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焦耳實驗時,使兩個質量各為0.42kg的重錘落下1.0m,以帶動葉片旋轉,攪動容器內2.0L的水。已知水的比熱為4.2kJ/(kg·K),水所散失的熱量可忽略,重力加速度 \( g = 10 m/s^2 \),則攪動後水溫上升約為何?
(A) 0.0010K
(B) 0.010K
(C) 0.10K
(D) 1.0K
(E) 10K
自然指考分科
111物理分科測驗–05
111物理分科測驗–07
一容器內的理想氣體,莫耳數為 \( n \),內能為 \( U \),密度為 \( \rho \),壓力為 \( P \),絕對溫度為 \( T \),氣體分子的方均根速率為 \( v \),理想氣體常數為 \( R \)。依據氣體動力論,在熱平衡狀態下,下列關係何者正確?
(A) \( U = nRT \)
(B) \( U = \frac{3Pv}{2} \)
(C) \( P = \frac{\rho v^2}{3} \)
(D) \( P = \frac{\rho v^2}{2} \)
(E) \( Pv = nRT \)
111物理分科測驗–08
有一項理論認為所有比鐵重的元素都是超新星爆炸時形成的。已知 \( ^{235}U \) 和 \( ^{238}U \) 的半衰期分別為 0.704×10\(^9\) 年和 4.47×10\(^9\) 年,若地球上的鈾來自 5.94×10\(^9\) 年前的恆星爆炸,且爆炸時產生相同數量的 \( ^{235}U \) 和 \( ^{238}U \),則目前地球上兩者的數量比 \( ^{235}U \) 約為下列何者?
(A) \( 2^{-9} \)
(B) \( 2^{-7} \)
(C) \( 2^{-5} \)
(D) \( 2^{-3} \)
(E) \( 2^{-1} \)
111物理分科測驗–09
下列哪一現象,不能將光視為只是粒子或只是波,而必須根據光具有二象性才能解釋?
(A)一個氫原子躍遷發出的光向四周傳播時,另一氫原子可吸收此光的全部能量
(B)光在大氣中會折射而沿彎曲的路線前進,產生海市蜃樓的現象
(C)光通過狹縫後在遠處屏幕上可形成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D)光沿着直線前進可穿過真空由太陽傳至地球
(E)光由空氣中入射到金屬表面後會被反射
111物理分科測驗–10
如圖 3a 所示,在失重的太空站上,水滴(折射率 \( n’ = \frac{4}{3} \) )與空氣泡(折射率 \( n = 1 \) )可形成同心的圓球透鏡。當平行於光軸 OA 的近軸光線,由空氣入射通過半徑為 R 的實心水球後,會通過焦點 \( F, OF = 2R \),如圖 3b 所示;反之,平行的近軸光線由水中入射通過半徑為 R 的空氣泡後,會發散而使光線在向後延伸後通過 \( F’, OF’ = \frac{3R}{2} \),如圖 3c。因此有空氣泡的水球,就類似於豎立於 O,外圈為會聚、內圈為發散的薄透鏡。若如圖 3a,一物體在有氣泡的水球左側遠處,發出近軸的光,則人眼在圖 3a 右側遠處沿著光軸望向此有氣泡的水球時,所看到該物體的像為下列何者?注意:即使氣泡球換為不透明的圓球,外圈的水球還是能夠完整成像的。
(A)只有正立虛像
(B)只有倒立虛像
(C)只有正立實像
(D)只有倒立實像
(E)既有正立虛像,也有倒立實像
111物理分科測驗–11
在研究浮體時,同學推測圓柱浮體能否穩定維持直立,與密度有關。故決定先測量圓柱體的體積,而以同一根米尺對圓柱體的直徑與高度各測量4次,結果記錄於下表,最右3欄為計算機運算程式所給4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標準差平方與 \(\frac{1}{12}\)。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平均值 | 標準差平方 | \(\frac{1}{12}\) | |
| 直徑(mm) | 121.2 | 121.5 | 121.0 | 121.9 | 121.400 | 0.1533333 | 0.083333 |
| 高度(mm) | 100.0 | 100.8 | 100.4 | 101.2 | 100.600 | 0.2666667 | 0.083333 |
若以下各測量值指孤內士號後的數字代表組合不確定度,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直徑的測量值為(121.4±0.2)mm
(B)直徑的測量值為(121.4±0.5)mm
(C)高度的測量值為(100.60±0.39)mm
(D)高度的測量值為(100.60±0.26)mm
(E)圓柱體體積的組合不確定度等於高度與直徑兩者之組合不確定度的和
111物理分科測驗–12
在水平地面上,以不可伸長的細繩繞過定滑輪,將質量分別為 \( m_1 \)、\( m_2 \) 的上、下兩個均質箱子連接如圖4。已知重力加速度為 \( g \),細繩與滑輪之間無摩擦力,且其質量均可忽略,下箱之上、下表面的動摩擦係數皆為 \( \mu \),若下箱受到水平拉力 \( F \) 時,兩箱不轉動,均以等速度水平移動,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地面施於下箱的正向力為 \( (m_1 + m_2)g \)
(B)施於下箱的水平拉力 \( F = \mu(3m_1 + m_2)g \)
(C)所有作用於上箱的水平力所產生的力矩為零
(D)所有作用於上箱的垂直力所產生的力矩為零
(E)右邊支架施予滑輪的水平力量值 \( F’ \),一定小於 \( F \)
111物理分科測驗–13
如圖5所示,兩片完全相同,可視為無限大的平行金屬薄板U與D,間距固定為5d,以銅線連接到電位極為0的接地體G,最初U與D均不帶電。今將與U、D完全相同,帶電量+Q且不接地的金屬薄板T平行移入,並固定於上板下方2d處。已知連接兩板的電力線數目,既與兩板間的電場成正比,也與起點或終點處的電量成正比,且D、T間的電位差與U、T間的電位差相等,則在靜電平衡時,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D、T間的電場量值為U、T間電場量值的1.5倍
(B) 以U板與D板為終點的電力線數目相等
(C) T板受到向上的靜電力
(D) T板受到的靜電力為零
(E) U板上的電量為D板上電量的1.5倍
設 \( E_{UT} \)、\( E_{DT} \) 分別為U-T與D-T間電場量值。\( V_{UT} = E_{UT} \cdot 2d \),\( V_{DT} = E_{DT} \cdot 3d \),由 \( V_{UT} = V_{DT} \) 得 \( \frac{E_{DT}}{E_{UT}} = \frac{2}{3} \),(A)錯。電力線數目正比於電量,\( \frac{Q_U}{Q_D} = \frac{E_{UT}}{E_{DT}} = \frac{3}{2} \),(E)對,(B)錯。T帶正電,與U、D均吸引,但U較近且帶電量較多,故淨力向上,(C)對(D)錯。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