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測自然
107學測自然試題-32
圖 11 是從臺中霧峰「921 地震教育園區」觀景窗中看出去的河堤景象。原本連續平坦的河堤因
車體輔斷層錯動而產生位移,目前斷裂處的河堤已
經修復,而且建造了階梯以供步行。根據臺灣本島
受板塊推擠作用而成的地質現象與圖 11,下列敘
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車體輔斷層為正斷層
(B)車體輔斷層為逆斷層
(C)車體輔斷層為平移斷層
(D)相片中上盤位置左右側
(E)相片中上盤位置左右側
(F)相片中上下盤無法判斷
107學測自然試題-33
在西元 79 年,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噴發,摧毀了古羅馬城市龐貝。此處黏滯性較大的中酸性岩漿不易流動,氣體難以有效散失,大量氣泡在接近地表時會猛烈的爆開,讓周圍岩漿和岩石四處飛射。維蘇威火山非常活躍,其爆發歷史如圖 12 所示。依上述資料,以下敘述或推論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維蘇威火山爆發具特定週期
(B)在維蘇威火山地區的主要岩石為玄武岩
(C)可以從排出氣體的量和成分變化來監測火山爆發
(D)維蘇威火山的岩漿噴發形式與形成澎湃的噴發形式相同
(E)在西元1600年到2000年間維蘇威火山爆發較前一千年頻繁
\[\begin{array}{c|c}
\text{次數} & \text{1} \\
\hline
600 & 800 & 1000 & 1200 & 1400 & 1600 & 1800 & 2000 \\
\end{array}\]
\[\begin{array}{c|c}
\text{爆發時間(西元)} & \text{圖 12} \\
\hline
\end{array}\]
107學測自然試題-34
在探討影響氣候的因素中,地表狀態的改變為影響氣候的其中一種因素。部分覆蓋大面積樹林和水塘的區域,隨都市發展逐漸被建築物、水泥地或柏油路面所取代,經長時間能量收支平衡的結果,使得當地氣候發生變化。下列這些導致氣候改變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相較於水泥建物,樹林覆蓋區域能減小白天最高氣溫和夜間最低氣溫的差距
(B)因為建築物增加,大樓間的通道使風速變大,增強對溫度的調節,使得日夜溫差變小
(C)樹林的林蔭遮蔽能擴散太陽輻射,樹林消失後便得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量增加,導致白天最高氣溫變高
(D)水塘被水泥建物取代,原先藉由水蒸發所吸收的熱能減少,且地表輻射量增加,長期影響下導致白天氣溫升高
(E)樹林能擴散地表向上發射的長波輻射,所以樹林變少會使地表附近長波輻射量散失減少,導致夜間最低氣溫變高
107學測自然試題-35
107學測自然試題-36
定溫時,1 莫耳的 \( \text{CO(g)} \) 與 1 莫耳的 \( \text{NO}_2(g) \) 完全反應後,生成 1 莫耳的 \( \text{CO}_2(g) \) 與 1 莫耳的 \( \text{NO}(g) \),並放出熱量 226 kJ。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此反應使反應系統的溫度上升
(B)此反應的熱化學反應式為:\( \text{CO}(g) + \text{NO}_2(g) \rightarrow \text{CO}_2(g) + \text{NO}(g) + 226 \, \text{kJ} \)
(C)此反應的熱化學反應式為:\( \text{CO}(g) + \text{NO}_2(g) \rightarrow \text{CO}_2(g) + \text{NO}(g) \)
(D)若在相同條件下,\( \text{CO}_2(g) \) 與 \( \text{NO}(g) \) 完全反應,以生成 \( \text{CO}(g) \) 與 \( \text{NO}_2(g) \),則此反應為吸熱反應
(E)若在相同條件下,2 莫耳的 \( \text{CO} \) 與 2 莫耳的 \( \text{NO}_2 \) 完全反應,生成 2 莫耳的 \( \text{CO}_2 \) 與 2 莫耳的 \( \text{NO} \) 時,則同樣會放出熱量 226 kJ
107學測自然試題-37
37-40為題組
核能可由核分裂及核融(熔)合兩種反應方式產生。核分裂技術已成熟而被廣泛使用,例如核能發電,但萬一產生意外引起核輻射外洩,則後果嚴重。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質量
較大的原子核時稱為核融合,例如氘、氚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核融合釋出的巨大能量成為最具有潛力的清潔能源,為人類未來永久解決能源匱乏希望所寄;許多國家正極力研究發展中。除了如上所述人類利用核能作為能源外,有些生物也因為核能,發展出其特殊的適應現象,特別是核反應所釋出的 γ 射線。驚人的發現發生在 1991 年,當俄國車諾比核子事件發生後的第
五年,科學家發現:高於放射線背景值 500 倍的環境中,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這種單細胞酵母菌型的真菌仍可以生存。不只如此,此菌還可以成長,快速累積醋酸鹽的含量。
實驗操作時,有兩種品系的真菌,其中一種新型隱球菌有特殊黑色素介人其電子傳遞鏈,野生型隱球菌則無,將此兩品系真菌的細胞暴露於 500 倍的放射性劑量下 20~40 分鐘,比較其 NADH氧化後的電子傳遞速率。結果有「黑色素介人」的電子傳遞速率是「沒有黑色素介人」的 3~4倍。另外,針對有黑色素介人的品系,比較照射 γ 射線與只有背景輻射下的電子傳遞速率,也發現有 γ 射線時電子傳遞速率也比只有背景輻射下高出許多。
若某地核能電廠的反應熵發生嚴重意外事故,且情況有擴大之虞,則專家會建議對電廠噴灑硼砂,以阻止反應熵的核反應繼續進行。已知硼可經由下列反應降低核反應產生的熱中子數目:
\[ ^{10}_{11}B + ^{b}_{a}n \rightarrow ^{11}_{c}B \]
\[ ^{11}_{c}B \rightarrow x^{3}_{1}L + y_{a} \]
有關上述反應式中的 a、b、c 以及 x、y,哪些正確?
甲:a=1 乙:b=1 丙:c=4 丁:x=1 戊:y=2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E)乙丁
107學測自然試題-38
37-40為題組
核能意外事故發生時,除核能發電廠附近區域受輻射外洩汙染,更令人擔憂的是輻射汙染隨全球環流擴張,帶來跨國間的災害。以上本福島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汙染為例,在考慮全球的環流運動下,關於該區域輻射汙染隨環流擴張的描述,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當輻射塵霧至上空的西風帶時,輻射塵受盛行風象與科氏力的影響而飄向南方
(B)當輻射塵霧至上空的西風帶時,在相同距離內,福島發電廠東方海域上空的輻射塵濃度會高
於日本西岸海域上空
(C)輻射汙染隨表面洋流黑潮往北擴張
(D)臺灣東部海域一定會較美國西岸海域先觀測到輻射汙染
(E)輻射汙染會隨該鎮度的低溫海水下沉至較深水域,進而隨溫體環流的輸送影響全球
107學測自然試題-39
37-40為題組
溫度高達約 \(10^9 \, K\) 時可引發核融合反應,其主要物理原因為下列何者?
(A)此高溫使氘、氚原子核具高動能,可克服兩原子核間庫命排斥力所需之能量,進而融合
(B)此高溫使氘、氚原子核內的夸克強作用增強,兩原子核相吸進而融合
(C)此高溫使氘、氚電子接入各自原子核內後,兩原子核再融合
(D)此高溫使氘、氚原子核內弱作用增強,兩原子核相吸進而融合
(E)此高溫使氘、氚原子核熔化成液態自然融合在一起
107學測自然試題-40
37-40為題組
有關生物捕獲能量以推動生命現象的敘述,下列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新型隱球菌可以利用放射線提高電子傳遞鏈的速率
(B)新型隱球菌可以利用放射線增加每個NADH提供的總能量
(C)隱球菌吸收核反應的熱能再轉換為ATP等化學能
(D)酵母菌的黑色素對應於射線類似植物的葉綠素對應於可見光
(E)某些真菌可以黑色素介入而增加射線照射時的電子傳遞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