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1

鉛蓄電池(又稱鉛酸電池)是汽機車主要的電源,是以金屬鉛及二氧化碳作為電極,而以 30% 的硫酸作為電解液。已知鉛蓄電池放電時,其反應如下:
\[ \text{Pb(s)} + \text{PbO}_2(\text{s}) + 2\text{H}_2\text{SO}_4(\text{aq}) \rightarrow 2\text{PbSO}_4(\text{s}) + 2\text{H}_2\text{O(l)} \]
下列有關鉛蓄電池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 鉛蓄電池放電時,陽極之重量會減少
(B) 鉛蓄電池放電時,陰極之重量會增加
(C) 隨著鉛蓄電池放電,硫酸溶液的濃度會降低
(D) 鉛蓄電池充電時,氧化劑和還原劑是同一種物質
(E) 鉛蓄電池故障報廢時,應交由垃圾車送至掩埋場棄置

答案

放電:陽極Pb→PbSO₄,重量增加(A錯)。陰極PbO₂→PbSO₄,重量增加(B對)。消耗H₂SO₄,濃度降低(C對)。充電時,陽極PbSO₄→PbO₂(氧化),陰極PbSO₄→Pb(還原),氧化劑和還原劑都是PbSO₄(D對)。鉛蓄電池含重金屬和酸,應回收,不當一般垃圾(E錯)。故(B)(C)(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2

某生想利用圖 9 的燃燒分析實驗裝置,推導出某一值含碳、氫、氧三種元素化合物的實驗式。實驗中利用丙、丁兩支吸收管,其中一支填充過氯酸鎂(吸收水分),另一支填充氯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稱量兩支吸收管燃燒前後重量差,即可分別算出生成的水及二氧化碳重量,進而求出各元素之重量百分率,最後求得實驗式。為了使未知化合物燃燒完全,通常需使用氧化銅。下列針對圖 9 的實驗裝置甲、乙、丙及丁處所應放置的物質及其功用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 氧化銅應放於乙處
(B) 氧化銅為還原劑
(C) 過氯酸鎂應放於丁處
(D) 氫氧化鈉應放於丁處
(E) 實驗前後,需分別稱得氧化銅、過氯酸鎂及氫氧化鈉的重量,才能推算出碳、氫、氧三元素的重量

答案

氣流方向:乾燥氧氣→甲(燃燒區,放樣品+氧化銅)→乙(氧化銅,確保完全氧化)→丙(吸水,過氯酸鎂)→丁(吸CO₂,氫氧化鈉)。氧化銅是氧化劑(B錯)。過氯酸鎂在丙,氫氧化鈉在丁(C錯,D對)。氧化銅在乙處(A對)。氧元素重量由樣品總重減去C、H重求得,不需稱氧化銅等重量(E錯)。故(A)(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3

圖10為硝酸鉀(KNO₃)在不同溫度之水中的溶解度(定義為每100公克水所能溶解之硝酸鉀公克數)。王同學在26℃時,將30公克硝酸鉀加入50公克水中,充分攪拌以達成溶解平衡。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當混合液達成溶解平衡時,尚有10公克的硝酸鉀未溶解
(B)再加入25公克水,可使硝酸鉀完全溶解,形成飽和溶液
(C)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愈多的水,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愈大
(D)若將原混合液加熱至38℃時,則硝酸鉀剛好可完全溶解,形成飽和溶液
(E)若將原混合液降溫至20℃時,則可再析出6公克的硝酸鉀

答案

26℃溶解度約40g/100g水。50g水可溶20g,加30g有10g未溶(A對)。再加25g水,總水75g,可溶75×40/100=30g,剛好溶解(B對)。溶解度是性質,與水量無關(C錯)。38℃溶解度約60g/100g水,50g水可溶30g,剛好完全溶解(D對)。20℃溶解度約32g/100g水,50g水可溶16g,原已溶20g,析出4g(E錯)。故(A)(B)(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4

甲和乙兩化合物皆由元素R和Q所組成,其中甲化合物中Q的重量百分率為20%,而1.4公克的乙化合物中含有1.2公克的R;若甲的分子式為R₂Q₆,而乙的分子式為R₂Q₄,且乙一莫耳完全燃燒需要x莫耳的氧氣並產生y莫耳的RO₂與z莫耳的Q₂O,其反應式為:
\[ \text{乙} + x\text{O}_2 \rightarrow y\text{RO}_2 + z\text{Q}_2\text{O} \]
則下列哪些選項正確?(應選3項)
(A) a=2
(B) x=3
(C) y=2
(D) z=4
(E) x+y+z=7

答案

甲R₂Q₆:Q%=6Q/(2R+6Q)=0.2 → 6Q=0.2(2R+6Q) → 6Q=0.4R+1.2Q → 4.8Q=0.4R → R=12Q。乙R₂Q₄:M=2R+4Q=2(12Q)+4Q=28Q。1.4g乙含R 1.2g,R重%=1.2/1.4≈85.7%,計算:R₂質量占比=24Q/28Q=6/7≈85.7%,符合。乙燃燒:R₂Q₄ + xO₂ → yRO₂ + zQ₂O。R守恆:2=y。Q守恆:4=2z → z=2。O守恆:2x=2y+z=4+2=6 → x=3。x+y+z=3+2+2=7。(A)題中無a?可能a是R原子量?R=12Q,若Q=1,R=12,則乙分子量28,合理,但選項(A) a=2無定義。故正確為(B)x=3,(C)y=2,(E)x+y+z=7。(D)z=2。答案(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5

35-36為題組
科學的進步有類科學研究者的投入,能留名科學史的往往是有新發現或開創新領域的科學家,他們的創新性貢獻常能提升大眾的生活水準,造福全人類。
35. 下表所列各科學家與其在物理學上主要貢獻(甲)至(戊)的對應,何者最為恰當?
(甲)發現造成月亮繞地球運行與造成地球上自由落體的力,是同一來源。
(乙)首位提出物質波斯學說。
(丙)發現不僅電流會產生磁場,隨時間變化的磁場也能產生電流。
(丁)發現兩帶電質點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關係和萬有引力的形式相同。
(戊)提出光子假說解釋光電效應。

物理學家 庫侖 法拉第 德布羅意 牛頓 愛因斯坦
(A)
(B)
(C)
(D)
(E)
答案

牛頓:萬有引力(甲)。庫侖:靜電力(丁)。法拉第:電磁感應(丙)。德布羅意:物質波(乙)。愛因斯坦:光子說(戊)。對應:庫侖-丁,法拉第-丙,德布羅意-乙,牛頓-甲,愛因斯坦-戊。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6

35-36為題組
36. 下列科學家與其在生物學上的主要貢獻(甲)至(戊)的對應,何者最為恰當?
(甲)發現單細胞生物和細菌
(乙)發現多細胞生物之細胞
(丙)動物體皆由細胞組成
(丁)說明目前之物種由前一物種分成而來
(戊)證實生物體之性狀由親代傳至子代,等位基因不變,基因型則有時不同

生物學家 達爾文 虎克 雷文霍克 孟德爾 許旺
(A)
(B)
(C)
(D)
(E)
答案

雷文霍克:發現微生物(甲)。虎克:發現細胞(乙)。許旺:動物由細胞組成(丙)。達爾文:演化論(丁)。孟德爾:遺傳法則(戊)。對應:達爾文-丁,虎克-乙,雷文霍克-甲,孟德爾-戊,許旺-丙。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7

37-38為題組
颱風之風雨往往對臺灣造成巨大災害,因此對颱風特性的了解是重要的。
37. 圖11為某次颱風中心位置隨著日期變化的路徑圖(每日凌晨2時間始記錄,每6小時記錄一次)。自08/06凌晨2時至08/11凌晨2時期間,該颱風中心移動的平均速率隨著時間變化的趨勢曲線,最接近下列何者?

答案

由圖11路徑點分布,前期(08/06-08/08)點距較大,速率快;後期(08/09-08/11)點距變小,速率減慢。趨勢曲線應為隨時間下降。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8

37-38為題組
38. 某次颱風登陸臺灣前某一時刻的地面天氣簡圖如圖12所示,其中等壓線間距為4百帕(hPa),甲地位於颱風中心,乙、丙兩地則位於颱風東側。甲、乙、丙三地的風速依序最可能為多少公尺/秒?
(A) 3, 35, 12 (B) 15, 20, 25
(C) 0, 45, 45 (D) 40, 25, 10
(E) 0, 25, 40

答案

颱風中心(甲)風速近0。最大風速在眼牆(乙)。外圍(丙)風速較小。乙應最大,丙次之,甲最小。選項(E) 0, 25, 40 可能,但乙25丙40不合眼牆最大。選項(A) 3, 35, 12 較合理:甲近0,乙眼牆最大~35,丙外圍~12。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39

39-40為題組
科學家發現當物體的尺寸縮小後,其性質往往變化很大,甚至產生新現象。原因之一是物體的體積變小時,其表面積A與體積V的比值(\( A/V \))會增大,且其表面原子數n與內部原子數N的比值(\( n/N \))也隨之增大,此為奈米科技的表面效應。
39. 一半徑為100.0 nm的實心鐵球的\( n/N \)值,是半徑為1.0 cm的實心鐵球的\( n/N \)值之多少倍?
(A) \( 10^{-7} \) (B) \( 10^{-5} \) (C) 10 (D) \( 10^{5} \) (E) \( 10^{7} \)

答案

n/N ∝ 表面積/體積 ∝ 1/r。半徑比:1 cm / 100 nm = 0.01 m / (100×10⁻⁹ m) = 10⁻² / 10⁻⁷ = 10⁵。故n/N比值倍數 = (1/r_small) / (1/r_large) = r_large / r_small = 10⁵。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0

39-40為題組
40. 圖13為某大洋的可見光衛星影像,影像中的雲是在大氣底部接近海洋表面的低雲,其雲內液態水含量在空間上相當均勻沒變化。影像中綠狀較亮的雲是因船舶航運所產生的船跡,較亮表示船跡的雲比較會反射陽光。一般而言,雲內雲滴顆粒的總表面積愈大的雲反射陽光能力愈強。船跡產生的原因是船舶煙囪排放出許多小顆粒汙染物,會使船經過的雲內產生更多小雲滴顆粒,因此\( A/V \)比值隨著滴體積變小而增大。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 船跡雲較亮是因船煙囪排放許多水氣,使其雲內的液態水含量較周圍的雲多
(B) 船跡雲較亮是因雲含有更多的大的雲滴顆粒
(C) 船跡雲較亮是因雲含有更多的小的雲滴顆粒
(D) 單一小顆粒雲滴比單一大顆粒雲滴更會反射太陽光
(E) 人類活動排放小顆粒汙染物可以增加雲的陽光反射

答案

題目說明船跡雲因汙染物增加凝結核,產生更多小雲滴,總表面積增大,反射增強。(C)對。(A)錯,液態水含量相同。(B)錯,是更多小滴。(D)錯,單一顆粒反射與大小有關,但總反射看總表面積。(E)對,汙染物增加凝結核,增加雲反照率。故(C)(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