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41

三、以下是兩段有關十一世紀歐洲政教衝突的資料:資料甲:十一世紀時,羅馬教廷銳意推動教內改革,包括禁止神職買賣、教士娶妻;防堵 世俗勢力幹預教宗選舉與教士任命;強化教宗之權威等。這些改革引發諸多爭端, 史稱「政教之爭」或「政教衝突」。資料乙:一位現代學者指出:「教會改革引發的爭論,常冠以『政教之爭』的標題,這會造 成誤導。當時,許多主教和修院院長……對教廷的改革持反對態度,因為無論怎 麼改革,這都會使他們受制於教宗權威。畢竟,他們已習慣於和地方貴族建立合 作關係,且雙方常有親緣、利益和人情關係。他們可不願意淪為教宗的工具。…… 相反,許多貴族支持教會改革,至少贊同以溫和方式進行。」1. 根據上述資料,教宗推動的改革為何引發基督教內部許多人的反彈?請舉出一個原因。 (2 分)2. 這位學者認為,把這段時期教宗的改革引發的爭議單純以「政教之爭」名之,會是一種 「誤導」的看法。他的理由是什麼?(2 分)

答案

答案:1. 教會內部主教、修院院長不願受制於教宗權威,且習慣與地方貴族合作,反對改革。2. 理由:爭議不僅是政教對立,教會內部亦有反對聲音,且部分貴族支持改革,非單純政教之爭。略解:改革引發教會內部權力之爭,且貴族立場分歧,不能簡化為政教對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42

四、1847 年,史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完成《宗教改革時期德意志史》一書,在〈導言〉 中,蘭克暢論史家治史之道,現代史家奉之為圭臬:「我觀察到這一時刻已經來臨:編寫近代史時,不必再倚賴(事實發生)那個時代歷史家 的記錄,除非這些歷史家對發生的事實確實是親身體驗和見證,那他們的記錄就可以信賴。 我們完全不必理會那些根據距原始資料甚遠的材料寫成的史書,因為它們根據的不是當事 人的記述、不是原始的一手材料。就我書寫的時代而言,要徹底呈現歷史真實已不再遙不 可及。我運用大量檔案文獻,它們是……我在檔案館中蒐集到的……一手史料。」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1. 蘭克把歷史材料區分為三類:(甲)「當時史家的記載」;(乙)「後來史家的撰述」;(丙) 「原始的一手材料」。從蘭克的觀點,這三類資料的證據價值,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為何? 請以甲、乙、丙表示。(2 分)2. 蘭克樂觀的主張:到他的時代,歷史家編寫「近代史」時,「要徹底呈現歷史真實不再遙 不可及」。他樂觀的理由何在?(2 分)

答案

答案:1. 丙>甲>乙。2. 理由:蘭克可在檔案館中蒐集到大量一手史料(檔案文獻),作為編寫近代史、還原歷史真實的依據。略解:蘭克強調一手史料的核心價值,認為獲取一手史料使還原真實成為可能。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