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1

[題組:第40題到第43題]
關於圖10甲與圖10乙,以下描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洋流流速與流向能夠影響葉綠素濃度的分布
(B)因為反聖嬰年時赤道的西風較弱,圖10乙赤道地區的葉綠素的濃度比圖10甲低
(C)由於反聖嬰年時太平洋貿易風(信風)增強,圖10甲中赤道地區的高濃度葉綠素的分布範圍相較於圖10乙更向西延伸
(D)圖10甲、乙兩國在中緯度地區,高濃度葉綠素的分布範圍與北太平洋的表面洋流系統有關
(E)圖10甲、乙在南太平洋澳洲東側沿岸區域皆可觀測到高濃度的葉綠素,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海表層水面溫度較低,促進生物的葉綠素合成反應

答案

(A)正確:洋流影響營養鹽分布,進而影響葉綠素濃度。
(B)錯誤:赤道地區葉綠素濃度受東風驅動海流影響,與西風無關。
(C)正確:反聖嬰年信風增強,高濃度葉綠素向西延伸。
(D)正確:中緯度葉綠素分布與表面洋流系統相關。
(E)錯誤:澳洲東側有東澳暖流,營養鹽少,葉綠素濃度低。
答案:(A)(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2

[題組:第40題到第43題]
某海洋生態系中,矽藻是磷蝦的食物,而磷蝦為鯨魚的食物。矽藻的生長需要鯨魚排泄物中的鐵離子。依此敘述,若此海域鯨魚瀕臨局部滅絕,經長時間觀察可能會發現哪些現象?(應選 2 項)
(A)水色的灰階值變小
(B)矽藻的數量上升
(C)磷蝦的數量下降
(D)生態系總生物質量上升
(E)該生態系統面臨崩解

答案

鯨魚滅絕→缺乏鐵離子→矽藻減少→磷蝦食物減少→磷蝦減少→生態系崩解。
(A)錯誤:灰階值變大(葉綠素濃度降低)。
(B)錯誤:矽藻數量減少。
(C)正確:磷蝦最終數量下降。
(D)錯誤:總生物質量下降。
(E)正確:生態系面臨崩解。
答案:(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3

[題組:第40題到第43題]
海水中葉綠素的濃度會受到海洋或大氣環境的影響而有很大的變化。依文本及上題題幹之資訊,以直線連接影響海水葉綠素濃度(水色)的因子。(4分)
表層營養鹽‧
二氧化碳‧
‧使葉綠素濃度或顏色提升
磷蝦(消費者生物量)‧
鯨魚排泄物(鐵離子)‧
‧使葉綠素濃度或顏色下降

答案

表層營養鹽→使葉綠素濃度提升
二氧化碳→使葉綠素濃度提升
磷蝦(消費者生物量)→使葉綠素濃度下降
鯨魚排泄物(鐵離子)→使葉綠素濃度提升
答案:正確連接各因子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4

[題組:第44題到第46題]
阿明 10 月底在花東山區野外調查時,手機沒有訊號,所幸身上有乾濕球溫度計、氣壓計與收音機。此時他從收音機的新聞播報得知中央氣象署已針對康芮颱風發布了颱風警報:「強烈颱風康芮 30 日 11 時中心位置在鵝鑾鼻東南方約 470 公里的海面上,中心氣壓 915 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 53 公尺,達 16 級風,7 級風暴風半徑 320 公里,10 級風暴風半徑 120 公里,以每小時 19 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圖 11 為康芮颱風的路徑預報圖。根據以上資訊回答 44 至 46 題。
為了估計自己所在高度,阿明先從收音機獲得山下的基本氣象資料(氣溫、氣壓、濕球溫度、相對濕度等),再利用山下與所在位置所量到之資料的差異推估高度,在地球大氣的分布為正常情況下,下列哪些方法不可行?(應選 2 項)
(A)測量氣溫,以氣溫每 1 公里下降 6.5℃ 估計
(B)測量氣壓,以氣壓每 1 公里下降 100 百帕估計
(C)測量濕球溫度,以濕球溫度每 1 公里下降 10℃ 估計
(D)測量水的沸點,以水的飽和曲線推估氣壓,再以氣壓每 1 公里下降 100 百帕估計
(E)測量相對濕度,再以相對濕度每 1 公里下降 10% 估計

答案

(C)錯誤:濕球溫度無固定垂直遞減率。
(E)錯誤:相對濕度無固定垂直遞減率。
(A)可行:氣溫隨高度遞減約6.5℃/km。
(B)可行:氣壓隨高度遞減約100 hPa/km。
(D)可行:沸點隨氣壓變化可推估高度。
答案:(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5

[題組:第44題到第46題]
若颱風移動方向與移速變化不大,中心將在31日15時通過阿明所在地區,阿明從31日03時到01日03時連續觀測氣壓,並將其隨時間之變化畫圖記錄,各圖的橫軸是時間往右增加,三角形代表31日15時,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氣壓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答案

颱風接近時氣壓下降,通過時氣壓最低,離開後氣壓回升。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6

[題組:第44題到第46題]
(a) 康芮颱風過去路徑幾近直接朝向臺灣而來,試問形成這種路徑主要受到什麼天氣系統影響?(1分)
(b) 若康芮颱風以東南往西北的方向通過蘭嶼上空,試問颱風中心通過蘭嶼前後三小時左右,當地主要風向最可能的變化為何?(2分)
(c) 假使此時南海大約同一個鎮度上還有另一強度相當的颱風,此兩颱風彼此會互相影響,產生藤原效應。藤原效應是兩個颱風相互靠近牽制的現象,會使兩個颱風移動路徑受到影響,通常使兩颱風以共同質量中心作逆縫向互繞運動,增加路徑預報之難度。若康芮颱風和此位在南海的颱風產生藤原效應,中央氣象署將會對康芮颱風的移動路徑在哪一個方向做修正?(1分)

答案

(a) 副熱帶高壓(太平洋高壓)
(b) 東北風轉西南風(颱風逆時針旋轉,通過前吹東北風,通過後吹西南風)
(c) 北方(兩颱風逆時針互繞,康芮颱風路徑向北修正)
答案:(a)副熱帶高壓 (b)東北風轉西南風 (c)北方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7

[題組:第47題到第49題]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主題是仿效腦部神經網路,藉由變化數據節點之間連通的強弱,奠定人工智能(AI)的基礎。圖12為探究神經細胞之間的連通機制,是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主題的示意圖。通過神經細胞膜傳訊的機制放大圖如圖13。
電路模型如圖14,模型中 \( C_M \) 代表細胞膜內外表面,以及其間的不導電物質。\( R_{Na} \) 與 \( R_K \) 為可變電阻,可以改變神經細胞之間連通的強弱,以處理資訊。其中 \( E_{Na} \)、\( E_K \) 與 \( E_L \) 分別為離子 \( Na^+ \)、\( K^+ \) 與其他離子的平衡電壓,相當於等效電池,可以推進或聚集對應的離子,維持細胞內外離子濃度差異。
已知平衡電壓為 \( E = -\frac{\alpha T}{e} \log \left( \frac{n_{內}}{n_{外}} \right) \),其中 \( n_{內} \) 與 \( n_{外} \) 分別為細胞內部與外部的離子濃度,\( \alpha > 0 \) 為轉換常數,\( T \) 為絕對溫度,\( e \) 為基本電量。依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選項的單位,哪些與能量相同?(應選2項)
(A) \( eE \)
(B) \( T \)
(C) \( \frac{\alpha}{e} \)
(D) \( \frac{T}{e} \)
(E) \( \alpha T \)

答案

由公式\( E = -\frac{\alpha T}{e} \log \left( \frac{n_{內}}{n_{外}} \right) \)可知,對數項無單位。
因此\( eE \)和\( \alpha T \)的單位與能量相同。
答案:(A)(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8

[題組:第47題到第49題]
假設 \( n_{內} \) 與 \( n_{外} \) 維持恆定,則在攝氏27度時的平衡電壓量值約是在攝氏17度時的多少倍?
(A) \(\frac{27}{17}\)
(B) \(\frac{17}{27}\)
(C) \(\frac{300}{290}\)
(D) \(\frac{290}{300}\)
(E) \(\frac{38}{36}\)

答案

平衡電壓與絕對溫度T成正比。
攝氏27度 = 300K,攝氏17度 = 290K。
倍數 = \(\frac{300}{290}\)。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49

[題組:第47題到第49題]
圖15為科學家探究細胞膜 \( Na^+ \) 通道在導通狀況下的簡化直流電路,電壓 \( V \) 為細胞內外的電位差,\( I_{Na} \) 為 \( Na^+ \) 電流。假設 \( Na^+ \) 通道的 \( I_{Na} – V \) 特性為線性,且 \( E_{Na} \) 為定值。圖16為實驗分析結果的數據與趨勢線,縱軸為電流 \( I_{Na} \),橫軸為電壓 \( V \)。若已知 \( V = E_{Na} + I_{Na} R_{Na} \),試分析並計算鈉離子通道的(a)平衡電壓 \( E_{Na} \),(b)電阻值 \( R_{Na} \)。(4分)

答案

(a) \( I_{Na} = 0 \)時,\( V = E_{Na} \),由圖讀取約50 mV
(b) 任取兩點計算斜率,\( R_{Na} = \frac{\Delta V}{\Delta I} \),計算得約140-150 Ω
答案:(a)50 mV (b)150 Ω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自然考科50

[題組:第50題到第54題]
奈米級的二氧化鈦(TiO\(_2\))為一種光觸媒材料,當此光觸媒照光之後,可將周遭環境中的汙染物質分解,達到去汙與除臭的效果。而其原理主要是二氧化鈦光觸媒照光後,電子會從慣帶躍遷到導電帶,使得二氧化鈦表面生成氫氧自由基(•OH)與超氧離子(O\(_2^-\)),此兩者的活性很大可以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達到淨化效果。
此外,二氧化鈦光觸媒亦可在光的照射下催化水裂解產生氫氧和氧氣,為綠色能源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觸媒。由於二氧化鈦光觸媒的導電帶與慣帶的能階差(亦稱為能隙)大約為3.20 eV,故所照的光源中光子能量必須高於此能量才能啟動催化反應,為了提升其催化活性與效率,許多研究利用不同的金屬修雜來改善材料特性。
某研究團隊發現於二氧化鈦奈米材料中修雜少量的鮮離子(Zn-TiO\(_2\))後,會改變能隙,並提升催化水裂解的效率。根據上述資訊及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與上文相關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提供電子能量必可使電子由慣帶跳到導電帶
(B)電子位於慣帶的能量比位於導電帶低
(C)可利用改變光的人射角來調整光源中光子的能量
(D)加大照光強度與面積可能促使無法躍遷的電子躍遷
(E)增高照射的光頻率可能促使無法躍遷的電子躍遷

答案

(A)錯誤:需特定能量才能躍遷。
(B)正確:價帶能量低於導電帶。
(C)錯誤:光子能量與入射角無關。
(D)錯誤:光強度不影響光子能量。
(E)正確:增加頻率可增加光子能量。
答案:(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