在東亞,從日本、韓國到菲律賓,推動的一連串土地改革之一環。亦即,土地改革是特定條件下推動的政策,其政治性超越經濟性。就此評論來看,這位學者所強調的三七五減租之目的最可能是:
(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B)創造土地最大效益
(C)改善臺灣產業結構
(D)避免資本主義盛行

[單選題]
答案

美援時期土地改革目的在穩定農村,防止共產主義滲透。答案為(A)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4

圖2是1902-1933年間,臺灣甲、乙兩類數量的比率變化。圖中的甲、乙分別是指:
(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B)甲:歐美洋行;乙:傳統行郊
(C)甲:新式學校;乙:傳統私塾
(D)甲:漢人街庄;乙:蕃人部落

[單選題]
答案

日治時期新式糖廠逐漸取代傳統糖廍,圖表顯示甲上升乙下降。答案為(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5

中共建國後,為貫徹共產主義的理想,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集體化」運動,即打破小農經濟的格局,取消土地私有制,在農村推動集體農場制度,並開始將農村編組成人民公社。但這些政策並無法解決農村問題,甚至弊多於利,演變成空前的災難,農村因飢饉而引發大量人口死亡。下列哪項原因和中國這項集體化運動的失敗最有關係?
(A)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農民被動員上戰場
(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C)集體農場精耕細作,傳統農民無法適應
(D)推行上山下鄉運動,導致農村人力不足

[單選題]
答案

取消土地私有制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答案為(B)取消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失去生產意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