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香港發展為重要金融及證券交易中心,證券經紀人、保險掮客、商人與銀行家在此聚集。他們十分活躍,與世界各地聯繫密切,討論匯率、指數等問題。這種情況與下列何者最相關?
(A)中國改革開放,需透過香港取得資金
(B)倫敦經濟蕭條,金融中心轉移至香港
(C)九七大限將至,英國政府欲改造香港
(D)美中關係緊張,商人將資金撤往香港
112分科歷史
112分科歷史考科-12
歷史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以「某一場衝突」為主題作報告,學生根據探究主題找到兩則資料,都是淡水英國領事館周知在臺英國僑民的通告:通告一:清朝官員同意重開基隆煤務局,但該官員表示,依目前基隆的情勢,可能無法立即開始採礦作業。通告二:本館頃接臺北同知諭令,希望勒束英僑,暫時勿到鄉下旅行,以策安全。從兩則資料內容判斷,「某一場衝突」最可能是指: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112分科歷史考科-13
學者描述某地區的歷史與人口結構發展:該地見證了華人的快速遷入。華人不見得都在礦場或都市生活,許多人種稻、種菜,或者經營小橡膠園。外來人中還有來自印度與斯里蘭卡的勞工,他們或為契約工人,或者擔任公務人員;也有來自蘇門答臘與爪哇的移民,但比不上華人與印度人的增加。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某地區最可能是:
(A)馬來半島
(B)澳大利亞
(C)美國加州
(D)非洲東部
112分科歷史考科-14
一位歷史家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女權的影響:這次戰爭的經驗,證明女性在工作上取代男性是完全可能,現代科技使得純粹運用體力從事工業方面的工作,不像過去那麼重要。在此脈絡下,這位史家指出: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婦女獲得權利的象徵是 (甲) 。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婦女爭取權利的象徵乃是 (乙) 。
(A)甲:投票權;乙:同工同酬權
(B)甲:離婚權;乙:子女撫養權
(C)甲:墮胎權;乙:身體自主權
(D)甲:工作權;乙:婦女參政權
112分科歷史考科-15
神農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國人奉為農神及藥神。十二世紀以後,神農信仰隨商人、移民傳至日本,並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德川時代達到高峰。神農受到醫師、藥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將軍、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會視為神道神祇與佛教菩薩的化身。以下哪一論述最適合說明上述的歷史變遷?
(A)文化對立與衝突 (B)文化互動與轉化 (C)文化壓迫與接納 (D)文化殖民與反饋
112分科歷史考科-16
一份明代中期江蘇的資料描述:湖鄉土地低窪,鄉人大多棄農而漁。譚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邊沿路種桃李果樹、污澤地則種荸薺出售。他們購買數百個池塘養魚,池邊又養雞,魚吃雞糞,長得肥美,待價而沽。譚家日漸富裕。這份資料可用於何種主題的研究?
(A)明代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
(B)明代外來物種與移入擴散
(C)明代農民合作組織的調整
(D)明代土地賦役制度的改革
112分科歷史考科-17
1554年,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特使出使某地,途中報導見聞:「他們沒有時鐘標示時間……他們有一種報時人員,利用水鐘判斷時間。當天快破曉時,就從一座高塔放聲呼叫,為的是敦促眾人前來祈禱,大老遠就聽得到。他們在日出和中午間重複這動作,中午再來一遍,接下來是中午和日落之間,最後日落時再重複一次。」從報導內容判斷,這位特使最可能是前往何處?
(A)巴黎
(B)馬德里
(C)威尼斯
(D)君士坦丁堡
112分科歷史考科-18
某一時期,國家實施計畫經濟,介入經濟生產、資源分配與民生消費。政府發行各種票券,以控管各種物資,如糧票、油票、布票、肉票、雞蛋票、鹽票等。消費者必須憑票至國營商店購買所需貨品。這項政策延續數十年之久,其最可能是:
(A)太平天國時期,主張財產公有
(B)中日戰爭期間,政府管制物資
(C)政府遷臺初期,實施配給制度
(D)中共政權成立,實行經濟統制
112分科歷史考科-19
從六世紀開始,拜占庭帝國境內出現有關「聖像」的爭論。反對聖像者斥之為偶像崇拜,但支持者卻辯護說,那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幫助不識字者了解基督教。然而,破壞聖像的事例仍到處可見。730年時,拜占庭皇帝下令禁止使用聖像。此舉引發強烈抗議,羅馬教宗也反對「聖像破壞」法令。我們應如何理解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運動?
(A)拜占庭帝國內,聖像使用爭議始於八世紀中葉
(B)拜占庭支持聖像者從功能性角度為聖像作辯護
(C)拜占庭帝國邀請羅馬教廷,裁斷內部宗教爭議
(D)羅馬教廷贊同偶像崇拜,故反對聖像破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