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9題到第21題] 將上題結果中的 r 改為 -r,可看出在日一地連心線上,位於地球公轉軌道內側、距離地心為 r 處,尚有一個可與地球同步繞日公轉的定點,稱為拉格朗日點 \( L_1 \)。依題幹所述,為了避免其他熱輻射源的干擾,以觀察廣闊範圍內來自宇宙各處的微弱紅外線信號,JWST的位置選擇 \( L_2 \),比起 \( L_1 \) 有何優點?試舉出二項優點。(4分)
111分科物理
111物理分科測驗–22
[題組:第22題到第24題] ◎二十世紀初期對於光電效應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密立坎經由實驗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從而奠定了現代光電科技的基礎。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太陽能板,能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即是應用此一效應。令 \( h \) 代表普朗克常數,\( e \) 代表基本電荷。
假設 \( f \) 為光頻率,\( \lambda \) 為光波長,\( c \) 為光速,\( E \) 為光量子能量,則下列關係何者正確?(單選)
(A) \( E = \frac{hc^2}{\lambda} \)
(B) \( E = h\lambda \)
(C) \( E = h\lambda^2 \)
(D) \( E = hf \)
(E) \( E = hf^2 \)
111物理分科測驗–23
111物理分科測驗–24
[題組:第22題到第24題] 圖 12 為密立根測得的光電效應數據。他使用光柵桿裝置來記錄錄光電流的大小,即是以前點偏移量(mm)代表光電流值。
(1)試依圖 12 中入射光波長 $\lambda = 546.1\ \mathrm{nm}$、$\lambda = 433.9\ \mathrm{nm}$、$\lambda = 365.0\ \mathrm{nm}$(頻率 $f = 5.49\times10^{14}\ \mathrm{Hz}$、$6.91\times10^{14}\ \mathrm{Hz}$、$8.22\times10^{14}\ \mathrm{Hz}$)的三組數據與其趨勢線,估測截止電壓(即遏止電位)$V_0$,將其填入作答區的表格第 3 列。(2 分)
(2)於方格紙中作 $V_0 – f$ 圖。(2 分)
(1) $V_0$ 值:約 0.5 V、1.0 V、1.6 V
(2) 作 $V_0$ 對 $f$ 的圖,為直線
(3) $h/e \approx 4.13\times10^{-15}\ \mathrm{J\cdot s/C}$","
(1) 由圖 12 可見:
- $\lambda = 546.1\ \mathrm{nm}$ 時,電流降至零時電壓約為 0.5 V → $V_0 = 0.5\ \mathrm{V}$
- $\lambda = 433.9\ \mathrm{nm}$ 時,$V_0 \approx 1.0\ \mathrm{V}$
- $\lambda = 365.0\ \mathrm{nm}$ 時,$V_0 \approx 1.6\ \mathrm{V}$
(2) 以 $f$ 為橫軸、$V_0$ 為縱軸繪圖,應為直線。
(3) 由光電效應公式:
$eV_0 = hf - W_0$
整理得:
$V_0 = \frac{h}{e}f - \frac{W_0}{e}$
故 $V_0 - f$ 圖的斜率即為 $h/e$。
取兩點計算斜率:
- $f_1 = 5.49\times10^{14}\ \mathrm{Hz}, V_{01} = 0.5\ \mathrm{V}$
- $f_2 = 8.22\times10^{14}\ \mathrm{Hz}, V_{02} = 1.6\ \mathrm{V}$
斜率:
$\frac{\Delta V_0}{\Delta f} = \frac{1.6 - 0.5}{8.22\times10^{14} - 5.49\times10^{14}} = \frac{1.1}{2.73\times10^{14}} \approx 4.03\times10^{-15}\ \mathrm{V\cdot s}$
因此:
$\frac{h}{e} \approx 4.03\times10^{-15}\ \mathrm{J\cdot s / C}$
接近標準值 $4.13\times10^{-15}\ \mathrm{J\cdot s / 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1物理分科測驗–25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聲波和光波一樣,在通過狹隘的開口往前傳播時都會出現繞射現象,而適用相同的繞射公式。圖13的矩形喇叭筒擴音器,是瑞士發明的,目的是在起大霧時,使喊話或警報能傳播到海岸邊一個大角度扇形水平區域內的船隻,避免將聲波能量浪費於向上或向下的傳播,w與h分別代表矩形開口的寬度與高度。當波發生繞射時,波強度出現極小值的角度θ,與波長λ和狹縫寬度的關係為 \( a \sin θ = nλ \quad (0 ≤ θ ≤ 90°, n = 1,2,3,\cdots) \) (1)式。比起光波,聲波的波長λ與狹縫寬度的比值通常較接近於1,因此上式不易出現n > 1的情況,以致聲波由開口向外傳播時主要會分布在張角為2θ的角度內,此處 \( \sin θ = \frac{λ}{a} \),而張角是指以開口為頂點所張的角度。當 \( \frac{λ}{a} > 1 \) 時,(1)式無解,表示開口就近似於一個點,其向外傳播之聲波在開口前方的分布範圍(即張角),可達到180°。
已知人大力喊話時,主要不是透過基頻而是透過頻率約3kHz的泛音與噪音傳送資訊。而近似為矩形擴音器時,人的嘴巴相當於寬度約6cm的開口。若聲速為340m/s,則人張口大力喊話時,在其前方可涵蓋的水平扇形區域,其張角最接近下列何者?(單選)
(A)20° (B)30° (C)50° (D)90° (E)180°
111物理分科測驗–26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1)依據瑞立矩形開口擴音器的目的與聲波傳播的特性,建構一個關於瑞立矩形開口擴音器如何工作的理論模型,亦即說明該擴音器的寬度w與高度h,各與聲波波長λ具有什麼關係(需列出關係式),並預測要使聲波在水平方向的分散角度大於垂直方向的分散角度,w與h的大小關係應為何。(3分)
(2)承(1):若要驗證該擴音器可達到聲音在水平與垂直方向的分散效果,在固定擴音器寬度w與高度h的情況下,需要測量何種數據?答題時若用到數學式或圖形,須說明所用各符號的定義。(3分)
(1)由繞射公式 \( \sinθ = \frac{λ}{a} \),水平分散角 \( 2θ_1 \),垂直分散角 \( 2θ_2 \)。要使水平分散角大於垂直分散角,需 \( θ_1 > θ_2 \Rightarrow \frac{λ}{w} > \frac{λ}{h} \Rightarrow w < h \)。
(2)在距離擴音器L處測量聲音強度,在水平面上移動測量極小聲位置距離x,得 \( θ_1 = \tan^{-1}(\frac{x}{L}) \);在垂直面上同理得 \( θ_2 \)。比較 \( θ_1 \) 和 \( θ_2 \) 即可驗證分散效果。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