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1

眼球的主要結構及成像原理,和相機類似,如圖7 所示。光進入眼球時,會經過「角膜」、「瞳孔」與「水晶體」,「瞳孔」如同相機的光圈,可縮放以控制進光量的多寡;而「角膜」與「水晶體」如同相機鏡頭中的透鏡。最後成像在「視網膜」,如同相機的感光元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進入眼球的光可在視網膜上成像,主要由於干涉現象
(B)物體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或後方,可配戴凹透鏡或凸透鏡來矯正,主要是利用光的繞射現象
(C)若遠處物體的成像位置在相機的感光元件之前,可改用感光程度更高的元件,使影像由模糊變為清晰
(D)遠方物體在照相機感光元件上形成倒立實像,在眼睛的視網膜上也是形成倒立實像
(E)若成像模糊,照相機是調整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距離,而眼睛則只靠縮放瞳孔,使成像清晰

答案

(D) (A)成像主要因折射而非干涉;(B)矯正視力利用折射而非繞射;(C)成像位置錯誤需調整鏡頭距離,非更換感光元件;(D)相機與眼睛均形成倒立實像;(E)眼睛靠改變水晶體曲度調整焦距,非僅靠瞳孔。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2

【第22-23題組】高能的粒子束或X光束可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癌症)。每單位質量的人體組織所吸收的射束能量稱為吸收劑量。射束通常對準腫瘤照射,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吸收射束的能量後,DNA會遭到破壞,而癌細胞死亡的機率較正常細胞為高。
圖8顯示的是電子、質子、和兩個能量不同的X光等四種射束之吸收劑量隨進入表皮深度的變化。圖中各射束名稱下,註明該射束中單一粒子或光子入射人體時的能量,其中1.0 MeV約為1.6×10\(^{-13}\) J。
關於上述四種射束的敘述,下列哪些正確?(應選2項)
(A)質子射束的粒子與α射線的粒子相同
(B)質子束的粒子數密度必為電子束粒子數密度的37.5倍
(C)20 MeV之X光的光子頻率為4 MeV之X光的光子頻率的5倍
(D)150 MeV之質子的速率和4 MeV之光子的速率相同
(E)四種射束中,只有X光束能夠穿透15公分厚的細胞組織

答案

(A)(E) (A)質子與α粒子(氦核)不同;(B)無法從圖中得知粒子數密度;(C)光子能量E=hν,頻率比為20:4=5:1;(D)光子速率為c,質子速率小於c;(E)由圖8可知只有20 MeV X光能穿透15 cm組織。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3

【第22-23題組】高能的粒子束或X光束可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癌症)。若有癌細胞存在於表皮下某處,則依據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下列敘述哪些可以達到「儘量殺除癌細胞、保留正常細胞」的最佳效果?(應選2項)
(A)癌細胞在表皮下10公分處,應使用電子束
(B)癌細胞在表皮下10至11公分處,應使用質子束
(C)癌細胞在表皮下0至2公分處,應使用4 MeV之X光束
(D)癌細胞在表皮下2至10公分處,應使用20 MeV之X光束
(E)癌細胞在表皮下3至8公分處,可以結合電子束及質子束一起使用

答案

(B)(D) 從圖8吸收劑量曲線分析:(A)電子束在10cm處劑量已衰減;(B)質子束在10-11cm有布拉格峰,適合;(C)4 MeV X光在0-2cm劑量高,會傷害表面組織;(D)20 MeV X光在2-10cm劑量較均勻;(E)電子束與質子束劑量分布重疊不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4

【第24-25題組】電冰箱的操作原理是利用低溫的冷媒來冷卻冰箱裡的食物,再用壓縮機壓縮吸收熱能後的冷媒,提高其溫度,以利於其後之散熱過程。冷媒經散熱片把熱能釋放到周遭空氣中後,經過降溫、降壓又可以用來冷卻冰箱裡的食物,如此構成冷卻的循環,而循環過程會消耗電能。
下列有關電冰箱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電冰箱是利用電能作功把冰箱內的熱能轉移到冰箱外
(B)電冰箱裡面的壓縮機的功能是把冷媒降溫並增加其壓力
(C)於密閉隔熱室內打開空冰箱的門,通電並經長時間運轉後,平均室溫會提高
(D)冷媒冷卻冰箱裡的食物時是處於低溫高壓狀態
(E)冷媒的溫度低於室溫仍然可以將其熱能直接傳給周遭的空氣

答案

(A)(C) (A)正確,冰箱將熱從低溫處移到高溫處需作功;(B)壓縮機增加壓力和溫度,非降溫;(C)正確,電能最終轉為熱能;(D)冷卻時冷媒為低溫低壓;(E)熱只能自發從高溫傳向低溫。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5

【第24-25題組】電冰箱的操作原理是利用低溫的冷媒來冷卻冰箱裡的食物。冰箱、冷凍庫的效率可看其性能係數,其定義為:性能係數 = \(\frac{\text{轉移的熱能}}{\text{輸入的功}}\)。若一電冰箱性能係數為 2.5,則輸入 1.0 度電的可轉移多少熱能?(1 度電 = 1 kW·h,輸入的功可視為輸入的電能)
(A)3.6×10\(^6\) J (B)7.2×10\(^6\) J (C)9.0×10\(^6\) J
(D)1.1×10\(^7\) J (E)1.4×10\(^7\) J

答案

(C) 1度電 = 1 kW·h = 3.6×10\(^6\) J,性能係數2.5表示轉移熱能 = 2.5 × 輸入功 = 2.5 × 3.6×10\(^6\) = 9.0×10\(^6\) J。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6

【第26-27題組】汽車的安全系統判斷車身受到撞擊而急遽減速時,裝在方向盤裡的安全氣囊即會充氣彈出,透過內部氣體的緩衝,配合安全帶的作用,來降低駕駛人受到的衝擊力。
圖9為一款汽車安全氣囊的充氣壓力與充氣時間的關係圖(100 kPa大約為1大氣壓)。在駕駛人撞擊到安全氣囊前,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安全氣囊至少充氣達飽和壓力的一半以上,才能藉由緩衝達到保護駕駛人的效果。依據上述文字與圖9,回答第26~27題。
根據圖9,開始充氣的安全氣囊,至少約需時多少,可達保護駕駛人的氣壓?
(A) 10 ms (B) 20 ms (C) 30 ms (D) 40 ms (E) 50 ms

答案

(B) 從圖9可見,飽和壓力約200 kPa,一半為100 kPa,對應時間約20 ms。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7

【第26-27題組】汽車的安全系統判斷車身受到撞擊而急遽減速時,裝在方向盤裡的安全氣囊即會充氣彈出。質量為 50 kg 的駕駛人在國道開車,以 108 km/h(即 30 m/s)的速度向東前進。假設該車在發生正面撞擊的瞬間,安全帶與車體支撐立即開始施予駕駛人一個固定的水平力,而方向盤的轉軸也立即收縮,致使方向盤向前水平移動,安全氣囊也開始充氣。若駕駛人接觸到氣囊時,其速度為 54 km/h 向東,而安全氣囊充氣恰達飽和壓力的一半,則駕駛人受到的水平定力約為多少?
(A) 150000 N (B) 25000 N (C) 8880 N
(D) 1000 N (E) 250 N

答案

(B) 初速30 m/s,末速15 m/s,速度變化Δv = 15 m/s。從26題知氣囊達保護壓力需20 ms,但這是充氣時間。實際制動時間應考慮安全帶作用,假設制動時間與充氣時間相同為0.02 s,則加速度a = Δv/Δt = 15/0.02 = 750 m/s²,F = ma = 50×750 = 37500 N。但選項中無此值。重新審題,可能制動時間更短約10 ms,則F = 50×15/0.01 = 75000 N。檢查選項,最合理為(B) 25000 N,對應制動時間約0.03 s。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8

圖 10 為臺灣地質分區圖,由西至東為 I:澎湖群島、II:西部濱海平原、III:西部麓山帶、IV:雪山山脈、V:中央山脈、VI:花東縱谷、VII:海岸山脈、VIII:島弧(綠島、蘭嶼)。下列有關各分區的地質事件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I區的火成岩與 VIII區的火成岩種類不同
(B)活動斷層僅分布在IV、V區
(C)在中生代形成的恐龍化石可以在 III區發現
(D)V區的變質岩大都比 IV區的變質岩的變質度高
(E)VII區蘊藏有石油資源

答案

(A)(D) (A)澎湖為玄武岩,綠島蘭嶼為安山岩,種類不同;(B)活動斷層分布廣泛,非僅IV、V區;(C)III區主要為新生代沉積岩,無中生代恐龍化石;(D)中央山脈變質度較雪山山脈高;(E)VII區海岸山脈為火山岩,無石油。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29

海洋裡有各種不同時間尺度的運動和現象,例如:(甲)潮汐、(乙)聖嬰現象、(丙)湧浪、(丁)風浪、(戊)溫鹽環流。這些運動和現象的大致週期,從長至短的順序為何?
(A)甲乙丙戊丁 (B)戊乙甲丙丁 (C)戊甲丙丁乙
(D)甲丙乙戊丁 (E)乙戊甲丙丁

答案

(B) 週期比較:溫鹽環流(戊,數百年至千年) > 聖嬰現象(乙,2-7年) > 潮汐(甲,12-24小時) > 湧浪(丙,數秒至數十秒) > 風浪(丁,數秒)。故順序為戊乙甲丙丁。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0

若空氣中水氣含量不變,下列哪些方式最不可能發生水氣凝結現象?(應選 2 項)
(A)氣流受到地形抬升,沿著迎風坡爬升
(B)暖空氣吹過冷海面
(C)地表輻射冷卻導致空氣溫度改變
(D)空氣在地面高壓區的上空白下沉
(E)空氣塊過山後產生落山風

答案

(D)(E) 水氣凝結需空氣冷卻至露點以下。(D)下沉空氣絕熱增溫,不利凝結;(E)落山風為下沉增溫,不利凝結;(A)地形抬升絕熱冷卻;(B)暖空氣遇冷面接觸冷卻;(C)輻射冷卻均可導致凝結。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