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2

【題組31-32】新加坡的發展不僅與英國人有關,也與當地最大族群華人的關係密切。十九世紀中興建的蘇伊士運河,打通了西歐與東亞的新航路,促使歐洲人在東南亞大力發展熱帶栽培業,故需要許多人手進行種植、管理、初步加工和產品運輸等,提供了新加坡發達的基礎,也使當地華人人口迅速上升。新加坡不僅是英國海峽殖民地的行政首府,也是東南亞熱帶作物銷往歐洲的集散中心。圖3是歐、亞、非三洲的形勢簡圖,甲一丁是世界上重要的海峽。請問:根據題文,歐洲人建立西歐與東亞新航路後,影響歐洲各國國際貿易甚劇。若從英國出發到東亞,僅以航線距離來思考,圖3中哪個海峽,在新航路開通後的通道價值,可能降低最多?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蘇伊士運河開通後,繞行非洲好望角的航線重要性降低,甲海峽通道價值下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3

【題組33-34】1920年代臺灣民眾積極參與政治抗爭活動,其中以在日臺灣留學生組成的「新民會」等發起、前後 15 次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著。何以民眾會採用請願方式?因為統治者不願將日本本土的行政救濟制度施行於臺灣,人民無從透過行政訴訟對抗政府,達成改革訴求,故選擇體制內許可、效力較弱的請願權。在第 3 次請願運動期間,參與民眾在臺倡議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卻被警察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禁止此類結社為由制止。參與者不服警察禁令又投訴無門,全島更有百餘位遭到逮捕、起訴。但一審法院判決被告全數無罪,導致檢察官不服上訴,直至二審,才改判徒刑或罰金。經歷此事件,論者認為總督府法院對檢方起訴內容不會照單全收,仍有依法審判空間,反而激起當時臺灣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潮。請問:題文中臺灣民眾所發起的政治抗爭活動,最主要的訴求為何?
(A)由殖民政府遴選議員組成臺灣議會,審查總督發布之律令以防止專斷
(B)由臺灣民眾選舉民意代表,至日本帝國議會參與臺灣相關法案的審議
(C)在臺灣成立議會,由民選議員行使與臺灣相關的法案與預算之審議權
(D)由議會通過臺灣加入日本決議,爭取與日本本土國民相同的政治權利

答案

C。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主張在臺設立民選議會,擁有立法與預算審議權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4

【題組33-34】1920年代臺灣民眾積極參與政治抗爭活動,其中以在日臺灣留學生組成的「新民會」等發起、前後 15 次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著。何以民眾會採用請願方式?因為統治者不願將日本本土的行政救濟制度施行於臺灣,人民無從透過行政訴訟對抗政府,達成改革訴求,故選擇體制內許可、效力較弱的請願權。在第 3 次請願運動期間,參與民眾在臺倡議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卻被警察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禁止此類結社為由制止。參與者不服警察禁令又投訴無門,全島更有百餘位遭到逮捕、起訴。但一審法院判決被告全數無罪,導致檢察官不服上訴,直至二審,才改判徒刑或罰金。經歷此事件,論者認為總督府法院對檢方起訴內容不會照單全收,仍有依法審判空間,反而激起當時臺灣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潮。請問:根據題文,下列有關日治臺灣法治運作與人民權利的分析與評論,何者最為適切?
(A)臺灣人民不滿政府禁止結社的處分,但無法向司法機關請求救濟
(B)日治臺灣司法聽命於行政權,可見司法獨立規範未被施行於臺灣
(C)臺灣為殖民地,日本憲法有關人民權利保障只有原母國人民享有
(D)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籌組失敗,顯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無結社權

答案

B。題文顯示司法受行政影響,二審改判有罪,反映司法獨立性不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5

【題組35-36】閩南語歌曲〈青蚵嫂〉描述養蚵、賣蚵的婦女心聲,歌詞寫道:「別人的阿君仔(丈夫)是住『西洋樓』,阮的阿君仔是關『土跛兜』(地板),連命好歹是無計較,若有認真是會出頭」。過往人們認為這段歌曲一方面反映出牡蠣產業風險高,收入不穩定,另方面也透露出傳統女性的命運取決於所嫁對象。但晚近有學者訪談當年青蚵嫂,發現她們既覺得命運寄託於婚姻,同時也肯定自己剝蚵本事佳、多少改善生活,學者主張這意味女性能在傳統體制下發揮主體性、創造希望。請問:題文中提到的產業風險,最可能包括下列何者?
(A)西南氣流帶來豪雨,導致土石流災害頻仍
(B)梅雨季若降水有限,易使濁湖海水量減少
(C)東北季風風速過強,大浪常造成礁石崩落
(D)颱風引發強風暴雨,潮間帶環境易受侵襲

答案

D。牡蠣養殖在潮間帶,颱風帶來的強風暴雨會破壞養殖設施與環境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6

【題組35-36】閩南語歌曲〈青蚵嫂〉描述養蚵、賣蚵的婦女心聲,歌詞寫道:「別人的阿君仔(丈夫)是住『西洋樓』,阮的阿君仔是關『土跛兜』(地板),連命好歹是無計較,若有認真是會出頭」。過往人們認為這段歌曲一方面反映出牡蠣產業風險高,收入不穩定,另方面也透露出傳統女性的命運取決於所嫁對象。但晚近有學者訪談當年青蚵嫂,發現她們既覺得命運寄託於婚姻,同時也肯定自己剝蚵本事佳、多少改善生活,學者主張這意味女性能在傳統體制下發揮主體性、創造希望。請問:依據題文,該學者的主張最能凸顯社會規範的何種特性與作用?
(A)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認同,也決定資源分配
(B)會因不同時空背景,形成各不相同的內涵
(C)雖具穩定性,但受到挑戰時也會有所轉變
(D)會框限個人追求,但並無法杜絕突破空間

答案

D。女性在傳統性別規範限制下,仍能透過自身能力創造改變空間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7

【題組37-38】某生進行社會領域探究學習時,蒐集到下列資料:
資料一:「二次戰後初期紡織業的政策,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扶植,官員表示『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此方向為紡織工業奠定基礎和後來的發展榮景。」
資料二:「1988年,大稻埕布匹零售市場蕭條。臺灣很多紡織工廠都關門,直接到中國、東南亞投資生產布匹,導致布匹只剩國內市場;同時貿易商又從國外進口大批廉價布匹,……,最後臺灣布匹市場供過於求,嚴重失衡。」
資料三:「2021年,市場裡賣布的『老字號』已經逐漸凋零,其中某布莊第二代老闆表示:『能夠存活是因我們懂得不斷改變經營策略,過去我們是以內銷居多,現在則以經營布料出口為主,包括防水布料、抗菌保溫布料、排汗衫布料等機能性布匹。』」
請問:根據資料一,當時政府所推行的紡織業政策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以美援購入原料發展代紡代織
(B)增設新廠並擴大舊廠生產規模
(C)用田賦徵實鼓勵農民轉種棉花
(D)開放布料進口以刺激國內生產

答案

A。戰後初期利用美援進口棉花,發展代紡代織,建立紡織產業基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8

【題組37-38】某生進行社會領域探究學習時,蒐集到下列資料:
資料一:「二次戰後初期紡織業的政策,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扶植,官員表示『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此方向為紡織工業奠定基礎和後來的發展榮景。」
資料二:「1988年,大稻埕布匹零售市場蕭條。臺灣很多紡織工廠都關門,直接到中國、東南亞投資生產布匹,導致布匹只剩國內市場;同時貿易商又從國外進口大批廉價布匹,……,最後臺灣布匹市場供過於求,嚴重失衡。」
資料三:「2021年,市場裡賣布的『老字號』已經逐漸凋零,其中某布莊第二代老闆表示:『能夠存活是因我們懂得不斷改變經營策略,過去我們是以內銷居多,現在則以經營布料出口為主,包括防水布料、抗菌保溫布料、排汗衫布料等機能性布匹。』」
請問:綜合上述三則資料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該生探究學習的主題?
(A)大稻埕紡織業的反吸與擴散分析
(B)臺灣紡織業困境與產業轉型分析
(C)亞洲地區紡織業的產業群聚分析
(D)全球機能紡織業的市場需求分析

答案

B。三則資料呈現臺灣紡織業從保護發展、外移困境到轉型升級的歷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9

【題組39-42】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強對峙,夾在中間的歐洲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路。1950年,一幅以「放大鏡下的歐洲:第三力量」為題的政治漫畫(圖4),將歐洲各國畫成小孩子,被兩位大人以放大鏡檢視,有些小孩更被壓制在一位大人的膝蓋下方。1952年,德、法、義、荷、盧、比等六國,成立「歐洲媒網共同體」,其想法來自法國提出西歐各國將重要工業資源共同管理的計畫,規定成員國間毋須繳納關稅而直接取得媒和網的生產原料。1958年,六國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議會」;1967年,六國依條約整合成「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歐盟)。2004年起,東歐多國才陸續加入歐盟:英國則因國內諸多問題,而於2016年公投決定退出,並就移民、國際貿易、跨國金融等與歐盟進行談判。請問:以下何者最適合用來描述圖4反映的國際情勢?
(A)四國分占德國時期,兩位大人代表同盟國與軸心國,被壓制的是中歐
(B)國際冷戰時期,兩位大人代表民主陣營與共產集團,被壓制的是東歐
(C)殖民地解放時期,兩位大人代表美、蘇帝國主義,被壓制的是西南歐
(D)西歐重建時期,兩位大人代表自由經濟與計畫經濟,被壓制的是北歐

答案

B。1950年冷戰時期,美蘇兩強對峙,歐洲國家尋求第三條路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40

【題組39-42】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強對峙,夾在中間的歐洲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路。1950年,一幅以「放大鏡下的歐洲:第三力量」為題的政治漫畫(圖4),將歐洲各國畫成小孩子,被兩位大人以放大鏡檢視,有些小孩更被壓制在一位大人的膝蓋下方。1952年,德、法、義、荷、盧、比等六國,成立「歐洲媒網共同體」,其想法來自法國提出西歐各國將重要工業資源共同管理的計畫,規定成員國間毋須繳納關稅而直接取得媒和網的生產原料。1958年,六國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議會」;1967年,六國依條約整合成「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歐盟)。2004年起,東歐多國才陸續加入歐盟:英國則因國內諸多問題,而於2016年公投決定退出,並就移民、國際貿易、跨國金融等與歐盟進行談判。請問:依據上文,1950年代法國提出的管理計畫,其規定所隱含的理念最適合以下列哪個概念說明?
(A)核心邊陲
(B)地緣樞紐
(C)區域互賴
(D)中地體系

答案

C。煤鋼共同體強調成員國資源共享與經濟互賴,避免戰爭促進和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41

【題組39-42】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強對峙,夾在中間的歐洲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路。1950年,一幅以「放大鏡下的歐洲:第三力量」為題的政治漫畫(圖4),將歐洲各國畫成小孩子,被兩位大人以放大鏡檢視,有些小孩更被壓制在一位大人的膝蓋下方。1952年,德、法、義、荷、盧、比等六國,成立「歐洲媒網共同體」,其想法來自法國提出西歐各國將重要工業資源共同管理的計畫,規定成員國間毋須繳納關稅而直接取得媒和網的生產原料。1958年,六國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議會」;1967年,六國依條約整合成「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歐盟)。2004年起,東歐多國才陸續加入歐盟:英國則因國內諸多問題,而於2016年公投決定退出,並就移民、國際貿易、跨國金融等與歐盟進行談判。請問:依據上文,2004年歐盟組織的變化,最可能對成員國帶來下列哪項影響?
(A)開放西歐國家使用歐元貨幣
(B)擴大東歐國家產業資金來源
(C)開放西歐國家免除簽證出境
(D)穩定東歐國家石油能源輸出

答案

B。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可獲得結構基金等資金援助,促進產業發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