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36

【題組36-38】1988年,臺灣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下的緊急狀態,人民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而各中央民意機構仍有過半以上代表不必改選,長年由1940年代大陸各省市選出者擔任,與臺灣社會脫節。為平衡對外貿易逆差,當時的行政部門擬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但有農民認為此舉嚴重衝擊農民生計,因而在相關提案送立法院審議時,部分農民集結臺北抗議,這在當時屬於體制外的抗爭。抗議過程原本平和,途中卻發生警民推攆、逐漸失序,當警察提高鎮壓強度,部分群眾也予以還擊,在混亂與衝突中民眾遭逮捕約90餘人。其後,檢方以「預藏器具進行暴力行動」等罪名起訴被捕群眾,即便有現場紀錄片拍攝者、學者、人權律師等舉出事證澄清,認為不存在檢方所稱「預謀」,但未獲採信,法院最後判決其中19人有罪。定罪的一個重要關鍵,即為檢方舉證其中有人預謀運送石塊、鐵棍以攻擊警方。至2022年,上述案件,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認定為冤案,屬於威權體制下「司法不法」的受害者而獲得平反。請問:依題文,此農民抗議起因於政府農產品政策對農民經濟福祉的影響。假設圖5為國內農產品市場供需的兩種情形,請判斷前述情境適用甲圖或乙圖,並從經濟福祉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影響為何?
(A)適用甲圖,開放進口後,消費者剩餘會增加
(B)適用甲圖,開放進口後,生產者剩餘會減少
(C)適用乙圖,開放進口後,消費者剩餘會減少
(D)適用乙圖,開放進口後,生產者剩餘會減少

[單選題]
答案

B。開放進口增加供給,價格下降,生產者剩餘減少,農民受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37

【題組36-38】1988年,臺灣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下的緊急狀態,人民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而各中央民意機構仍有過半以上代表不必改選,長年由1940年代大陸各省市選出者擔任,與臺灣社會脫節。為平衡對外貿易逆差,當時的行政部門擬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但有農民認為此舉嚴重衝擊農民生計,因而在相關提案送立法院審議時,部分農民集結臺北抗議,這在當時屬於體制外的抗爭。抗議過程原本平和,途中卻發生警民推攆、逐漸失序,當警察提高鎮壓強度,部分群眾也予以還擊,在混亂與衝突中民眾遭逮捕約90餘人。其後,檢方以「預藏器具進行暴力行動」等罪名起訴被捕群眾,即便有現場紀錄片拍攝者、學者、人權律師等舉出事證澄清,認為不存在檢方所稱「預謀」,但未獲採信,法院最後判決其中19人有罪。定罪的一個重要關鍵,即為檢方舉證其中有人預謀運送石塊、鐵棍以攻擊警方。至2022年,上述案件,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認定為冤案,屬於威權體制下「司法不法」的受害者而獲得平反。請問:如果要為那些可能被冤枉起訴、定罪的民眾爭取平反,以下觀點何者正確?
(A)如果司法權無法對檢警違失進行有效的監督制衡,正義恐將難以伸張
(B)即使國家處於法律定義的緊急狀態,檢警亦不得限制人民的基本人權
(C)若事件屬於預謀,而且群眾確實使用暴力,才不受正當法律程序保障
(D)集會遊行為人民重要憲法權利,即使動員戡亂時期檢警亦不得限制之

[單選題]
答案

A。司法監督機制失效導致冤獄,凸顯權力制衡重要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38

【題組36-38】1988年,臺灣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下的緊急狀態,人民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而各中央民意機構仍有過半以上代表不必改選,長年由1940年代大陸各省市選出者擔任,與臺灣社會脫節。為平衡對外貿易逆差,當時的行政部門擬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但有農民認為此舉嚴重衝擊農民生計,因而在相關提案送立法院審議時,部分農民集結臺北抗議,這在當時屬於體制外的抗爭。抗議過程原本平和,途中卻發生警民推攆、逐漸失序,當警察提高鎮壓強度,部分群眾也予以還擊,在混亂與衝突中民眾遭逮捕約90餘人。其後,檢方以「預藏器具進行暴力行動」等罪名起訴被捕群眾,即便有現場紀錄片拍攝者、學者、人權律師等舉出事證澄清,認為不存在檢方所稱「預謀」,但未獲採信,法院最後判決其中19人有罪。定罪的一個重要關鍵,即為檢方舉證其中有人預謀運送石塊、鐵棍以攻擊警方。至2022年,上述案件,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認定為冤案,屬於威權體制下「司法不法」的受害者而獲得平反。請問:依題文中農民抗議的發生背景,有學者認為反映了當時臺灣有重要的政治體制問題,請判斷該學者所指政治體制問題為何?請於答題卷左欄勾選一項最符合學者觀點的選項,並於右欄說明判斷理由。

[非選擇題]
答案

立法院未能全面改選。萬年國會缺乏民意基礎,無法反映社會需求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39

【題組39-40】日治時期在臺北盆地南緣、斗六丘陵和東臺灣的瑞穗、泰源等地已有咖啡的栽種。東臺灣的咖啡種植,起因該區為總督府熱帶栽培業和軍需作物的生產試驗地,故此地很早就擁有棉花、苧麻、金雞納樹等作物的栽植,屬於熱帶栽培業的咖啡自然也成為試驗對象。雖然這些地方至今仍有咖啡種植,但已經無法滿足臺灣近年大量的咖啡消費需求。隨著咖啡消費人口增加,小型咖啡店成為青年創業的熱門選擇之一,某位青年創業者利用表5的資訊,進行商業區位條件分析,想要評估哪個地區最適合創業開設咖啡廳。請問:就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和環境特性來看,東臺灣被總督府視為熱帶栽培業和軍需作物的生產試驗地,最大的考量為何?

(A)有充足的日本和臺灣移民勞動力
(B)有廣大未開墾且容易取得的荒地
(C)有熟悉熱帶作物種植的原住民族
(D)有充裕的水源和廣闊的平原地形

[單選題]
答案

B。東臺灣地廣人稀,土地取得容易,適合大規模試驗栽培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0

【題組39-40】日治時期在臺北盆地南緣、斗六丘陵和東臺灣的瑞穗、泰源等地已有咖啡的栽種。東臺灣的咖啡種植,起因該區為總督府熱帶栽培業和軍需作物的生產試驗地,故此地很早就擁有棉花、苧麻、金雞納樹等作物的栽植,屬於熱帶栽培業的咖啡自然也成為試驗對象。雖然這些地方至今仍有咖啡種植,但已經無法滿足臺灣近年大量的咖啡消費需求。隨著咖啡消費人口增加,小型咖啡店成為青年創業的熱門選擇之一,某位青年創業者利用表5的資訊,進行商業區位條件分析,想要評估哪個地區最適合創業開設咖啡廳。請問:文中創業者僅根據表5資訊,且暫不考慮其他因素,判斷甲區較乙區具有區位優勢。該創業者所謂的區位優勢,最可能是指表5四個條件中的何者?並以商闡與商品圈的角度,寫出判斷理由。

[非選擇題]
答案

店面平均租金。租金較低可降低經營成本,擴大商品圈範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1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請問:根據資料甲,在印度獨立前,印度歷史可依時間先後分為哪幾個時期?
(A)宗教統治時期→專制統治時期→民主自由時期
(B)共產社會時期→封建制度時期→資本主義時期
(C)神權統治時期→王權統治時期→帝國統治時期
(D)印度教時期→伊斯蘭統治時期→英國殖民時期

[單選題]
答案

D。資料甲將印度歷史分為印度教、伊斯蘭、英國殖民三時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2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
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
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
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
請問:透過資料甲、乙的比較,最適合進行下列哪個主題的探討?
(A)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史
(B)文化異同與其發展機會
(C)南方區域的獨立運動
(D)區域互賴與不平等交換

[單選題]
答案

B。兩資料對伊斯蘭統治評價不同,涉及文化異同與發展機會的探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3

【題組41-43】某校社會領域課程進行跨科的問題探究學習時,某小組蒐集到三則有關印度歷史解釋的資料:
資料甲: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的印度文明,但隨著十三世紀初期伊斯蘭統治者入侵,印度文明從此僵化,政治體制淪為專制君主統治。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帶領印度進入另一個階段,統治者開明領導、科學進步,以及促成印度獨立。
資料乙:穆斯林的統治,並未導致印度落後,尤其蒙兀兒帝國在商業、文化、社會方面的進步,在十七世紀達到頂點。英國在殖民時期的建設,其實是建立在蒙兀兒帝國的基礎之上。
資料丙:印度曾歷經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穆斯林入侵,北方地區不斷遭到破壞;朝代轉換、戰爭與十八世紀無政府狀態。二十世紀的印度花費許多心力恢復自我。
請問:上述三則資料中,對於自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初印度統治者的歷史解釋,哪則資料與另外兩則的觀點不同?其不同之處為何?

[非選擇題]
答案

資料乙。甲丙負面評價伊斯蘭統治,乙肯定蒙兀兒帝國貢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4

【題組44-46】英國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政府扶植下,於1850年開通英國一伊比利半島一印度-東南亞-中國上海-日本長崎、橫濱的航路,擁有多項運輸特權。除英國以外,西方也有一些國家發展同樣的歐亞航路模式。日本於明治時期開始仿效西方國家,1890年代扶植日本郵船公司,並於1896年開通日本到歐洲的航路,與英、法輪船公司競爭歐亞航路營運。有學者認為,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變革,建立君主憲政、推動議會政治等措施,有其進步面向。但在過程中,仍禁止人民組織政黨,規定僅有25歲以上且納稅達一定額度的男性才能享有投票選舉權,也禁止基督教的傳播。請問: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仿效西方作法,大力扶植日本郵船公司開闢歐亞航路,其目的最可能是:
(A)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
(B)推動海外殖民紓解人口壓力
(C)發展商業貿易增加國家財富
(D)爭奪東南亞與印度半島資源

[單選題]
答案

C。開闢歐亞航路主要目的在發展國際貿易,促進經濟發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45

【題組44-46】英國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政府扶植下,於1850年開通英國一伊比利半島一印度-東南亞-中國上海-日本長崎、橫濱的航路,擁有多項運輸特權。除英國以外,西方也有一些國家發展同樣的歐亞航路模式。日本於明治時期開始仿效西方國家,1890年代扶植日本郵船公司,並於1896年開通日本到歐洲的航路,與英、法輪船公司競爭歐亞航路營運。有學者認為,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變革,建立君主憲政、推動議會政治等措施,有其進步面向。但在過程中,仍禁止人民組織政黨,規定僅有25歲以上且納稅達一定額度的男性才能享有投票選舉權,也禁止基督教的傳播。請問:1850年開通的英國至中國上海航路,在不經陸路轉運的情況下,其中間航點依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美國紐約-美國紐奧良-巴拿馬運河-日本長崎
(B)南非好望角-巽他海峽-印尼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
(C)南非好望角-印度孟買-馬來亞檳城-麻六甲海峽-新加坡
(D)法國馬賽-蘇伊士運河-印度孟買-馬來亞檳城-麻六甲海峽

[單選題]
答案

D。1850年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應繞行好望角至印度、東南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