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1

某一金屬離子溶液,其實驗結果如下:
(1)加入碘離子或氯離子於溶液中,皆會形成沉澱
(2)將鎳金屬片放入此金屬離子溶液中,發現溶液由無色轉變為綠色
(3)將銅片放入此金屬離子溶液中,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下列何者為此金屬離子?
(A)鐵(Ⅲ)離子 (B)銀離子 (C)銅離子
(D)鉛離子 (E)汞離子

答案

(1)加I⁻或Cl⁻皆沉澱,表示該離子與I⁻、Cl⁻形成難溶鹽。Ag⁺與Cl⁻、I⁻皆沉澱(B可能)。Pb²⁺與I⁻沉澱(PbI₂),與Cl⁻在冷水中沉澱(PbCl₂)(D可能)。Hg₂²⁺與I⁻、Cl⁻沉澱?Hg²⁺與I⁻沉澱(HgI₂),與Cl⁻? HgCl₂可溶(E排除)。Fe³⁺與I⁻發生氧化還原,不形成FeI₃沉澱(A排除)。Cu²⁺與I⁻發生氧化還原生成CuI沉澱和I₂,與Cl⁻不沉澱(C排除)。(2)Ni片放入,溶液變綠色。Ni可還原某些金屬離子,若還原Ag⁺則生成Ni²⁺(綠色)?Ni²⁺水合離子為綠色。但Ag⁺被還原為Ag(s),溶液應無色,不會變綠(B排除)。Pb²⁺被Ni還原為Pb(s),溶液無色?Ni²⁺綠色,若反應發生,生成Ni²⁺則溶液變綠,符合(2)。(3)Cu片放入發生氧化還原。Cu可還原Pb²⁺嗎?標準還原電位E°(Pb²⁺/Pb) = -0.13 V,E°(Cu²⁺/Cu)=+0.34 V,E°(Ni²⁺/Ni)=-0.25 V。Cu不能還原Pb²⁺(E°(Pb²⁺/Pb) > E°(Ni²⁺/Ni),但E°(Pb²⁺/Pb) < E°(Cu²⁺/Cu),故Cu不能自發還原Pb²⁺(D排除)。重新考慮(3) Cu片發生反應,表示該金屬離子氧化性比Cu²⁺強,可氧化Cu。Ag⁺可氧化Cu:2Ag⁺ + Cu → 2Ag + Cu²⁺,但(2)中Ni還原Ag⁺生成Ni²⁺(綠色)符合。且(1)Ag⁺與Cl⁻、I⁻皆沉澱。故答案(B)銀離子。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2

依照距離地球出近而遠排列:月球、木星、織女星、X、仙女座星系。X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室女座星系團 (B)哈雷彗星 (C)天王星
(D)銀河系中心 (E)冥王星

答案

月球(38萬 km) < 木星(距太陽約5.2 AU,距地球約4-6 AU) < 織女星(約25光年,銀河系內恆星) < 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 < 仙女座星系(約250萬光年)。X在織女星和仙女座星系之間,應為銀河系內天體,但比鄰近恆星(織女星)遠。選項中(D)銀河系中心距離約2.6萬光年,符合。室女座星系團約5千萬光年,比仙女座遠(A錯)。哈雷彗星、天王星、冥王星均比織女星近。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3

已知未飽和空氣塊的溫度直減率約為10°C/公里,飽和空氣塊的溫度直減率約為6°C/公里。若觀測員在地面空地重到氣溫、露點溫度皆為30°C,則在地面的一個空氣塊,若不與環境交換熱量,上升到2公里高度時,其氣溫、露點溫度為下列何者?
(A)氣溫10°C、露點溫度10°C (B)氣溫10°C、露點溫度18°C
(C)氣溫18°C、露點溫度18°C (D)氣溫18°C、露點溫度30°C
(E)氣溫30°C、露點溫度30°C

答案

地面氣溫=露點=30°C,表示空氣已飽和。上升過程用飽和直減率6°C/km。上升2km,降溫12°C,氣溫=30-12=18°C。飽和空氣上升時,隨著降溫和凝結,露點溫度也會降低,因部分水汽凝結移除。飽和上升時,露點溫度降低速率約等於氣溫降低速率(因始終飽和,露點≈氣溫)。故到2km高時,氣溫≈露點≈18°C。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4

如果某大氣模式涵蓋範圍為臺灣所在的東亞地區,該模式在水平方向無法解析小於60公里的大氣系統變化。這樣的模式適合處理下列哪一種大氣現象?
(A)鋒面的位置
(B)龍捲風的位置
(C)午後熱對流的強度
(D)聖嬰現象發生時,整個赤道太平洋海面上的大氣變化
(E)颱風侵襲臺灣時,受颱風影響範圍內街道上的最大風速

答案

解析度60km無法解析中小尺度系統。龍捲風(<<1km)、午後熱對流(1-10km)、街道風速(<<1km)均無法解析(B,C,E錯)。聖嬰現象是氣候尺度,但模式範圍僅東亞,不涵蓋整個赤道太平洋(D錯)。鋒面系統尺度數百公里,可解析(A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5

科學家主要利用聲波來探測海洋,一般海水的垂直聲速結構如圖17所示,考量海水溫度及壓力的垂直變化,推測海水溫度與壓力對海水聲速的可能影響。(應選2項)

影響因子 溫度 壓力
海水中的聲速變化 (A)海水溫度越高,則 (D)海水壓力越高,則
(B)海水溫度越低,則 (E)海水壓力越低,則
(C)海水聲速不受影響 (F)海水聲速不受影響
答案

海水聲速隨溫度升高而增加(A對)。隨壓力(深度)增加而增加(D對)。故選(A)(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6

科學家透過各種地質探勘後,繪製出某地區的地層示意圖(圖18),假設此露頭不會經過地層倒轉,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岩層的生成順序可能是A-B-I-C-D
(B)岩層的生成順序可能為A-B-C-D-I
(C)該火成岩形似火山,A、B先生成,火山I和C同時形成
(D)根據載切定律,比比A、B和C早生成
(E)缺乏化石和定年資料,無法判斷岩層的確切年代

答案

圖18中,A,B,C,D為沉積岩層,I為火成岩侵入。(A) I侵入A,B,C,故I晚於A,B,C,但早於D(因D未被侵入),順序可能A-B-C-I-D或A-B-C-D-I?若I是火山頸,可能與C同時?但圖中I切穿C,故I晚於C。(B) A-B-C-D-I,I最晚,可能。(C) I若為火山,可能與噴發沉積物同時,但圖中I切穿C,故I晚於C,不一定同時。(D) I切穿A,B,C,故I晚於A,B,C,錯。(E)對,無定年資料無法確切年代。故(B)(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7

以下短文有不少謬誤,下列以粗體底線標示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人類生活對石油的依賴甚深;然而(A)石油是化石燃料的一種,屬於非再生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且大量使用石油已對地球環境與其永續發展造成了許多負面的衝擊。
石油常作為燃料,是許多機具運作的能量來源,但是(B)石油的燃燒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到氣圈中,強化溫室效應。這已被認為是今日全球暖化的主因,且(C)二氧化碳進入平流層後,會與臭氧產生反應,導致臭氧洞的產生;此外,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聯增的結果,亦使得海洋中溶解、吸收的二氧化碳顯然增加,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後會形成碳酸,造成了海洋酸化。(D)海洋中具物質載體的生物,例如:砂藻,將首當其衝受到熱體溶解的威脅,生態系統也將岌岌可危。
石油亦是塑膠製品的原料,而塑膠多難以自然分解,眾多未被妥善回收的廢棄塑膠製品會到達海洋。(E)在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包圍中的中央海域中,那裡流速緩慢,也發現有塑膠碎屑聚集的大型區塊,由於這些碎屑在海水中過於富集,已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答案

(A)石油是非再生資源,正確。(B)燃燒石油釋CO₂,強化溫室效應,是全球暖化主因之一,正確。(C)CO₂主要在对流層,導致溫室效應;臭氧洞主因是CFCs,非CO₂,錯誤。(D)「熱體溶解」應為「殼體溶解」,指碳酸鈣殼因海洋酸化溶解,矽藻具矽質殼,不易受酸化溶解,錯誤。(E)北太平洋垃圾帶確實存在,正確。故(A)(B)(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8

電波望遠鏡之父親斯基(Karl Jansky)利用自製天線偵測暴風雨的電波訊號時,另外發現不明來源的訊號。他在了一年時間研究這個不明電波,發現每隔23小時56分出現一次最大值。根據這個發現,可以猜測這個不明電波最可能來自何處?
(A)地球電離層
(B)銀河系中心
(C)太陽
(D)金星
(E)月球

答案

23小時56分是恆星日,即地球相對於遙遠恆星的自轉週期。訊號以恆星日週期出現最大值,表示源頭位於天球上固定位置(相對於恆星),故來自銀河系中心或其他遙遠天體(B對)。太陽日為24小時,若來自太陽則應以24小時為週期(C錯)。電離層、金星、月球的位置變化週期不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