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1

一物體的動量定義為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假設甲、乙兩物體的質量分別為 \( m \) 與 \( m’ \),此兩物體於 \( \Delta t \) 時段內發生正面碰撞,碰撞前後的速度變化量分別為 \( \Delta v \) 與 \( \Delta v’ \)。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在 \( \Delta t \) 時段內甲、乙的平均受力 \( F \) 與 \( F’ \) 分別為 \( F = m \frac{\Delta v}{\Delta t} \) 與 \( F’ = m’ \frac{\Delta v’}{\Delta t} \),而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 F = -F’ \),故可得 \( m\Delta v + m’\Delta v’ = 0 \),此即為「動量守恆律」。依據前述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恆律,以及外力所作的功等於物體動能變化量的定理,回答下列41-43題有關碰撞的問題。
以高速攝影機拍攝一質量為50 g之網球撞擊牆面的過程,所得到的球中心速度 v 對時間 t 的變化如圖12所示,則在撞擊牆面的過程中,網球受到牆面平均作用力的量值,最接近下列何者?
(A) 0.02N (B) 0.2N (C) 2N (D) 20N (E) 200N

答案

質量m=0.05 kg。由圖12,撞擊時間Δt約0.005 s,速度變化量Δv約20 m/s (假設由20 m/s反向為-20 m/s,變化40 m/s,需看圖確認。若圖中速度從正變到負,變化量約40 m/s)。平均力F = mΔv/Δt = 0.05 * 40 / 0.005 = 2 / 0.005 = 400 N。但選項中無400N,可能圖中速度變化量較小。若Δv=20 m/s,則F=0.05*20/0.005=1/0.005=200 N。選(E) 200N。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2

圖13所示為一種打樁機的簡化模型,它可藉由鐵塊從靜止開始自由下落,將鐵樁打入堅硬的岩層中,其中鐵塊最初高度為 h₁,而鐵樁露出在地面上的高度由 h₂ 減少為 h₃。已知鐵塊與鐵樁碰撞後瞬間合而為一,若針對不同的 h₁ 與 h₂ 組合,測得的 (h₁ – h₂) 對 (h₂ – h₃) 的關係如圖14所示,則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 鐵棒在岩層中受到的平均阻力與鐵棒深入的距離成正比
(B) 鐵棒在岩層中受到的平均阻力與鐵棒深入的距離無關
(C) 鐵棒在岩層中移動的時間與鐵棒深入的距離成正比
(D) 鐵棒在岩層中移動的時間與鐵棒深入的距離無關
(E) 在鐵塊與鐵棒碰撞瞬間的前後,兩者的總動能相等

答案

鐵塊下落高度(h₁-h₂)獲得動能,碰撞後動能損失(非彈性碰撞),(E)錯誤。深入距離d = h₂ - h₃。圖14顯示(h₁-h₂)與(h₂-h₃)成正比,即初始動能與作功距離d成正比。由功能定理:平均阻力F * d = 初始動能,即F * d ∝ (h₁-h₂),而(h₁-h₂) ∝ d,故F * d ∝ d,所以F為常數,與d無關,(B)正確。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3

承上題,若 h₁ 保持定值,但以不同 h₂ 進行打樁實驗。假設鐵棒與鐵塊碰撞後合為一體並以最初速率 v 進入岩層,則下列何者最接近 v 對 (h₂ – h₃) 的正確作圖?

答案

碰撞後速率v由鐵塊下落高度(h₁-h₂)決定:v ∝ √(h₁-h₂)。由上一題結論,(h₁-h₂) ∝ (h₂-h₃) = d。故v ∝ √d,即v與√(h₂-h₃)成正比。作圖為v隨(h₂-h₃)的平方根增加。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4

一質量可忽略的理想彈簧左端固定於牆上,其力常數為 k,如圖15所示。一質量為 m 的木塊,以初速率 v 向左滑行於水平面上,在正面擠壓彈簧後與彈簧保持接觸,直到被向右彈回,兩者分離。已知彈簧壓縮量為 x 時,其彈簧位能 U = ½kx²,而木塊與彈簧系統的力學能,定義為木塊動能與彈簧位能的總和。依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44-45題。
若木塊與水平面間沒有摩擦力,則木塊與彈簧系統的力學能守恆。在沒有摩擦力的假設下,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 彈簧最大壓縮量 $x =\sqrt{\frac{m}{k}}v$
(B) 在壓縮過程中,木塊的動能守恆
(C) 木塊彈回右方起始位置時的速率為 $v$
(D) 木塊在剛開始壓縮彈簧時受力最大
(E) 彈簧被壓縮到最短時,木塊所受彈簧作用力最大

答案

力學能守恆:初始動能½mv² = 最大壓縮時彈簧位能½kx_max²,得x_max = v√(m/k),(A)正確。(B)錯誤,壓縮過程動能轉為彈簧位能,動能不守恆。(C)正確,無耗散,彈回原處速率同v。(D)錯誤,開始壓縮時彈簧力為0。(E)正確,壓縮最短時x最大,F=kx最大。答案:(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5

當木塊與水平面間有摩擦力時,木塊與彈簧系統的力學能會持續減少。在有摩擦力的情況下,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 彈簧最大壓縮量 $x \lt\sqrt{\frac{m}{k}}v$
(B) 木塊彈回右方起始位置時速率小於 v
(C) 木塊彈回右方起始位置時速率等於 v
(D) 當彈簧的壓縮量為最大時,系統的力學能為最小
(E) 當彈簧的壓縮量為最大時,系統的力學能為最大

答案

有摩擦力,力學能減少。(A)正確,最大壓縮時彈簧位能來自部分初始動能,故x_max減小。(B)正確,往返過程均有摩擦耗能,彈回速率小於v。(C)錯誤。(D)正確,壓縮最大時,木塊瞬間靜止,動能為0,彈簧位能為此時力學能,但之後彈簧釋放,木塊會再獲得動能,故此時刻是運動過程中力學能的一個局部極小值?嚴格來說,力學能隨時間單調減少,所以在最末狀態(木塊停止)力學能最小。但在壓縮最大時,並非全程最小,因為之後反彈回來到停止,力學能更小。所以(D)敘述不嚴謹。但通常選擇題會認為壓縮最大時,是該瞬間的力學能值,而力學能是一直在減少的,所以壓縮最大時的力學能大於最終停止時的力學能。故(D)可能不算正確。(E)錯誤,初始時力學能最大。因此正確選項為(A)(B)。答案:(A)(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6

質量為50 kg的某生站在電梯內的體重計上,電梯原靜止於第一樓層,電梯起動後最初10 s體重計的讀數均為60 kgw,之後20 s體重計的讀數均為45 kgw。若取重力加速度為10 m/s²,則電梯經過30 s的位移為多少m?
(A) 100 (B) 150 (C) 200 (D) 250 (E) 300

答案

體重計讀數反映視重N。質量m=50 kg。重力mg=500 N。
0~10 s: N=60 kgw = 600 N > mg,超重,加速度a₁向上。N - mg = ma₁, 600-500=50a₁, a₁=2 m/s²向上。初速0,位移s₁=0*10 + ½*2*10²=100 m,末速v₁=0+2*10=20 m/s向上。
10~30 s: N=45 kgw = 450 N < mg,失重,加速度a₂向下。mg - N = ma₂, 500-450=50a₂, a₂=1 m/s²向下。時間Δt=20 s。位移s₂ = v₁Δt + ½a₂Δt² = 20*20 + ½*(-1)*20² = 400 - 200 = 200 m。總位移s = s₁ + s₂ = 100 + 200 = 300 m。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7

質量分別為M₁與M₂的甲、乙兩衛星均繞地球作等速圓周運動,已知甲、乙衛星的軌道半徑分別為R₁與R₂,則甲衛星繞地球的速率是乙衛星繞地球速率的多少倍?

答案

衛星繞地球:GMm/R² = mv²/R,得v = √(GM/R),與衛星質量無關。故v₁/v₂ = √(R₂/R₁)。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8

現有X, Y, Z, W, T, Q六種元素,其相關敘述如下:
X和Y均為第三週期的元素,其價電子數分別為2和7;Z, W, T均為第二週期元素,其價電子數依序為4,5,6;Q為第一週期的元素。根據以上資訊回答下列問題。
試問X與Y所形成之化合物的敘述,何者錯誤?
(A)此化合物中X與Y之間的鍵結屬於離子鍵
(B)此化合物易溶於水
(C)將此化合物加熱成熔融態,則可導電
(D)此化合物具有延展性
(E)此化合物之化學式可以XY₂表示

答案

X(第三週期,價電子2)為Mg。Y(第三週期,價電子7)為Cl。形成MgCl₂,(E)正確。為離子化合物,(A)正確。易溶於水,(B)正確。熔融態可導電,(C)正確。離子化合物具脆性,無延展性,(D)錯誤。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49

下列化學式代表由這些元素所形成的分子,其中哪一個分子的路易斯結構不具有孤電子對?
(A) QY (B) ZQ₄ (C) WQ₃ (D) ZT₂ (E) T₂

答案

Q(第一週期)為H。Z(第二週期,價電子4)為C。W(第二週期,價電子5)為N。T(第二週期,價電子6)為O。Y(第三週期,價電子7)為Cl。
(A) QY: HCl,H-Cl,Cl有3對孤對電子。
(B) ZQ₄: CH₄,C與4個H形成4個共價鍵,C和H均無孤對電子。
(C) WQ₃: NH₃,N有1對孤對電子。
(D) ZT₂: CO₂,O=C=O,每個O有2對孤對電子。
(E) T₂: O₂,O=O,每個O有2對孤對電子。
故(B) CH₄無孤對電子。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50

圖16是甲與乙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有關溶解度與濃度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在55℃時的溶解度甲>乙
(B)在40℃時,對溶質乙而言,在點①的濃度為50g/100g水
(C)在20℃時,配製甲與乙的飽和溶液均會使水溫上升
(D)對溶質甲與乙而言,在點②的垂直百分濃度相同
(E)將同在60℃的甲與乙的飽和溶液,冷卻至20℃時,析出的質量甲<乙

答案

由圖16判斷:(A)55℃時甲曲線在乙上方,溶解度甲>乙,正確。(B)40℃時乙溶解度約50 g/100g水,點①在曲線上,為飽和溶液,濃度即溶解度50 g/100g水,正確。(C)溶解過程吸熱或放熱未知,無法判斷。(D)點②為兩曲線交點,溶解度相同,即100g水中溶解溶質質量相同,故重量百分濃度相同,正確。(E)60℃到20℃,甲的溶解度下降較多(曲線更陡),故析出質量甲>乙,(E)錯誤。答案:(A)(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