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測
112學測社會試卷_16
某國文化部長憤怒的說:「許多我國古代雕像都在別國博物館內,這些雕像原本在宗教建築內。後來基督信仰普及、伊斯蘭勢力也進來,都說雕像是異教物而棄置,建築物被當成彈藥庫,毀壞後成了大廢墟。接著一些外國人來,欣賞廢墟又喜愛殘破雕像,說這是文明成就,而且把雕像帶回國,至今不願歸還我們,還強辯說是合法取得的藝術品!」文化部長批評的是:
(A)十字軍東征時,士兵從西亞的墓穴取下雕像
(B)鄂圖曼帝國時,土耳其人拿下東歐教堂雕像
(C)西方帝國主義擴張時,英國人帶走希臘雕像
(D)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時,帶走了圓明園內雕像
112學測社會試卷_17
一位歷史人物的紀念展覽開幕時,貴賓致詞重點如下:甲:「他認為暴君違反上帝旨意,人民有責任抵抗,我們祖先依此說法開始反抗,十七世紀終於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乙:「他的論點為資本主義提供道德支撐,促使我們在十七世紀成為資本主義富裕之國與海外貿易強權。」丙:「今日我們北部有些社區人民不看電視、不設網路,仍然嚴格遵守他當時拒絕娛樂文化的教導。」這個展覽最可能是:
(A)尼德蘭紀念喀爾文
(B)德國紀念馬丁路德
(C)英國紀念亞當斯密
(D)法國紀念孟德斯鳩
112學測社會試卷_18
「1997 年花蓮縣吉安鄉是臺灣龍鬚菜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可達 57 公頃,比當時第二名南投縣信義鄉多約 12 公頃。到了 2021 年,吉安鄉龍鬚菜種植面積已增至 180 公頃,仍居全臺之冠,第二名的高雄市那瑪夏區僅 51 公頃。」上述現象的形成過程,最適合以下列哪個概念解釋?
(A)都市外圍區位租較低,農作物生產區往外擴張
(B)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促使東西部經濟空間重組
(C)中地等級向上提升,帶動農作物市場範圍擴大
(D)農業生產因地制宜,逐漸形成區域生產專業化
112學測社會試卷_19
十五至十七世紀馬來半島南部海岸,有許多自殖民母國遷入該地的男性商人、船員與苦力,在與當地女性通婚後,逐漸在當地形成一混血的少數族群,並保有原鄉海神節的慶典習俗。該族群在節慶當天,會先在海邊進行彌撒,接著抬出聖彼得神像遊行,最後來到船隻旁灑聖水祈福。根據前述,該族群的先人最可能來自下列哪個地區?
(A)中國東南沿海
(B)西亞肥沃月灣
(C)澳洲東部沿岸
(D)伊比利半島西部
112學測社會試卷_20
112學測社會試卷_21
2022 年中國與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島國起草一份安全協議,中國將在索國設立軍事基地,因此引發澳大利亞的緊張。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是索國主要的防衛夥伴,以及最大的援助國,因此特別關切「任何危害區域穩定和安全的行動,包括建立軍事基地的常在性設施」,但索國政府表示「正在擴大與更多國家安全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國」。索國的作法最可能帶來下列哪種國際情勢發展?
(A)大洋洲地緣樞紐角色漸漸不再由南島語族國家掌控
(B)大洋洲各島國將逐步取代紐澳兩國的區域核心角色
(C)同屬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可能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
(D)紐西蘭外交單位可能提出對大洋洲區域和平的立場
112學測社會試卷_22
22-23 為題組 ◎ 根據學者研究,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 的進出口生意,於 1633 年後再度開張, 並 在 1638-1639 年達到高峰,成為日本 最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圖 3 為東印度公 司與日本貿易興盛時期,販售所有商品 及生絲的毛利潤(銷售收入-購買成 本),其中生絲資料表示東印度公司賣 生絲給日本所賺的錢。請問:
比較圖 3 中 1633 和 1638 年生絲毛利潤的變動,假設此期間其他條件不變且東印度公司對日本國內生絲的供給不變,針對此期間日本國內生絲市場供需的推論,下列何者最合理?
(A)因價格提高,市場呈現供不應求
(B)因價格提高,促使日本減少進口
(C)因需求增加幅度大於供給增加,市場價格提高
(D)因需求減少幅度大於供給減少,市場價格提高
112學測社會試卷_23
22-23為題組
◎ 根據學者研究,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的進出口生意,於1633年後再度開張,並在1638-1639年達到高峰,成為日本最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圖3為東印度公司與日本貿易興盛時期,販售所有商品及生絲的毛利潤(銷售收入-購買成本),其中生絲資料表示東印度公司賣生絲給日本所賺的錢。請問:
某生在估計1638年日本的GDP時,疏忽了題文與圖3的相關貿易資料,經提醒納入後重新計算得到較高的GDP估計值。該生補上的必須是下列哪項資料才能得到這個結果?
(A)東印度公司該年度對日貿易的總收益高於總成本
(B)東印度公司該年度對日貿易的總金額高於上年度
(C)東印度公司販售商品給日本的金額低於向日本買入的金額
(D)東印度公司賣生絲給日本的金額高於買入其他商品的金額
112學測社會試卷_24
24-26為題組
◎ 民國109年間,我國中央政府開放進口美國含有萊克多巴胺(萊劑)的豬肉。為管制萊劑殘留標準,中央先修訂食安法,再依照新條文公告「動物用藥殘留標準」,另規定含有豬肉及豬可食部位的原料,須標示原產地,讓國人選購時清楚產地來源。針對開放萊豬的政策,部分地方政府採取因應措施,例如:某市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規定,豬肉及其相關產製品不得檢出萊劑;經檢出者,依其含量處以不同罰鍰,並得按次處罰。但行政院於同年底,函告該市政府上述自治條例相關內容無效。請問:
題文中,中央必須「先修訂食安法、再公告殘留標準」背後的法理考量,與下列何種情況的法理考量最為相似?
(A)憲法規定命令如違反國會所制定的法律則無效
(B)課徵人民稅捐涉及憲法上財產權應由法律規範
(C)子女從父姓或母姓在民法規定由父母自行約定
(D)少年犯罪應優先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而非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