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分科生物
111分科生物考科-22
111分科生物考科-23
[題組:第23題至第25題]
干擾素(IFN)因病毒感染細胞而產生且是動物重要的抗病毒分子,但其詳細調控機制尚未被全面解析。2022年,科學家發現熱休克結合蛋白HBP21可藉由影響干擾素調節因子3(IRF3)的作用,誘發干擾素的表現。IRF3是一種可以調控IFN表現之轉錄分子,未活化的IRF3位於細胞質;病毒感染後會引起IRF3磷酸化為活化的IRF3-①,進而轉移入細胞核,與其他轉錄分子共同促進IFN的mRNA表現。科學家實驗證明,HBP21的大量表現可促進IRF3的磷酸化與活化,並觀測到IFN的表現。其後也證實,病毒感染後也會引起HBP21的磷酸化,而HBP21-②對於IRF3的活化也扮演關鍵角色。此研究顯示出抗病毒調控機制仍有許多未知的調控因子參與其中,若可逐步釐清,應有助於抗病毒策略開發。依本文及所習得的知識回答第23~25題。
根據文章所描述之分子調控機制的實驗結果,可證明下列哪些現象?
(A)干擾素可以使使細胞產生磷酸化的抗體來參與抗病毒機制
(B)HBP21也是一種引起抗病毒機制的作用分子
(C)HBP21可以引起IRF3去活性以引起抗病毒機制
(D)HBP21可以引起IFN的蛋白質磷酸化而激發抗病毒機制
(E)病毒感染的細胞有大量IFN mRNA表現
111分科生物考科-24
[題組:第23題至第25題]
西方墨點法為利用抗體偵測所對應蛋白質表現量的一種技術,所呈現的帶狀訊號與其表現量有正關聯性。科學家利用RNA干擾技術將未感染細胞與病毒感染細胞中的HBP21進行基因數化使該蛋白不再表現後,觀測磷酸化IRF3、IFN以及病毒蛋白質的表現(+表示HBP21正常表現;−表示HBP21因為基因數化而無法表現)。下列哪一圖示結果符合上文敘述?
111分科生物考科-26
[題組:第26題至第28題]
自帕夫洛夫(Ivan Pavlov)發現古典制約反射(條件反射)以來,科學家一直以此行為來研究學習記憶產生過程機制的實驗模式之一。古典制約反射包含幾項要素:制約刺激、非制約刺激、非制約反應與訓練過程。而古典制約反射是指在經過訓練後,動物會學習將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兩個事件聯結在一起,產生非制約反應的反射動作。例如,帕夫洛夫每次能夠前會先搖鈴,重複數次搖鈴、餵食的刺激模式後,原本正常情形下無法引發狗唾液分泌反應的鈴聲(制約刺激),使狗因預期會發生餵食(非制約刺激),而開始分泌唾液(非制約反應)。諾貝爾獎得主坎德爾(Eric Kandel)利用一種無脊椎動物一海兔為動物模式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以揭示這類學習行為的神經細胞學機制。相較於哺乳動物,使用無脊椎動物為模式的好處為(1)神經系統小而簡單,系統中每一個神經細胞的功能角色都很清楚,因此可以清楚鑑定出參與特定行為的神經細胞與相關通路;(2)進行個別神經細胞作胞內電生理記錄的實驗時,無脊椎動物的超大型神經細胞,比用哺乳動物神經細胞容易;(3)無脊椎動物生活史短,基因體也小,有利於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坎德爾的研究結果證實,在海兔的神經通路中,感覺神經細胞與運動神經細胞間的突觸傳導效能的改變,是產生這些學習行為的生理基礎。最近利用電生理學與基因轉殖技術,也證實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間突觸傳導效能的可塑性改變,也是學習記憶產生與其他功能表現的基本機制。依本文及所習得的知識回答第26~28題。
下列有關古典制約反射的敘述,何者正確?
(A)非制約刺激能引發非制約反應,且不用經過訓練
(B)正常情形下,制約刺激可引發動物非制約反應,且不用經過訓練
(C)訓練的過程中,必須隨機的重複給予動物多次的制約或非制約刺激
(D)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必須具有同質性,都是屬視覺或屬聽覺刺激
111分科生物考科-27
111分科生物考科-29
若想試驗逆境是否造成反面的光合作用機制受損,應該可以進行下列哪一實驗?
(A)以濾紙色層分析法檢視逆境下的反面,是否含有葉綠素a
(B)以濾紙色層分析法比較正常生長與逆境生長的反面,逆境組的葉綠素a之Rf值是否變小
(C)分離逆境生長反面的葉綠體,加入DCPIP一段時間後,上清液是否變無色
(D)比較正常生長與逆境生長反面的葉綠體粗萃取液加入DCPIP一段時間後,逆境組上清液顏色是否較深
111分科生物考科-30
某生將一個馬鈴薯切割成三塊形狀與體積皆相同的立方體後,再以雙氧水來測量甲、乙、丙三組實驗馬鈴薯的過氧化氫酶活性,結果如附圖所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若甲組是在25℃進行反應,則乙組可能是在30℃進行反應
(B)若乙組是在pH4進行反應,那丙組可能是在pH7進行反應
(C)若甲組是加入1份量的雙氧水,那乙組可能是加入3份量的雙氧水
(D)本實驗所產生的氣體為CO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