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7為題組
某一時期起,商人從外地運來棉花,農家女子在家將棉花紡成棉紗,再織成棉布。農民家庭男耕女織的運作模式日漸明顯,而商人定期收集棉布,運往城鎮染色、整平,即可上市販售。請問:
題文中這種生產形態,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戰國時期,男耕女織成為編戶齊民的主要生產形態
(B)魏晉時期,以布帛為貨幣,故紡織成為重要的產業
(C)宋代,為追求北方邊境和平,需不斷提供遠夏布帛
(D)明代,商業發達,產銷棉布為主的專業化市鎮興起
社會學測
109學測社會試題-57
109學測社會試題-58
58-59為題組
某一時期,一艘駛向中國的外國船隻在冬天航行時,遇上暴風,漂流至中國東南沿海某地,船中乘客獲救,送往官府途中,險被民眾毆殺。這位乘客懂漢字,在與中國官員筆談後,得知該地長期以來受到外國海盜侵擾,村民誤認他是海盜,所以群情激憤。這個區域除了經常有外國海盜騷擾外,且因環境條件不佳,謀生不易,導致人口常住海外移出。請問:
題文中的這位乘客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日本派到長安的遣唐使者
(B)元代到泉州的阿拉伯商人
(C)明代到中國遊歷的朝鮮士人
(D)清初到北京考試的越南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