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4

某種螟其翅膀的顏色是由單基因的兩個等位基因 T 與 t 所決定。基因型 TT 與 Tt 的顏色為褐色,基因型 tt 的顏色為黃色。生物學家對此螟族群進行十年調查的結果如圖 11 所示。下列判斷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等位基因 T 與 t 中,t 為顯性
(B)基因型 TT 在族群中的比例逐年升高
(C)等位基因 T 與 t 並存於族群中
(D)褐色螟在族群中的比例逐年降低
(E)此螟族群大小因黃色螟比率的增加而變大

[多選題]
答案

TT、Tt為褐色,tt為黃色,故T為顯性,t為隱性,(A)錯誤。圖11顯示褐色比例下降,黃色比例上升,故(D)正確。黃色個體(tt)存在,表示族群中必有t基因;褐色個體存在,表示有T基因,故(C)正確。無法直接判斷(B)和(E)。答案:(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5

下列哪些是原核生物的細胞?(應選 2 項)
(A)甲烷菌的細胞
(B)酵母菌的細胞
(C)藍綠菌的細胞
(D)松的導管細胞
(E)人的紅血球細胞

[多選題]
答案

原核生物無膜包圍的細胞核。(A)甲烷菌屬於古菌,為原核生物。(C)藍綠菌為原核生物。(B)酵母菌為真核(真菌)。(D)松為真核(植物)。(E)人為真核(動物)。答案:(A)(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6

有湧升流現象的海域,其表層海水特性相較周圍海域有顯著不同,甚至會影響該區域天氣或氣候的變化。下列哪些是湧升流海域的特徵?(應選 2 項)
(A)海面易形成霧
(B)表層海水溶氧量增加
(C)表層海水鹽度降低
(D)表層海水較透明
(E)混合層厚度變薄

[多選題]
答案

湧升流將深層冷營養鹽豐富的海水帶至表層,導致:(A)表層水溫低,易使空氣中水氣凝結成霧。(B)深層水可能溶氧較低,但湧升過程可能與空氣交換增加溶氧?通常湧升流區因生物活動旺盛,可能耗氧,但題目問表層海水特性相較周圍,湧升流帶來營養鹽,促進浮游植物生長,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可能使表層溶氧量增加,(B)可能正確。(C)深層水鹽度可能較高或較低,不一定。(D)浮游植物增多,透明度降低。(E)湧升流擾動,混合層可能變厚。常見特徵為(A)低溫易成霧,(B)營養鹽高,生產力高,溶氧可能飽和或過飽和。答案:(A)(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7

聯 合 國 大 會 宣 布 2015年 為「 國 際 光 之 年 」,世 界 各 國 紛 紛 展 開 推 廣 活 動,希 望 大 眾 了 解 「 光 科 技 」的 重 要 性 。 想 要 了 解 光 的 特 性 , 首 先 要 認 識 電 磁 波 光 譜 。 電 磁 波 可 依 其 頻 率 的 高 低 或 波 長 的 長 短 來 劃 分。將 波 長 由 長 到 短 排 列,則 分 別 為 無 線 電 波、 微 波、紅 外 線、可 見 光、紫 外 線、X射 線 及 伽 瑪 射 線,而 波 長 愈 長 的 能 量 愈 低。人 眼 可 看 到 的 只 有 可 見 光 , 其 波 長 約 介 於 380~750 nm。
高 效 率 藍 光 發 光 二 極 體( LED)的 發 明,促 使 明 亮 省 電 的 可 見 光 光 源 得 以 實 現, 因而獲頒 2014年 物 理 諾 貝 爾 獎 。 此 外,由於雷射 光 是 單 一 波 長 的光源 , 易 聚 光 為 極 細且強的 光 束 , 因 此 雷 射 的 發 明 對 現 代 科 技 應 用 貢 獻 甚 多 。

演 化 使 生 物 與 光 呈 現 多 樣 化 的 關 係 。 動 物 以 視 覺 感 應 光 , 偵 測 週 遭 環 境 , 植 物 以 生 化 反 應 從 光 中 提 取 能 量 ,但 只 有 少 數 物 種 主 動 發 光 。會 發 光 的 生 物 體 通 常 發 冷 光,此 冷 光 不 同 於 白 熱 光。螢 火 蟲 是 在 陸 地 上 發 黃 光 的 生 物,雙 鞭 毛 蟲( 又 稱 甲 藻 ) 則 在 夜 間 發 藍 綠 光 , 使 海 水 閃 放 藍 綠 光 。 天 文 觀 測 是 以 接 收 宇 宙 中 天 體 所 發 出 的 光 為 主 , 科 學 家 透 過 觀 測 恆 星 、星 系 所 發 出 的 光,得 以 研 究 恆 星 演 化、宇 宙 起 源 等 問 題。光 速 雖 然 快,但 在 浩 瀚 的 宇 宙 中, 許 多 天 體 發 出 的 光 仍 須 傳 遞 很 久 才 會 抵 達 地 球 。

人造光源發光效率約如表 2 所示,表中的流明(1m)為經人類視覺效率調整之後的照明單位。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人造光源 油燈 鎢絲燈泡 螢光燈 發光二極體
發光效率(1m/W) 0.1 15 75 300

(A)紅光光子的能量大於藍光光子
(B)使用油燈時釋出的二氧化碳量與其他燈具差不多
(C)在同一時段提供相同的照明,鎢絲燈泡產生的熱能多於螢光燈
(D)在同一時段提供相同的照明,使用螢光燈所消耗的電能約是使用發光二極體的1/4倍
(E)在同一時段提供相同的照明,使用鎢絲燈泡所消耗的電能約是使用發光二極體的20倍

[多選題]
答案

(A)錯誤,E=hc/λ,波長越短能量越高,藍光波長短於紅光,故藍光光子能量大於紅光。(B)錯誤,油燈燃燒化石燃料釋放CO2,電燈則視發電方式而定。(C)正確,發光效率低者,轉換為熱能的比例高。(D)錯誤,發光二極體效率300 lm/W,螢光燈75 lm/W,提供相同流明,螢光燈耗電約為LED的300/75=4倍。(E)正確,鎢絲燈泡效率15 lm/W,LED為300 lm/W,鎢絲燈泡耗電約為LED的300/15=20倍。答案:(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8

下列有關光的敘述,哪一項錯誤?
(A)紫外線可被大氣中的臭氧層吸收
(B)雷射可用於外科手術,替代傳統的不銹鋼手術刀
(C)光碟所存的訊息,可由雷射光束讀取
(D)光纖可以導引光的方向
(E)紅外線比紫外線易破壞原子間的鍵結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B)正確,雷射刀。(C)正確。(D)正確,全反射。(E)錯誤,紫外線光子能量高,較易破壞化學鍵(如導致DNA損傷)。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39

下列有關生物體與光的關係,何者正確?
(A)發光生物所發出的冷光,其波長都位於波譜的藍綠帶
(B)螢火蟲於夜間發出一閃一閃熱輻射
(C)生物具有發光能力是適應的結果
(D)甲藻因為會發光而改稱為雙鞭毛蟲
(E)多數植物會從光中提取能量主動發光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不同生物發光波長不同。(B)錯誤,螢火蟲發冷光,非熱輻射。(C)正確,發光用於求偶、警戒等,是適應。(D)錯誤,甲藻和雙鞭毛蟲是同一類生物的不同名稱,並非因發光而改名。(E)錯誤,植物光合作用儲存能量,不主動發光。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0

我們對宇宙中天體所發出的光了解越多,越能認識這些天體。下列有關天體所發出光線的敘述,何者正確?
(A)當我們觀賞星空,看見仙女座M31,顯示M31現在的外貌
(B)觀察恆星的吸收光譜,可以判斷恆星的氣體組成
(C)恆星的顏色越偏紅,表示其年齡越老
(D)恆星的溫度越高,絕對星等越大
(E)依據天體看起來的明亮程度,就可判斷天體距離地球的遠近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看到的是過去的光。(B)正確,吸收光譜顯示大氣元素。(C)錯誤,顏色主要反映表面溫度,與年齡無直接關係。(D)錯誤,絕對星等是固定距離下的亮度,與溫度、大小都有關,溫度高不一定絕對星等大。(E)錯誤,視星等受距離和本身亮度影響。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1

一物體的動量定義為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假設甲、乙兩物體的質量分別為 \( m \) 與 \( m’ \),此兩物體於 \( \Delta t \) 時段內發生正面碰撞,碰撞前後的速度變化量分別為 \( \Delta v \) 與 \( \Delta v’ \)。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在 \( \Delta t \) 時段內甲、乙的平均受力 \( F \) 與 \( F’ \) 分別為 \( F = m \frac{\Delta v}{\Delta t} \) 與 \( F’ = m’ \frac{\Delta v’}{\Delta t} \),而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 F = -F’ \),故可得 \( m\Delta v + m’\Delta v’ = 0 \),此即為「動量守恆律」。依據前述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恆律,以及外力所作的功等於物體動能變化量的定理,回答下列41-43題有關碰撞的問題。
以高速攝影機拍攝一質量為50 g之網球撞擊牆面的過程,所得到的球中心速度 v 對時間 t 的變化如圖12所示,則在撞擊牆面的過程中,網球受到牆面平均作用力的量值,最接近下列何者?
(A) 0.02N (B) 0.2N (C) 2N (D) 20N (E) 200N

[單選題]
答案

質量m=0.05 kg。由圖12,撞擊時間Δt約0.005 s,速度變化量Δv約20 m/s (假設由20 m/s反向為-20 m/s,變化40 m/s,需看圖確認。若圖中速度從正變到負,變化量約40 m/s)。平均力F = mΔv/Δt = 0.05 * 40 / 0.005 = 2 / 0.005 = 400 N。但選項中無400N,可能圖中速度變化量較小。若Δv=20 m/s,則F=0.05*20/0.005=1/0.005=200 N。選(E) 200N。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2

圖13所示為一種打樁機的簡化模型,它可藉由鐵塊從靜止開始自由下落,將鐵樁打入堅硬的岩層中,其中鐵塊最初高度為 h₁,而鐵樁露出在地面上的高度由 h₂ 減少為 h₃。已知鐵塊與鐵樁碰撞後瞬間合而為一,若針對不同的 h₁ 與 h₂ 組合,測得的 (h₁ – h₂) 對 (h₂ – h₃) 的關係如圖14所示,則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 鐵棒在岩層中受到的平均阻力與鐵棒深入的距離成正比
(B) 鐵棒在岩層中受到的平均阻力與鐵棒深入的距離無關
(C) 鐵棒在岩層中移動的時間與鐵棒深入的距離成正比
(D) 鐵棒在岩層中移動的時間與鐵棒深入的距離無關
(E) 在鐵塊與鐵棒碰撞瞬間的前後,兩者的總動能相等

[單選題]
答案

鐵塊下落高度(h₁-h₂)獲得動能,碰撞後動能損失(非彈性碰撞),(E)錯誤。深入距離d = h₂ - h₃。圖14顯示(h₁-h₂)與(h₂-h₃)成正比,即初始動能與作功距離d成正比。由功能定理:平均阻力F * d = 初始動能,即F * d ∝ (h₁-h₂),而(h₁-h₂) ∝ d,故F * d ∝ d,所以F為常數,與d無關,(B)正確。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3

承上題,若 h₁ 保持定值,但以不同 h₂ 進行打樁實驗。假設鐵棒與鐵塊碰撞後合為一體並以最初速率 v 進入岩層,則下列何者最接近 v 對 (h₂ – h₃) 的正確作圖?

[單選題]
答案

碰撞後速率v由鐵塊下落高度(h₁-h₂)決定:v ∝ √(h₁-h₂)。由上一題結論,(h₁-h₂) ∝ (h₂-h₃) = d。故v ∝ √d,即v與√(h₂-h₃)成正比。作圖為v隨(h₂-h₃)的平方根增加。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