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1

41-42為題組
地球的氣循環是由生物及非生物系統合一的一系列過程來完成。此過程通過大氣、陸地及海洋生態系進行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將氧化合物轉換,如圖14。
\[ \ce{NH3 ->[\text{戊}] N2 ->[\text{丁}] NO2 ->[\text{NO3}]} \]
\[ \ce{NH4+ ->[\text{乙}] NO2- ->[\text{丙}] NO3-} \]
41. 圖14中有數個氧化還原反應,哪些還項正確?(應選2項)
(A)甲-氧化 (B)乙-還原 (C)丙-氧化 (D)丁-還原 (E)戊-氧化

答案

NH₃→N₂:氮氧化數-3→0,氧化(戊)。N₂→NO₂:0→+4,氧化(丁)。NH₄⁺→NO₂⁻:-3→+3,氧化(乙)。NO₂⁻→NO₃⁻:+3→+5,氧化(丙)。故(A)甲未定義?圖中甲可能在NH₄⁺→NO₂⁻?若乙是NH₄⁺→NO₂⁻,則乙是氧化。正確為氧化:乙、丙、丁、戊。選2項:可能是(C)丙-氧化和(E)戊-氧化。答案(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2

41-42為題組
42. 圖14中的轉換反應有些需要酵素在生物體內完成,方可達成氣循環,下列有關轉換過程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含有根瘤菌的菌根將磷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
(B)海洋中的固氮作用由藍綠菌完成
(C)氧化作用是指將N1轉化為NH3
(D)硝化作用可將NH4+氧化為NO2-
(E)脫氧細菌的還原作用使氨回到大氣

答案

(A)錯,根瘤菌固氮(N₂→NH₃),非磷酸鹽還原。(B)對,藍綠菌可行固氮。(C)錯,N₂→NH₃是還原(固氮)。(D)對,硝化作用:NH₄⁺→NO₂⁻→NO₃⁻。(E)對,脫氮作用(脫氧細菌)將NO₃⁻還原為N₂釋回大氣。故(B)(D)(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3

43-44為題組
由布設在臺灣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面觀測站,可以估算臺灣現今的地殼變形量。圖15中之前就為各測站相對於澎湖測站S01R的移動速度。測站2、3、4及5分別位於花東縱谷斷層的兩側。地殼變形的速率非常緩慢,地球科學家常以兩測站的速率差值除以測站距離,得到應變率,單位為1/秒,可估算地殼的變形速率。
43. 根據圖15測站的移動速度,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所有的測站都向大陸靠近,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度向歐亞板塊碰撞
(B)測站6和7之間的距離加大,此區域以伸張變形為主
(C)測站4和5之間的距離加大,縱谷斷層以伸張變形為主
(D)測站2和3之間的距離減小,縱谷斷層以壓縮變形為主
(E)臺灣地區地殼變形狀況很均勻一致,東部與西部無明顯差異

答案

花東縱谷為聚合邊界,應為壓縮(D對)。測站6、7在西部,向量顯示相對分離,可能伸張(B對)。測站4、5在縱谷兩側,向量相對聚合,壓縮(C錯)。東西部變形不同(E錯)。(A)所有測站向西北移動,但非均向大陸。故(B)(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4

43-44為題組
44. 若以測站1和測站S01R的距離為250公里,測站1相對於S01R的速率每年8公分,其應變率最接近何值(單位為1/秒,1年約有3.15×10^7秒)?
(A) \(10^{-8}\) $\quad$ (B) \(10^{-10}\) $\quad$ (C) \(10^{-12}\) $\quad$ (D) \(10^{-14}\) $\quad$ (E) \(10^{-16}\)

答案

應變率 = 速率差 / 距離 = (0.08 m/year) / (250×10³ m) = 3.2×10⁻⁷ /year。轉為每秒:除以年秒數3.15×10⁷ → 約1×10⁻¹⁴ s⁻¹。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5

45-46為題組
地質學家沿著地面PP’路線進行地質調查,記錄了野外地質資料如圖16所示,其中「地層走向」為地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地層傾角」為地層傾斜方向,及其層面與水平面的最大交角:
根據野外地質資料所描繪出的地質剖面圖,下列何者正確?

答案

圖16顯示背斜、向斜、逆斷層。背斜軸在左,向斜軸在右,中間有逆斷層(鋸齒在傾斜方向)。地層傾角資料:左側地層向左傾,右側地層向右傾。剖面應為背斜(左)、逆斷層(中)、向斜(右)。對應選項(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6

45-46為題組
46. 地質研究人員進行油氣探勘作業時,由於油氣密度較小、較輕,會沿著地層孔隙向上移動,岩層的上方必須有低孔隙、低滲透率的封閉岩層,形成良好的封閉地質構造,防止油氣向地表逸散。依此地質調查而言,下列哪一選項中的地質構造可能有油氣的蘊藏?
(A) 甲及丙 $\quad$ (B) 乙及丙 $\quad$ (C) 丙及戊 $\quad$ (D) 甲及戊 $\quad$ (E) 乙及丁

答案

油氣聚集在背斜構造頂部(甲)和封閉斷層上盤(戊)。向斜(丙)不利儲集。故(D)甲及戊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7

如果不與外在環境交換能量,當未飽和時,一個空氣塊每上升1000 m,其溫度會降低約10℃,露點會降低約2℃;而飽和後,每上升1000 m 其溫度會降低約5℃。如圖17,有一座高度2000 m 的山,氣流在迎風面受地形抬升、沿坡面上升,當水氣達到飽和後,開始成雲和降水。如果在迎風面山腳下(甲地)觀測到氣溫為30℃,露點為22℃。假設空氣塊由甲地到達山頂(乙地),再下降到背風面山腳下(丙地)的過程,不與外在環境交換能量,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 項)
(A)空氣塊開始成雲時的露點約為15℃
(B)空氣塊到達乙地的溫度約為15℃
(C)空氣塊到達乙地的露點約為15℃
(D)空氣塊到丙地的溫度約為28℃
(E)空氣塊到達丙地的溫度約為35℃

答案

甲地T=30℃, Td=22℃。未飽和直減率10℃/km,露點直減率2℃/km。飽和高度:T與Td差8℃,每上升1km差減少8℃(10-2),故飽和高度1km。1km處T=30-10=20℃,Td=22-2=20℃,開始凝結(A)露點約15℃?1km處Td=20℃,非15℃(A錯)。乙地山頂2km:1km以上飽和,直減率5℃/km,再升1km,T=20-5=15℃(B對)。飽和後露點≈溫度(C對,15℃)。丙地背風面:下沉未飽和直減率10℃/km,從山頂2km T=15℃下降至山腳0km,T=15+20=35℃(E對)。故(B)(C)(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8

海水密度隨鹽度與溫度變化的關係圖(溫鹽圖)如圖18 所示。鹽度為 X 軸,溫度為 Y 軸,等值線為密度(例如,30 表示密度為\(1030 kg/m^3\))。若以下選項中五個垂直剖面的溫度和鹽度值都在溫鹽圖的範圍內,且壓力對密度的影響極小,可忽略不計,則哪個選項中的水體垂直穩定度最高(密度向下遞增,且上下密度差最大)?

答案

垂直穩定度取決於密度垂直梯度。密度差最大者最穩定。比較各選項表層與底層的密度差(從溫鹽圖讀取)。選項(D)表層高溫低鹽(低密度),底層低溫高鹽(高密度),密度差最大。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49

地中海因其年平均的蒸發量大於降雨量,所以地中海海水的鹽度高於大西洋。地中海與大西洋的海水在直布羅陀海峽交換,其流量與鹽度的垂直剖面示意圖如圖19,其中從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人流量為Q1,鹽度為S1。從地中海流出的出流量為Q2,鹽度為S2。假設出、入流的溫度相同,且蒸發效應不可忽略,則下列何種組合能夠滿足地中海的海水體積與鹽度維持不變?
(A) S1 = S2,Q1 = Q2
(B) S1 = S2,Q1 > Q2
(C) S1 < S2,Q1 = Q2
(D) S1 < S2,Q1 < Q2
(E) S1 < S2,Q1 > Q2

答案

蒸發使地中海體積減少、鹽度增加。為維持體積不變,需Q1 > Q2(流入>流出)。為維持鹽度不變,需低鹽水流入(S1)沖淡高鹽水流出(S2),故S1 < S2。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自然試題-50

一艘探勘潛艇失去推進動力,只能利用進水、排水以控制潛艇的下潛或上浮。在上浮過程中,為了避免上升速度過快,導致人體難以承受壓力驟變,工作人員於是進行潛艇減速。已知該水域水體靜止,且潛艇在進水或排水後的總質量皆可視為m,所受浮力的量值為\(F_B\),垂直阻力的量值為\(F_R\),而重力加速度的量值為g,則在潛艇沿垂直方向減速上升的過程中,下列關係何者正確?
(A) \(F_B + F_R = mg\)
(B) \(F_B – F_R = mg\)
(C) \(F_B – F_R < mg\)
(D) \(F_B + F_R < mg\)
(E) \(F_B – F_R > mg\)

答案

減速上升表示加速度向下。合力向下:mg - (F_B + F_R) > 0 → mg > F_B + F_R。即 F_B + F_R < mg。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