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測自然
112學測自然試卷_12
巴博(Svante Paabo)因發現了已滅絕人族成員之基因體(DNA 之集合)並探討現代人( Homo sapiens )之演化歷程,獲得 202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從尼安德塔人的化石中,他先發現了粒線體 DNA,定序了第一個百萬個核苷酸和第一版的核基因體序列。稍後,又發現一個新的人族成員-丹尼索瓦人( Denisovan),並且組裝其基因體序列。他的這些研究開發了全新而完整的材料,並開創了新的科學方法,為嶄新的古基因體學研究注入動力,以探索人族的演化過程。有關探討人類演化之科學進展,下列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要從化石人族之標本中取得粒線體DNA序列比取得細胞核DNA容易
(B)要從尼安德塔人的核酸中取相當連續的DNA序列比從現代人困難許多
(C)假設丹尼索瓦人之最終學名為 Homo denisova ,則此人與現代人非同一物種
(D)核基因體序列所提供的證據徹底否定了由粒線體DNA資料推論之人類演化過程
(E)挹注巴博古基因體學研究的材料和科技已經可以延伸使用到侏羅紀的人類標本上
112學測自然試卷_15
112學測自然試卷_16
「在地球上的生物經演化過程而形成目前的生物多樣性」,依此意涵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地球的歷史顯示歷次物種多樣性大規模減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物種出現不足
(B)大規模物種消失之後至達成生態系平衡之間,通常物種多樣性會逐漸增加
(C)除了物種多樣性外,通常生物多樣性還可在基因或生態系的層次上加以觀察
(D)若棲地複雜度增大,但因短期物種組成維持不變,故生態系多樣性仍然不變
(E)某顯性對隱性等位基因的比值為3:1,則顯示顯性表徵較隱性更適應環境
112學測自然試卷_18
科學家篩到了兩個突變株(甲和乙),其果實皆較野生型小。下列有關證實甲和乙突變為同一基因的敘述,何者正確?
(A)若甲和乙皆為隱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B)若甲和乙皆為顯性異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C)若甲和乙皆為顯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D)若甲和乙皆為隱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果實較甲乙小,則可證實
(E)若甲和乙皆為顯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果實較甲乙小,則可證實
112學測自然試卷_19
酸鹼指示劑會在特定 pH 值範圍發生顏色轉變,常用酸鹼指示劑的變色範圍和其顏色如表 2 所示。
表2
| 常用指示劑 | 酸型顏色 | 變色範圍(pH) | 鹼型顏色 |
| 甲基紅 | 紅 | 4.2~6.3 | 黃 |
| 酚紅 | 黃 | 6.4~8.2 | 紅 |
| 酚酞 | 無 | 8.3~10.0 | 紅 |
下列有關酸鹼指示劑的敘述,何者正確?
(A)酸鹼指示劑會因pH值變化而改變顏色,顯示它們本身可以跟酸或鹼反應
(B)將食鹽水溶液,加入少量甲基紅,會呈現紅與黃混合的橙色
(C)相同體積莫耳濃度、相同體積之鹽酸與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後,加入少量酚酞,會呈現紅色
(D)甲基紅、酚紅、酚酞的變色範圍約為2倍氫離子濃度的差異範圍
(E)用甲基紅和酚紅的混合物當指示劑可更有效辨識強酸和強鹼
112學測自然試卷_20
文強在不同溫度下測定 KNO₃和 KCl對水的溶解度(克/100克水),他將數據記錄於表 3,並據以繪製圖 4表達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
表3
| 溫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KNO₃(克)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 KCl(克) | 27.6 | 31.0 | 34.0 | 37.0 | 40.0 | 42.6 | 45.5 | 48.3 |
下列關於此實驗的結論及其後續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A)圖4的曲線甲為KCl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
(B)由圖4得知 KNO₃和KCl在某一溫度時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x,且36.0<x<37.0
(C)10℃時,131克飽和KCl溶液加熱蒸發10克水後,再降溫到10℃,充分攪拌該溶液待其達平衡後,則此時溶液的重量百分濃度為25%
(D) 20℃時,將裝有5毫升飽和 KNO₃溶液的試管,置於裝有100毫升水的燒杯中,並於燒杯中加入10克 KNO₃固體,充分攪拌待其溶解後,則可見到試管中有結晶析出
(E)已知一混合物中含有等重量的 KNO₃和KCl,文強根據他的實驗結果,可利用加熱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的方法將兩者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