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1

31. 以下是兩則關於「檳榔」的資料:資料甲、2014年10月《聯合報》報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描述檳榔,提到「明朝時漢人移民臺灣,發現原住民嚼食檳榔塊,入境隨俗。」學者則指出:漢人開始接觸檳榔可溯及漢武帝時期,距今超過兩千年,柳宗元、黃庭堅都是愛好者。資料乙、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檳榔不僅是日常嚼食、強化認同的民族「食物」,也是族人社交網絡中彼此餽贈的「禮物」、表達男女情愛的「信物」,和向祖靈獻祭的必備「供物」。根據上述資料與你的歷史知識判斷,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漢人嚼食檳榔是始於移民臺灣後,向原住民族學習,入境隨俗
(B)檳榔除了是臺灣原住民族的食物,也是婚禮和社交場合的禮物
(C)檳榔是臺灣原生種植物,嚼食檳榔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特有習俗
(D)西拉雅族的「夜祭」是為了追思祖靈,檳榔是重要的祭品之一
(E)臺灣氣候濕熱,日治時期總督府經常將檳榔用於防止瘟疫蔓延

答案

答案:(B,D)。資料乙顯示檳榔是原住民社交、婚禮禮物(B)正確;西拉雅族夜祭以檳榔祭祖靈(D)正確;漢人接觸檳榔早於移民臺灣(A)錯;嚼食檳榔非臺灣原住民特有(C)錯;日治時期未用檳榔防瘟疫(E)錯,故選(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2

32. 《世說新語》是一部五世紀南朝的軼事集,收錄三國時吳地好勇鬥狠的周處,刺虎、殺蛟、改過自新後,在晉朝仕宦的傳聞。後來唐人編撰《晉書》,便依《世說新語》編寫了周處「除三害」的情節,還敘述周處求見江南大族陸機、陸雲兄弟,請教自新之道的經過。但根據清朝學者考證,周處接近成年時,陸機兄弟尚未出生。根據上述資料,可以推斷:
(A)周處除三害情節,可能是出之虛構
(B)虛構軼事之目的,是鼓勵改過自新
(C)求見二陸故事,反映社會重視門第
(D)史書可能因稽考不慎,而摻雜不實
(E)《晉書》虛構故事,不具史料價值

答案

答案:(A,B,C,D)。周處除三害、求見二陸(陸機兄弟未出生)可能虛構(A)正確;虛構旨在鼓勵改過(B)正確;求見大族反映重門第(C)正確;《晉書》採虛構內容顯稽考不慎(D)正確;《晉書》仍具史料價值(E)錯,故選(A,B,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3

33. 以下兩則敘述,呈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與殖民地的關係:資料甲、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各殖民地紛紛出兵為祖國作戰,加拿大平時雖一再要求更多自治權,此時亦表現同仇敵愾精神。德國曾多方離間,殖民地不為所動,出動數百萬人參戰,印度出兵達130萬人。資料乙、戰後,英國為酬庸殖民地在戰時的犧牲與貢獻,支持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南非等殖民地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國際聯盟成立時,這四個殖民地更以主權國家地位成為會員國。這兩段敘述呈現的英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是:
(A)各殖民地與英國同文同種,參戰是為保全共同文化傳統
(B)英國一向善待殖民地,殖民地派兵助戰是一種無私回饋
(C)英國殖民地參戰並非全為保衛母國,也具民族自決意義
(D)戰後英國對各殖民地採一視同仁原則,全面提升其地位
(E)多數殖民地地位能獲提升,是因其在參戰中展現了實力

答案

答案:(C,E)。殖民地參戰兼具保衛母國與追求自治(民族自決)(C)正確;殖民地因參戰展現實力,戰後地位提升(E)正確;印度與英國不同文同種(A)錯;英國非一向善待殖民地(B)錯;未對所有殖民地一視同仁(D)錯,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4

34. 1920年代,家用電器問世,深刻影響工業化地區的家庭生活。「家庭電氣化是否減少婦女家庭勞動量?」此議題引起廣泛討論。以下是兩則資料:資料甲、1928年美國奧勒岡州一項調查:農場主婦(許多人不用電)每週家務時間61小時,電氣化城鎮主婦63.4小時。二次世界大戰後另一調查:農場主婦每週60.55小時,小城市婦女78.35小時,大城市婦女則是80.57小時。資料乙、某學者認為:「電力使得家務性質改變,但並未消除家務負擔。由於清潔標準提高,女性家務量隨之增加,又因為技術使家務容易完成,人們期望家務要經常做。』根據上述資料,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兩則資料都支持:家庭電氣化減輕婦女的家務工作負擔
(B)資料甲顯示:電氣化程度高地區婦女做家務的時間越短
(C)資料乙可以解釋:資料甲中城市婦女家務時間何以更多
(D)資料乙顯示:電氣化反而提高人們對於家務要求的標準
(E)兩項資料可見:電氣化改變家務型態而不是減少工作量

答案

答案:(C,D,E)。資料乙指出電氣化提高清潔標準,解釋資料甲城市婦女家務時間多(C)正確;資料乙顯示電氣化提高家務標準(D)正確;兩資料均顯示電氣化改變家務型態但未減少工作量(E)正確;資料甲顯示電氣化未減輕負擔(A)錯;電氣化程度高時間長(B)錯,故選(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5

[題組:第35-37題]一、以下兩則關於臺灣茶葉栽種與運銷的資料:資料甲、「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彜(夷)之茶植於𫙮𫙮魚坑(今瑞芳),發育甚佳……遂互相傳植。……道光間,運往福州,每擔需納入口稅銀二圓。……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深知茶葉有利。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資料乙、「淡北石碇、拳山二堡,居民多以植茶為業。道光年間,各商運茶往福州售賣;每茶一擔,收入口稅銀二圓,方準投行售賣。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通商,茶葉遂無庸運往省城。省中既無入口稅銀可徵,臺地亦無落地釐銀可抽,而茶葉出產,遞年愈廣。」35. 根據這兩則資料,清代臺灣茶葉的貿易型態,經歷怎樣的變化?
(A)從國際貿易到兩岸貿易
(B)從兩岸貿易到國際貿易
(C)從島內貿易到走私貿易
(D)從走私貿易到合法貿易

答案

答案:(B)。道光年間臺灣茶葉運往福州(兩岸貿易),同治元年滬尾開港後,外商直接採買運售海外(國際貿易),貿易型態從兩岸轉為國際,故選(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6

[題組:第35-37題]36. 兩則資料都提到「滬尾開口」。請問:「滬尾開口」的背景為何?(2分)

答案

答案: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簽訂《天津條約》。略解:1858年英法聯軍後,清廷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規定臺灣(安平)、淡水(滬尾)為通商口岸,故滬尾開口。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7

[題組:第35-37題]37. 資料乙提到臺灣「茶葉出產,遞年愈廣」。綜合兩則資料,可知滬尾開港後臺灣茶的銷售有其優勢,請寫出兩項優勢。(4分)

答案

答案:優勢一:臺灣茶葉不需運至福州,免去入口稅;優勢二:臺灣未抽落地釐銀(或:外商直接來臺收購,節省運費成本)。略解:開港後茶葉無需運福州繳入口稅,且無落地釐銀,外商直接採買降低成本,成為銷售優勢。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8

[題組:第38-40題]二、近年來,印度政府數度在公開場合,以「婆羅多國」(Bharat)取代「印度」(India),稱自己的國家,以彰顯本土精神,引發討論。「印度」之名,出現於七世紀中國佛教經典。唐僧玄奘(602-664)和義淨(635-713)曾先後留學印度,在著作中有如下討論:資料甲、玄奘指出:「天竺的稱法,眾說紛紜,過去有人稱之身毒,有的叫它賢豆,按照音譯,應稱作印度。⋯⋯『印度』,用唐人的話說,就是月亮。不過,在天竺,月亮有多種稱法,『印度』只是其中之一。⋯⋯天竺出了指引眾生的聖賢,就像月亮臨照大地。基於此一深義,天竺被稱作印度。」資料乙、義淨說:「有人將印度譯為月亮,雖不無道理,不過『印度』不是月亮的通稱。而且,就像西方國家稱大唐為支那,只是一個標識,並無其他深義。此外,大家應瞭解,五天竺(東西南北中)一向泛稱為婆羅門國,就如北方之地照例通稱為胡彊,實則,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資料丙、現代學者季羨林指出:「印度之名,起源於梵文Sindhu 一詞,此字本義為河流,後又專指今之印度河。公元前六世紀,操伊朗語的波斯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首遇此大河,便以該河名Sindhu 命名其所在地。」38. 依季羨林之見,「印度」一詞最初是指稱:
(A)明月照臨之國
(B)聖賢輩出之土
(C)婆羅門的國度
(D)大河流經之地

答案

答案:(D)。季羨林指出「印度」源自梵文「Sindhu」(河流,特指印度河),最初指大河流經之地;明月、聖賢、婆羅門非季羨林所述,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40

[題組:第38-40題]40. 比較兩則資料,對玄奘的主張,義淨顯然部分贊同,其贊同之處為何?(2分)他對玄奘持異見之處為何?理由為何?(2分)

答案

答案:贊同之處:「印度」是月亮稱呼的一種,但非通稱。異見及理由:義淨反對玄奘賦予「印度」深義(如聖賢如月亮),認為「印度」僅是標識,無深義。略解:義淨認可「印度」與月亮有關但非通稱,否定玄奘對國名的深層詮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